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安区以“四个推动”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创新,实现普遍性、精细化的文化惠民。图为在宝安娃娃宝体足球免费培训基地,孩子们在接受培训。 ▶宝安区“文化春雨行动” 让社会文体资源得到有效整合。
图为宝安凤凰古村。
■ 深圳特区报记者 叶志卫 陈震霖/文 邱海彬/图
核心 提示
城市发展与改革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最终都要回归到这座城市里的每一个人。
30年高速发展后,工业重镇宝安区迎来转身——珠江口东岸黄金走廊上的湾区新城,正在走向产业、城市、人融合发展。宝安区正以产业基础为保障、驱动城市规划、文化发展为手段,以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有活力、持续向上发展。
疏通城市肌理,文化是产城人融合最好的黏合剂。宝安区委书记田夫对文化发展提出了“四个推动”的要求,即“推动政府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适度市场化和社会化,推动和培育公共文化相关社会组织的发展,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专业化和精细化”。宝安区长王宏彬强调,要着力推进符合市民需求的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着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文化,提升宝安文化品位、塑造良好文化氛围。
如今,宝安区正在推动的文化改革使得市民文化权利得以实现,使得黏合剂发挥起最大的作用:在凤凰山脚下,文化改革使得古老的凤凰古村以崭新的面貌呈现,更好地服务周边;在宝安体育场内,文化改革使得宝安青少年享受到高质量的公益体育培训;在宝安各地的创意园区,文化改革使得宝安文化创意产业成功与国际对接。
关键词1 文化传承
文化产业发展新路径: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发展
今年文博会期间,深圳西部最大的森林公园凤凰山脚下热闹非凡:第十一届文博会凤凰·三百弄分会场开幕式在凤凰古村落文化旅游集聚区举行。这一次开幕,标志着凤凰古村落文化旅游集聚区开始走上了市场化运营之路,为宝安“文化+旅游”的业态形成作出了新的探索。
去年5月,位于宝安区福永街道的凤凰古村作为第十届文博会宝安分会场“一炮而红”,古村华丽地实现了“凤凰涅槃”。去年文博会期间,该分会场各活动点共迎来参观游客15.2万人次。今年,凤凰古村落文化旅游集聚区分会场变身“凤凰·三百弄”,并成功引进深圳利宾凤凰文化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担任“大管家”,打造成深圳第一个文化艺术不夜古城。
而今远近闻名的凤凰古村,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是由宋末元初文天祥孙辈举族迁徙至此开始形成,是华南地区罕见、更是深圳目前保存得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古村建筑包含众多的雕塑、石刻、木刻和壁画艺术,对于研究古文化艺术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艺术价值。
事实上,在此之前,古老的凤凰古村几近成为一座破旧的城中村,不少古民居部分破损,还有的成为危房。这些房子由当地居民全部廉价出租给外来人员居住,多数拖家带口,如果遭遇暴雨,随时有可能倒塌,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虽然文氏后人依然居住在附近,但由于社区力量有限,如何保护和发展好凤凰古村,一度成为困扰文氏后人和宝安区的一道难题。
文化改革成为破解难题的钥匙。去年,宝安区决定采取政府前期推动,商业运作后期跟进,学术机构合作指导,社区股份公司主动参与的模式,将其打造成深圳市民的文化休闲公园、华南地区亮丽的文化名片、中国文化产业的示范基地。
随后,宝安区主动寻求与中国艺术研究院继续深化合作,进一步加大投资和开发建设力度,大幅拓展基地空间,精心修缮了基地文物,完善了相关配套功能,提升了周边市容环境。如今的凤凰古村,更加古朴典雅,更具文化内涵,更加惠民、利民、便民。
