创意香港馆展位。
本报记者方勤/文 冯明/图
展现尖端数码科技的3D立体影院、匠心独具的多媒体作品、令人憧憬的西九文化区展望……上午11时,“创意香港馆”精彩开幕,以互动多媒体形式和1000平方米的面积恢弘展现香港创意产业。下午,“创意商机”论坛揭幕;今晚,香港中乐团首演,精彩纷呈的“香港日”成为本届文博会开幕之日的最大亮点。
从零星企业到政府组团,从百余平米到上千平米,香港展团的参展面积是历届文博会之最。香港的创意产业能提供给深圳同业怎样的经验?记者发现,两地创意人不约而同地谈到:深圳设计师的创意不比香港差,政府推动力度很大,但民间和社会给予设计师的鼓励和认知仍然缺乏。培养社会胸襟,营造无限创意,成为深圳追赶香港创意脚步的关键一步。
现场
创意香港馆
创意作品互动性强
互动性非常强,这是记者浏览香港馆最深刻的印象。在建筑及室内设计这个单元,记者看到一个互动式地图。香港最重要的文化地标都在这个动画地图上标出来,观众用脚去踩某个地标,马上就会跳到该地标的微观地图,非常形象有趣。
在文化及艺术单元,香港理工大学助理教授洪强的多媒体作品占据了一整面墙。“我的作品很好玩。”洪强说,他的作品将所有中国字的笔画拆开来,在投影的大屏幕上飞来飞去,观众可以晃动身体,笔画跟着身体摆动的速度和幅度在动,又重组成新的汉字。洪强说,这种摇摆象征了“香港这个城市在东西文化之间模棱两可的身份”,就像香港人对待简体字的态度,既感觉不太习惯却又觉得它书写很方便。
香港展团还把一整个3D立体影院都搬来了。
发现
香港政府大力推动 市场可操作是核心
记者发现,该馆的主办单位,香港商务及经济发展局、民政事务局、香港贸易发展局及香港艺术发展局,在香港创意产业中起了重要的培育作用。如香港贸发局设计廊展示了许多设计作品,如相框、日历、台历、防水收音机……这些作品接触国际客户,为产品测试市场反应,建立品牌知名度,起了重要的作用。此外,政府部门还主办许多设计大赛,从中选拔优秀的青年设计师。
在“创意香港馆”开展同时,“香港日”论坛以“创意商机·成功方程式”为主题于今日下午举行。记者发现,这些论坛的主题都非常具有市场操作性。如“(2D+3D)×策略=国际品牌”、“金像奖×数码>全院满座”、“三分胆色+七分原创=十二分精彩”,在这些议题中,市场始终是香港创意产业聚焦和围绕的核心所在。
建言
香港设计师: “社会要有胸襟去接纳‘稀奇古怪’”
“深圳有一帮有实力、有天分的设计师,他们大胆、不怕挫折,非常年轻。”洪强觉得深圳这些设计师,具国际水准,20来岁就能在国内外的比赛中崭露头角,但在内地知名度不如海外高。
谈到深圳与香港的差距,洪强认为,社会对设计师鼓励还欠缺,他们的作品发表机会少。“社会要有胸襟和审美能力,去接受一些稀奇古怪又有创意的东西。”洪强说,在香港,他的作品一直都有展览的机会。政府、博物馆、美术馆、媒体不断地吸纳新锐作品推向社会。“一个设计师要捱个三四年,才能被社会认可,一直在充满鼓励的社会氛围,设计师不容易气馁,捱过这三四年,就成功了。”
展望
合作从民间上升
到政府层面
在昨天的文博会新闻发布会上,深圳市副市长闫小培表示,深圳香港两地在创意产业方面的合作过去仅限于民间层次,到今年已经提升到政府层面。此次香港展团大规模参展文博会就是一个信号,这证明两地在发展创意产业加强合作方面有了更进一步的共识,两地创意产业合作纳入到深港“1+6”合作协议的大框架之下。目前,两地在建立创意产业平台,在工业设计、平面设计、建筑设计等领域的合作都有进展。
“我们非常希望有更多的香港艺术团体来深表演。”香港艺术发展局的叶巧儿表示。今晚,有“民乐翘楚”之称的香港中乐团将首次在深圳音乐厅表演。
回应
深圳文化人:学香港的包容度、欣赏度
在创意产业领域,深圳该向香港学习些什么?深圳文化学者、凤凰卫视策划人胡野秋认为,首先,深圳在文化机制上要向香港学习,如文化管理机制、市场机制、人才机制等。其次,整个社会与艺术的相融性要向香港学习。社会对文化人和艺术家的包容度和欣赏度要提高。政府层面推动力很大,而民间和社会仍要营造对文化普遍尊重的氛围,让深圳成为“艺术宜居”的城市。
胡野秋建议,深圳可以考虑与香港联合承办香港一些重大有国际影响的展会,如香港国际电影节、香港艺术节等,在这些节庆中,深圳可以成为香港之外的又一分会场,借香港提升深圳的文化知名度。
深圳设计师:学香港将设计融入社会
“我们学的不是他们对设计的表现,而是学习他们如何将设计介入公共项目,如何将设计与社会结合得更紧密。”深圳市平面设计师协会主席毕学峰表示:“好的设计需要一个城市的彰显和鼓励,深圳对好的设计关注要少一些,不像香港,设计已经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毕学峰赞赏香港每年举办的“设计营造周”,这个活动立足于向全球市场推介香港设计产业,侧重于对市场的培养。他建议深圳应借鉴香港对设计产业进行市场包装和商业运作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