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1-17 19:24:57 南方日报 陶然
这几天经常访问文博会的官方网站,网站页面未必精致,但网站首页的一段背景音乐,有筝、琵琶、古琴,袅袅萦绕于脑际。于是想到,女子十二乐坊的专辑在日本第一轮就销售近200万张,在美国前五周就销售30万张,这是我国文化产业成功地走出国门的例子,但是这样的范例我们现在还不多。所以,我们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其间的逻辑简单清晰。
广东要建设文化大省,深圳也正在搞文化立市,文化大省能不能“大”起来,文化立市能不能“立”得住,文化产业就是引擎,引擎的动力怎么样,事关大局。学术界有一种说法,认为近来国际性产业升级运动开始了新一轮洗牌,传统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的产业链条融合重构即将完成。笔者认为,简单地说,就是经济活动的“文化化”发展趋势愈加显现出来。可见 ,抓紧发展文化产业,是历史的要求,对于要“增创新优势”的广东和体现“体制创新示范区优势”的深圳来说,这都是必然的选择。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张德江明确指出:文化产业借助高科技手段,通过工业化生产和市场化运作,获得了高速发展的驱动力,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力,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改变了社会存在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必须使文化产业成为文化大省建设的巨大引擎,实现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相互促进。
文博会正好可以测试一下现在广东文化产业引擎动力究竟有多强。通过这次文博会能够引进些什么?可以合作的是哪些方面?政府的角色怎样扮演得更加科学?这一届文博会上沉淀下来的经验和教训都可以作为收获,被全省文化产业发展所借鉴。
张德江书记曾经指出 ,发展文化产业要走四个“带动之路”,一要走科技带动之路,二要走品牌带动之路,三要走人才带动之路,四要走开放带动之路。笔者认为,在这一届文博会的筹备招展阶段,已经可以依稀看到这“四条路”的影子,文化产业与科技产业的结合在数字广播电视产业展上体现得很明显;大芬村的品牌在文博会以后必然更加响亮,文化企业家与会之后也必然会更加懂得“复合型”的意思,更懂文化、懂科技、懂经营。而100多家境外参展企业也必然带来不少先进经验,交流得好,借鉴得妙,广东成为我国文化产品“走出去”的重要窗口也会多一份底气。
对于深圳而言,文博会还有另外一个层面的意义,就是会展品牌。要成为会展中心城市,深圳只有一个高交会是远远不够的,深圳市委市府的高层决策者非常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至少,深圳还需要文化这一只翅膀才能够飞起来,笔者认为,曾几何时,国际零售商品采购大会等展会也被列入考察对象,但是,展会背后代表的产业形态决定了文博会才更有这个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