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号的深圳政协主办的《鹏程》杂志作为专题策划推出
文博会——重燃梦想
深圳,曾经高高飘扬的一面旗帜,以拥有无数年轻人的梦想和憧憬闻名。
2004岁末,深圳经济特区马上迈入25周年。25年,1/4世纪,在一个城市的发展上是很小的一段里程,但在深圳,却是一段不小的年轮。
2004年11月23日,首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落幕的第二天,《南方都市报》一篇《文博会不能承受之重》中这样说到:一场以“文化产业”的名义举办的国家级展会——首届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昨天在深圳人最熟悉的五洲宾馆举行了闭幕新闻发布会。面对万马奔腾、百舸争流的新一轮城市竞争浪潮,本应该偏重经济范畴的博览会寄予了这座城市太多的情感与梦想,太多深圳人期望通过这场本不该如此沉重的博览会,重新找回昔日特区独领风骚时代的信心。
从2年前的秋天开始的《深圳,你被谁抛弃》开始,这个城市的危机感越来越强烈;2003年,深圳期待已久的直辖虽然没有尘埃落定,却再次掀起人们对这个城市的遐想和期待;2004,就在早已褪色的特区光环下,就在苏州GDP即将超越深圳的时候,就在苏州先后三任书记荣升省长的时候,我们再次思考,深圳的未来在哪里?深圳的突破在哪里?我们把什么带入下一个1/4世纪。
2004年11月18日到22日,首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在深圳召开。深圳再次站在了前沿,再次引领了一次潮头。一面文化的大旗正在深圳树起,正成为这个城市未来的梦想和希望。
深圳让人们看到,这座曾被称为“文化沙漠”的城市不仅创作出歌曲《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电视剧《林海雪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香樟树》等优秀的文艺作品,更培育出会展业、软件业、设计工业、图书发行业、歌舞娱乐业、体育休闲健身业等文化产业群。目前,深圳已成为国内三大印刷基地之一、中国最大的动漫基地、聚集了全国60%的平面设计人才。
文化产业的发展拉动了经济的发展。2003年,深圳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35.3亿元,占当年全市GDP总量的4.73%,比上年增长19.65%。深圳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高于全国总体水平。
今天,与时代同步的文博会胜利落幕了,围绕这个今年最重大的产业盛事,留下的思考不少。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博会?文博会应该为这个城市贡献什么?
文化,财富爆富机器——21世纪财富转移的承接点
进入21世纪,文化产业是由20世纪所带入的传统行业中唯一焕发生机并具有极大发展潜力的行业。尤其在中国,文化产业几乎以一个新兴产业的发展势头正蓬勃发展,由此蕴涵的商业机会与潜力是无可估量的。
现代社会,财富中心正发生一个大迁移,从传统的物质生产转移到文化生产。美欧一些国家的文化消费占家庭消费的30%左右,也就是说每消费10块钱里头就有3块钱是用于文化的。
1998年全世界都在顶礼膜拜一条倒霉的沉船——美国电影《泰坦尼克》。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泰坦尼克》的收入相当于日本的汽车工业、机械制造业一年的总和!
美国好莱坞、日本任天堂、香港娱乐圈,早就把快乐当作产业来经营,利润之丰厚,让人惊叹!日本经济的20%都是娱乐业中的电子游戏产业创造的。美国的音像产品是仅次于飞机出口的第二大出口商品。一个剧目就是一个市场,一个可以获利数年、十年乃至几十年的产业。一部《西贡小姐》的音乐歌剧,全球收入超过13亿美元。一部《狮子王》,全球赚了7.4亿美元。一个《太空战士7》游戏,全球销售600万套,创造3亿美元的销售额!《太空战士8》上市当天就售出250万套,销售额超过1亿美元。英国的艺术经济收入超过了汽车工业。韩国的游戏产业大约形成了200亿美元的产值,增长率高达40%,将成为该国最有利润的产业之一。美国的《读者文摘》杂志年营业收入高达25亿美元。当今400家最富有的美国公司中,有72家是文化企业;美国公司出产的影片产量只占全球影片产量的6.7%,却占领了全球总放映时间的50%以上,电影总票房的三分之二。这就是文化产业的巨大能量。
文化产业所蕴涵的金矿和高科技一样深不可测,在中国,华纳兄弟、新闻集团、维亚康姆、索尼……每一个重量级的角色都在尚未成熟的中国传媒市场粉墨登场,在现有的游戏规则中尽情演绎着它们所能演绎的一切。
视线回到深圳,文化产业在深圳这个移民城市的氛围里更容易得到发展。据统计,2003年深圳文化产业占GDP总量的4.73%,比上年增长19.65%。深圳已经提出争让文化成为深圳继高新技术产业、物流业、金融业之后的第四大支柱产业。
深圳能够率先认识到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并提出文化立市、举办文博会,意识上已经走在前列。深圳从提出文化立市到举办这一届文博会,筹备时间不长,但作为已经有了高交会这个平台后再顺势提出文博会概念确实是个明智之举。“文化立市”及“文博会”的举办将有机会为深圳寻找到未来几十年的发展动力。
深圳还能稳坐老四吗?——文化产业与深圳未来城市经济竞争
作为中国经济改革开放最具代表性的城市,深圳近年来正面临发展瓶颈。97之前,深圳的特殊位置和作用使深圳在政治和经济上达到鼎盛。之后,内地城市全方位开放招商引资,深圳已经陷入“特区不特”的彷徨。“先富起来”使这个经济特区的营商成本节节升高,面临留住资金和人才的挑战。深圳产业经济的下一块“奶酪”在哪里?
