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会上传统的中国艺术品吸引众人的目光。 本报记者 王洪涛 摄
文博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交易”,让自己的文化产品走向世界是众多参展商的希望。在本届文博会7号“港澳台和海外”展区,记者看到众多国际文化交流促进机构的身影:澳中经贸文化协会,美国纽约、洛杉矶美中商务中心,韩中经贸促进协会……他们用各自不同的眼光搜寻着文博会上好的文化项目和产品。
最土的受欢迎 最怕的是模仿
昨日,美国富顿集团总裁李信亿踏上了飞往美国的班机,他用“惊喜”来形容此行的收获,文博会上有太多东西让他心仪不已,“我欣赏到了很多以前从未见过的中国传统书画、家具和各类民族艺术品,真的太可爱了”。李信亿有个迫切的想法,那就是要把这些最能体现中国特色的、最高品位的艺术品带到美国,争取今年12月圣诞节前在纽约举办一场展销会。
昨日,在7号展馆,记者见到美国富顿集团总经理、首席代表,同时身兼美国纽约、洛杉矶美中商务中心职务的王奇。在多年中美文化交流促进工作中,他感觉到,“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欧美人对于中华文化往往怀着好奇,但真正要他们完全接受要一个过程”。王奇认为,我们的文化产业要出口,首先要适合对方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消费观念,如大芬村油画就是最好的例子,因为它适合欧美人的审美情趣,所以很快进入到当地市场。其次,是一些最土的东西,像中国的木偶、皮影戏会受到欢迎。“要让中国文化产品走进别的国家,是因为中国特色而不是别的,因此不要试图把自己弄得很‘美国’或者很‘好莱坞’。所以,最怕的就是模仿的东西,因为人家没有必要看你的,他们本身就是原汁原味的。”
展馆内,多位从事文化交流工作的专业人士都谈到,对于中国文化产品的生产者来说,一方面,“中国化”的文化产品是有竞争优势的,但另一方面,这个“中国化”不能是狭义的,而应该具备别国人容易理解的内容,也就是说,要让世界各国的人理解你的中国特色。所以说,即要保留自己民族性的一面,也尽量迎合欧美人的审美情趣。
打动人心才能被国际文化消费者接受
虽然是第一次来参展文博会,但此前澳中经贸文化协会一直致力推进深圳文化产业走向国际市场,今年3月就在澳大利亚悉尼成功举办大芬村油画展。本届展览上,他们又看中了文博会推出的“精品国际展”,并有意将它带到全球第六大展——澳大利亚悉尼复活节展会上展出,因为组织者认为这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高品位的东西。
谈到文化产品出口,澳中经贸文化协会秘书长刘霁虹深有感触,“文化产业化是个大概念,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实力、素质很重要,而且它不应是短期行为,其次产品的选择很重要,文化产品不是消费产品,不是生活必需品,而是一种精神需求,需要打动人心来获得认同,像美国人靠‘一杯水、一个面包、一个小老鼠’,也就是‘可口可乐、麦当劳、米老鼠’,赚全世界人的钱,靠的不是产品,而是文化。”
刘霁虹认为,目前我国文化产品出口在很大程度靠的还是制造,必须加强原创,拿出真正体现中国文化元素、又被国际市场认可的文化精品。他说,为什么韩剧能吸引我们那么多人争看,中国人自己的电影、电视反而不被人家接受呢?在于他们能够挖掘自身民族的传统精神和文化内涵,赢得别国受众的共鸣。当中国创造出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有中华文明特色的名牌文化产品,并被国际文化市场认可时,我们的文化也就会成为国际文化消费者的必需品,也才能真正走向世界。
华人的脸就是最好的宣传广告
中国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是这并不等于能够自然而然地转化为文化贸易产品。从文化资源到文化产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营销文化产品时,又该注意些什么?
“文化出口,需要培育消费者,培育市场,让他们的‘口味’改变,让他们逐渐欣赏、理解并接受,因为不懂就不可能接受,所以要加大‘软影响力’”,澳中经贸文化协会项目经理丁亦思谈到,中国的文化产业还不够商业化,很多文化产品有很高的艺术水准,但运作手法还有欠缺,不如日本、韩国。
她举了个例子,中国的歌舞剧其实艺术水准很高,但对方市场的接受程度可能并没有那么高,这就需要长期的推进,循序渐进,否则一开始就把高端艺术推过去,得不到市场共鸣、达不到预期效果。她建议寻找到合适的审美对接点,有所选择的突破。像大芬村油画展之所以在澳大利亚引起轰动,因为此前做了大量的宣传,对于油画的接纳,那是个早已准备好的市场。
美国纽约、洛杉矶美中商务中心首席代表王奇则认为,应该借助当地华人的力量,他们最了解两地文化,是最专业的,而那张脸就是最好的宣传广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