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网>

艺术深圳

[第11届]时代在变,文化在变,藏家在变

2015-09-20    来源: 深圳特区报     

参加论坛的艺术家

■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莎莎 文/图

昨日,正在热展中的“艺术深圳”举行了一场题为“走向未来的青年水墨”的主题论坛。著名艺术批评家皮道坚、广州美院副教授胡斌、青年批评家段君、当代艺术藏家林松、五楼艺术空间负责人吴洁、国际版权交易中心执行董事罗嘉元、《享悦艺术》杂志执行出品人马丽洁、艺术家刘子建等荟萃一堂,就新时代水墨的走向进行了深入探讨。专家们一致认为,在互联网时代和当代艺术的语境下,水墨只是手段,水墨具有更多可能。

告别“国画时代”的“当代水墨”

从中国国粹到上世纪80年代“85新潮”艺术家们以水墨为媒“向西方学习”再到上世纪90年代的“实验水墨”艺术家们刻意用水墨寻求与西方文化的对比,再到如今以水墨为手段百花齐放的艺术生态,艺术家刘子建认为,如今水墨在中国早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黑、白、灰的“国画”,而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的手段,它甚至可以和别的艺术手段杂糅在一起,表达观念。

广州美院副教授胡斌则表示,尽管时代变化了,但是水墨在中国依然有着特殊意义。为什么“新水墨”这么热?胡斌从大文化的角度分析了这个问题,他说:“首先,我们的民族、国家发展到这个阶段,有强烈的心理诉求,期待文化复兴。而水墨是中国在艺术上的证明。其次,从多元文化和多元现代性的角度上讲,西方艺术界也在期待区别于西方模式的现代性艺术。新水墨无疑就是本土文化生长出的现代性的表达。”

著名艺术批评家皮道坚认为,水墨作为艺术观察和表达的方式,应当与社会发展一起,逐步推进。“不是只有欧美的现当代,我们也能在自己的文化土壤上,创造自己的当代艺术。我们有文化自信、自觉和归属感。”

互联网影响水墨艺术生态

“2015艺术深圳”大展上,展出了大量80后艺术家的作品,其中不乏水墨。胡斌指出,80后、90后艺术家的水墨作品更加多元,受成长环境影响,对比60后、70后艺术家他们的思想负担更轻,作品有一种“野蛮的新鲜”,并且也更注重情趣、趣味以及“自我观念”的表达。收藏家林松表示,80、90后艺术家都深受“互联网文化”的影响,而互联网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对艺术家创作方面,“它还将改变收藏家审美收藏格局以及收藏体系。”

林松举例说,未来的收藏可能是“众筹”,也可能是互联网拍卖,一切皆有可能。他同时表示,中国崛起也是中国文化的复兴,“艺术在未来还有很大的空间。人们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精神需求愈发强烈。现在的收藏家还多是功成名就、有点岁数的人,但是未来,收藏家的圈子里更多的是80后、90后,他们的审美趣味也将强烈影响中国当代艺术创作。”

艺术家刘子建也表示,时代大好,新生代艺术家比过去的艺术家更容易获得成功,但是他同时也提醒青年艺术家,不要为市场需求所左右,一定要有自己的艺术坚持,“他们面临的诱惑变大了,很容易被市场吞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