按照设想,凤凰古村中期还将推出凤凰山山地音乐谷和艺术主题公园;远期则打造文化博览会交易年展双中心大道、文化创意科技中心、创意文化影视基地,最终形成大凤凰片区文化产业经济带整体业态。
未来,凤凰古村将建设文化艺术巷弄街区、原创手工艺术饰品淘宝巷弄街区、礼品手信巷弄街区、特色体验式老院落汤泉酒店、影视主题区、娱乐演艺馆、特色音乐餐厅、怀旧酒吧等,形成都市怀旧与情景消费体验互动的场所。
关键词2 文化惠民
以“四个推动”进行
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创新
在城市发展中,如何实现普遍性、精细化的文化惠民,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度成为困扰宝安区的难题。
宝安区总人口450万,其中户籍人口39万,是名副其实的劳务工大区。与其他城区相比,宝安面积大、外来人口多,城市化水平不高,需要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及服务数量大,文化建设任务相当繁重。但体制内的文化人才数量与承担的文化建设任务不相匹配,尤其是街道和社区普遍缺少文化专干,文化建设面临着“小马拉大车”的管理和服务困境。
要解决这一问题,仅靠有限的体制内人才明显不够。近年来,宝安区大力推动“文化春雨行动”,建立“文化义工”、“文化钟点工”、“文化辅导员”队伍,有效整合社会文化资源、挖掘体制外文化力量,探索构建社会文化力量广泛参与的基层政府公共文化服务新机制,逐步构建了健康友好的社区公共空间。
3年来, “文化春雨行动” 让宝安的社会文体资源得到有效整合,群众文化热情得到有效激发,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文化触角得到极大延伸。通过“文化春雨行动”,催生了最基层、最草根的文化种子,丰富和激发了广大群众的业余生活和文化追求,让群众闲有所乐、乐有所学、学有所获,其直接产生的健康身心、愉悦生活、和睦邻里、和谐社会等综合效益惠及全区市民,其广泛的社会效益对于宝安这个城市化进程中的流动人口大区来说,起到了让不同户籍、不同阶层的人口结交互动、理解包容的社会作用。
与“文化春雨”相对应的是,青少年群体对体育培训同样有着强烈的需求。2012年,宝安区开展了首次公共文化体育服务需求及满意度专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公益性文化体育服务供给是市民最强烈的需求。为此,宝安区进行了为期近两年的万名青少年体育技能免费公益培训,举办足球、羽毛球、击剑、高尔夫等29个项目的免费培训班,使宝安体育中心在大运会后再次发挥起更大的社会效益。
今年开始,宝安区在体育技能免费公益培训的基础上,进行场馆资源整合,成立了宝安娃娃宝体足球免费培训基地、宝安娃娃宝体短式网球免费培训班、宝安娃娃宝体游泳公益培训班等3个专业化的培训机构,为青少年体育发展增添“助燃剂”,让“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受到市民的好评。
据宝安体育中心负责人介绍:“我们一开放报名,半天时间300个名额一抢而空,甚至连接下来几期的名额也被预定,十分火爆。”
以“宝安娃娃”宝体足球免费培训基地为例,宝安区希望能在发展足球项目,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通过这个平台,大力推动足球运动普及,推动社会足球加快发展,培养足球后备人才,扩大宝安足球人口规模,让更多青少年学生热爱足球、享受足球,使参与足球运动成为体验、适应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的有效途径。
类似这样的公益培训机构,最为关键的是在于整合紧张的场馆资源。比如,宝安区将原门球场改建为8片短式网球场,就有效地激活了场地空间,成立了宝安娃娃宝体短式网球免费培训班,这将有助于推动网球运动普及,培养更多青少年的运动习惯。
关键词3 文化开放
文化走出去引进来
实现更高开放水平
近日,位于西乡的本届文博会分会场F518时尚创意园,日前在众多文化创意园中脱颖而出成为“深圳-爱丁堡国际创意产业孵化中心”,并在本届文博会成功举办孵化中心开园仪式。该孵化中心是早前深圳市与英国爱丁堡市在创意和文化领域加强商业和研发合作的结果,通过在两个城市互设孵化中心,进行创意和人才的交换,帮助双方利用文化与创意领域不断增长的发展机会,将爱丁堡和深圳打造成为国际创意中心,支持双方企业开拓全球新市场。
享誉世界的创意之城爱丁堡,最终选择与宝安区结缘,这绝不是偶然,宝安区近年来高度的文化开放水平和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促成了此次机缘。
