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网>

新闻出版类

[第1届]都市报业发展必将一家独大?

2017-02-28    来源:南方日报    

2004-11-19 09:05:07  南方日报  记者/刘丽

南方网讯 文博会重要活动之一——以“产业化变革中的新主流媒体”为主题的首届“中国新兴媒体峰会”,昨日在深圳开幕。据悉,在为期三日的峰会中,国内30家媒体的老总将就新兴媒体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深入的探讨。

峰会首日进行了首场互动论坛,论坛主题为:“新主流媒体的市场战略”。论坛由《京华时报》总编辑吴海民任主讲,其他媒体老总任嘉宾。

[主讲人观点]

观点一:赢家通吃将成为必然

“赢家通吃是报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吴海民首先抛出了自己的这一观点。

吴海民认为,成熟的城市报业市场结构是:主导型的市场领袖报纸+边沿型的市场细分报纸。也就是说,在一个城市,占绝对领导地位的一家报纸将全面覆盖主流人群和主要市场,其他报纸作为补充在市场细分中找到自己小的生存空间。目前中国都市类报纸风起云涌、诸侯纷争的局面,不过是竞争初期阶段的特有现象,是暂时的、过渡的。报纸的广告投放,从来都是冲着王者而去,马太效应尤其突出。这样将导致穷者更穷,富者更富。赢家通吃也就成为一种必然。

观点二:没有赢家的市场永远有机会

如何判断一个城市还能否发展新报纸?面对这一问题,人们总是习惯于讨论市场是否已经饱和,习惯于以市场是否饱和为标准判断新的进入者能否成功。对此,吴海民不以为然,他认为市场饱和论没有多大意义。

他说,在一个缺乏赢家的市场,所谓饱和论,只能说明报纸供应已经过剩,却不能证明现有产品不可替代,它是既得利益者发出的抱怨,并不能阻挡新竞争者的脚步。在市场总量不变而产品互相替代的情况下,机会永远是存在的,因为,弱者随时会被淘汰,强者将在替代中立足。吴海民认为,只有一个一家独大的赢家出现时,市场才真正饱和了,新的竞争者才会望而却步。

观点三:给北京报业老大画个像

吴海民说,北京报业市场未来的赢家是:发行量达到100万份左右,其中零售量40万份左右,征订量60万份左右。这意味着,它在早报市场占有大部分市场份额,并拥有渗透于全市各机关团体、宾馆酒搂和高档社区的忠诚订户,特别是稳定的高端订户。报纸版面达到日平均100个版以上,囊括读者需要的各类新闻信息和服务内容,一报在手、天下全有,能够对其他竞争者的报纸内容实行全面覆盖。报纸的广告收入,应该占有北京平面媒体广告收入总量的50%以上的份额。同时报纸的名字与北京这座城市历史性地联系在一起,具有与这座城市的地位和知名度相适应的优秀品牌。

[嘉宾回应]

马丽(大连日报副总编辑、新商报总编辑)

我对“一家独大”的理论持怀疑态度,我认为每个行业、每个人都是有机会的。3年前,在大连已经有两家都市类报纸的情况下,我们“第三者插足”,以差异化的经营方式成功介入,就是个例子。

李善友(搜狐副总裁、搜狐网总编辑)

我认为,“一家独大”对于媒体市场而言并不是好事情,双雄并立、或者三雄鼎立,或许更加合理些。这有两个理由:一是竞争效应带来的好处。一家垄断必然带来的是产品质量的低下和产品价格的独断,而竞争则能带来更加活跃的市场氛围和更合理的市场结构。二是基于把蛋糕做大的考虑。要把蛋糕做大,把行业影响做大,需要大家的共同炒作。以搜狐和新浪为例:3年前新浪独大,搜狐的新闻读者只有新浪的60%,广告额只有其28%;搜狐经过改版后,形成两雄并立局面,你追我赶,使得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比任何地方都快,网络媒体这块蛋糕做大了,大家都是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