据记者了解,去年11月,爱丁堡代表团到宝安区F518考察落户事宜,他们对园区的环境及创业、创意设计氛围很满意。在F518园区内,爱丁堡的客人们参观了深圳市火种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矩阵工业产品设计有限公司、深圳市雨桥动漫有限公司以及深圳英迈思文化科技有限公司,了解企业规模、企业运营情况以及企业对园区办公的满意度。
“我非常喜欢园区的创意设计氛围,很有艺术感,而且企业与企业之间也能随时交流。”爱丁堡市政府企业及创新处处长詹姆·加洛威不止一次表达了他对园区的喜爱。
在近日的开园仪式上,首批来自爱丁堡的6家企业入驻,F518园区为爱丁堡的企业专门开辟出数百平方米的场地,并且免除企业入驻时的场地租金费用。未来,更多爱丁堡企业的入驻,将为宝安的文创发展注入国外文创企业的新鲜血液,也将为两地的小微企业提供更多的创业发展机会。
“通过引进爱丁堡市的文化创意企业,可以加快深圳特别是宝安区文化创意的国际化步伐,加大文化贸易往来力度。引进来之余,也得走出去,在爱丁堡建立了孵化中心后,便于把深圳特别是宝安区的小微企业带进国际市场,突破国内创业限制。”宝安区相关负责人认为,宝安区举办了7届的中国(深圳)国际工业设计节,已经为宝安区奠定了文化创意国际化交流的基础,特别是湖南大学罗切斯特理工设计学院落户宝安,更加体现了宝安区在文化改革中开放包容的态度,成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的湾区新城的中坚力量。
关键词4 文化管理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激发文化创造新活力
在文化领域,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完成政府角色转变,有助于打破文化市场条块分割、清除市场壁垒,激活更多的文化市场活力。在更好的服务文化市场主体上,宝安区进行了全流程电子审批试点,加快审批时效,并实施宝安区文化产业数据共享交换系统项目,为政府进行科学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统筹协调全区的文化发展。
2014年,宝安区针对文化领域制订并实施了行政审批“提速提效”改革,合并减少了一些审批事项,审批时限由改革前的7—10个工作日缩短到5个工作日内,压缩审批时限30%以上。2015年,宝安区开展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工作,并将试点启动2至3个项目的全流程电子审批业务。目前,宝安区正在对这些试点项目的办事指南、文书表格、审批流程等作进一步优化,对网上审批系统进行测试,预计第三季度可以正式启动全流程网上受理、网上审批、网上办结业务。
为全面掌握宝安区文化创意产业状况,对全区文化创意企业运营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宝安区在全市率先建立文化创意产业网上直报系统,通过数据汇总、审核和计算,统计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以及文化产业园区(基地)产值等经济指标,动态监测全区文化产业企业的经济运行状况。
截至2014年底,纳入宝安区文化创意产业网上直报系统的文化创意企业共600家,约占全区文化创意企业总数的12%。每季度通过系统发送通知、短信的形式,企业自行登录系统填报数据,基本实现“全流程无纸化”。
事实上,在市场经济进一步深化的形势下,对衡量文化产业发展的各种统计指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政府面对如此纷繁复杂并迅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作出及时、准确的判断和反应,过去的管理办法已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这就亟需建立规范和标准化的统计业务流程和应用系统,以支持统计部门、文产部门及其他相关单位的文化产业信息数据的共享交换。以按照各自分工的原则,统计部门和文产部门分别负责统计文化产业规模以上和规模以下的数据,不再重复从企业采集数据,加重企业负担,在部门间实现共享交换。
据介绍,目前已经在宝安区成功运行的系统,符合国际惯例,有效地提高统计数据的时效性、准确性和权威性,建立了文化产业发展的监测、预警、预测、统计信息定期发布制度,还能密切跟踪国际国内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及时反映最新动态与趋势。
“这样就等同于掌握了宝安文化发展的‘大数据’,这对广泛集成相关力量,开展对文化产业尤其是高端的内容产业发展规律、不同发展模式的深入研究有深刻的帮助。”业界人士分析称,这还有利于建立较为全面的理论体系,为开展文化产业发展促进工作提供理论支撑,还可以为各级政府机构、广大企业和投资机构提供更加权威的导向服务,增强政府对国民经济运行与文化产业建设的调控力度。
市民 看改革
市民刘小姐:我妈妈刚从湖南来到宝安和我一起生活,初到宝安时人生地不熟,日子过得比较闷。但后来,妈妈看到区群艺馆前的广场上经常有很多人跳舞,还有“文化钟点工”在队伍前领舞。于是,妈妈也加入了跳舞的人群,一段时间下来,妈妈认识了很多姐妹,日子过得挺开心。我和妈妈都觉得宝安“文化钟点工”的服务模式很棒。
张玉馨(宝安画院专职画家):通过改革,凤凰古村发生了令人惊奇的变化。比如,现在凤凰山的半山腰,也有凤凰书院这么一片文化的好去处,古色古香,文化氛围浓厚,有理由相信这将成为一处周末泡泡文化,听听讲座的好去处。
毛少莹(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学术总监):
我们社会上有大批有一技之长的热心人士,在深圳这样的移民社会、陌生人城市,他们更有表现的欲望,更有参与到社交活动的需求。宝安区这样的做法建立了一种机制,使得各类民间潜在的力量被调动和组织起来,政府只需花很少的钱就可以办大事。另外,政府与有一技之长的市民通过协商、签订合同的契约的形式也符合深圳这样市场化程度十分高的城市精神。宝安区仍是城市的快速发展时期,人口的急速膨胀带来了更多的业余时间的休闲需求和人文交往需求,许多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容易,更难的在于建设看不见的城市肌理,而文化春雨这样的平台的出现,则正好填补了这样的需求,成为陌生人建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个有效途径。
改革 观察
实现产城融合 文化建设是关键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产城融合问题逐渐突出。
有专家认为,由于人口规模大和经济发展速度快等特点,城市经济功能与城市空间、社会和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更加激烈。这种情况也同样出现在宝安:曾几何时,宝安被贴上产业大区的标签,直观的印象是宝安遍地工厂,而非一个适宜居住生活的城区。
今年年初,宝安区提出要推进城市转型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社会转型融和,努力建设现代化国际化湾区新城。这种努力,显然是希望通过各种改革措施,推进宝安的产、城、人的融合,建设一个宜业宜居的城区。这期间,文化无疑是一个产、城、人之间的黏合剂。
一个直观的现象是,如今在宝安,一到晚上,遍布全区的300多个“文化钟点工”活动点就热闹起来。在“文化钟点工”的带领下,市民在活动点开展广场舞、交谊舞、歌唱、太极等文体活动,这个现象是宝安实施“文化春雨”行动进行基层文化改革的结果。对人口众多的宝安来说,这种公益性文体服务实现常态化服务,打造了一条市民之间感情交流的纽带,为城区的宜居加分,为市民的自我认同感加分。
再比如,在各种城市生活方式渗透的同时,特有的传统文化的保存和承继,则提升了地区文化的厚重感,增强了这些地区的吸引力。凤凰古村的保护就是一个例证,这个著名历史人物文天祥族人后代聚居地,有700多年的历史,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精神血脉,有周边凤凰山令人心旷神怡的秀美风景,通过保护性开发,不仅给市民留下一个好的休闲去处,更保存了700多年的文化血脉。中宣部副部长孙志军对此就很赞赏,认为保护性修复很关键,如果10年、20年后再修复,就修复不了了,古村落的保护,为当地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印记”,建书院传授中国传统文化,倡导诚信、孝道、仁义等,长期下去,必将提升人们的道德情怀。
在城市建设中,GDP是城区发展的经济保障,青山绿水是自然生态保障,文化则是社会生态的保障,也是一个城区的精神依托与黏合剂,文化自觉和文脉传承决定了城市化的“深度”,也有利于市民的文化自觉和自我认同,是一个城市的“体温”。宝安在文化领域的改革,正在为湾区新城的发展,寻找一个合适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