2004刚刚过去,有关的GDP数据统计还没发布,深圳在全国各大城市的横向比较中能否保住老四的位置还不得而知。已经知道的消息是广州凭借汽车项目已使GDP增长到4600亿之上,而在已发布的2004年上半年国内大中城市经济比较中,深圳已经落后于苏州。虽然这并不一定代表深圳的衰落,但相对内地缺乏竞争力却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当增长到了极限,当爆发成为过去,深圳面临开始寻找另一个支点的局面。
任何一个城市都不可能永远独领风骚,就象最近10年一枝独秀的浦东也开始呈现衰落的迹象。就象前几年的深圳,但所幸的是现在深圳已经走出了衰落的阴影,而且深圳正努力通过各种手段来建立“后特区时代”的竞争优势,文化产业就是其中的一张牌。文化立市在这种情形下提出就必须承担起另一面深圳旗帜的作用,依靠文化产业的拉动来重新寻找城市经济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管子说:“仓廪实而知礼节”,深圳在不足二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积聚了超过几万平方公里的广州的财富能力,直逼那些超过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北京上海天津的仓廪;深圳应该利用加入WTO及毗邻产业结构合理、第三产业发达的香港这些时段与地缘优势,赶快完成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
深圳已经没有多少土地和资源,如果单纯依靠资源来换取发展显然是已经不可能了。要突破这个瓶颈,达到更高的发展高度就需要一个产业突破和升级。而从城市的特点来看,文化产业无疑是一个最值得考虑的产业。深圳不仅仅需要来已经初具规模和效益的高新技术产业来作为城市发展的动力,深圳更需要培养一个可以带来长远可持续发展的支柱性文化产业。所以,我们不仅需要已经成长的高交会,更需要在这个基础上再培育一个文化产业的孵化平台——文博会。我们期望深圳能借助文博会的平台,借助“文化立市”的旗帜,真正将文化产业变成深圳发展的动力,赢得发展先机。
文化“功夫”——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畅想
深圳一直倡导文化立市,但文化立市的道路怎么走?我们以什么样的城市文化产业去达成这么目标?
趁着文博会的东风,深圳已经提出文化立市的战略,说明深圳已经意识到文化产业的潜力。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深圳有必要重新整理思路,清晰深圳的文化产业发展思路。
功夫一:“创意产业”秘密武器,修炼内功
利用靠近香港的优势,两地合作大力发展创意工业
本次文博会香港展团的核心主题就是“创意工业”。这也是目前深港两地在文化产业上最大的合作契机。
简单而言,创意工业就是生产文化商品,而且是有版权保护的文化商品,是一门高增值的行业。目前全世界创意产业每天创造的产值高达220亿美元,并正以5%左右的速度递增。
香港的文化产业发达,被誉为“东方的好莱坞”。香港的电影、音乐、娱乐产品占据了内地文化市场的大部分份额。香港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第一,香港是一个东西文化交汇之地,既保留了中国文化的传统,又与西方文化进行了长期的融合,形成香港文化东西荟萃的重要特色;第二,香港拥有大批创意人才,而且对世界的创意人才具有强烈的吸引力;第三,香港具有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这是创意产业发展壮大的必备法律保障;第四,香港是世界级的金融商贸和信息中心,资金充裕,商业文化发达,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第五,经过多年的积累,香港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形成了相当大的规模,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们应该学习香港的经验,政府引导,加强两地交流与合作,将深圳变为香港的创意工业基地,以香港为桥头堡,吸收国际先进的理念,创造出优秀的文化产品。
“创意产业”是目前深圳潜在的优势产业,深圳已有发展该产业的系列计划。目前在深圳的平面设计人才已达2万人,规模居全国前列。近10年来,深圳的设计师几乎获得世界所有的顶级设计赛事和国际展览的奖项。而深圳设计师的作品更是遍及全国的大型企业集团和文化机构,如“世界建筑师大会”申办标志(龙兆曙设计)、“2008北京申奥”标志(陈绍华设计)。而深圳的动漫企业则达50多家,从业人员达1000余人,大约每年为深圳创造2亿元产值。
“创意产业”的概念已经第一次写进深圳市规范性文件,也是深圳新提出的一个产业发展计划。目前深圳的创意产业主要包括由设计带来的系列相关产业构成,包括印刷产业、动漫产业、建筑设计、装饰设计、服装设计等多个产业。深圳将设“文化产业专项资金”,考虑对“创意产业”进行贷款贴息、奖励措施等,目前相关实施计划已报深圳市委、市政府,待审议通过即可实行。
在寸土寸金的深圳,社会经济发展应从“总量增长型”向“质量增长型”转变。发展创意产业,无需占用大量土地和消耗大量能源,只要有人才的集聚,就能带来可观的社会经济效益。比如,在河套地区的发展思路上,完全可以和香港合作开辟创意工业园区,吸引文化企业进驻,政府予以政策和配套方面的支持,创造一个试验田。对河套地区来说,两地联合开发创意工业是一个非常符合发展需求的构思。
功夫二:总部经济,打造深圳竞争力
对接国际文化产业落户中国,实现深圳基地功能
中国文化市场的巨大潜力吸引了国外诸多文化产业巨头,随着中国文化市场的逐步开放,他们将逐步进入中国市场,现在我们看到很多跨国文化机构已经在中国开展业务。和当年改革开放一样,深圳如果能做好桥头堡,成为跨国文化机构落户中国的基地,就必定能够树立深圳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地位,并且带动深圳本地文化产业的发展。比如现在凤凰卫视、华娱卫视先后将总部放到深圳后必定能带动下游的相关产业发展。
目前有条件的城市都在发展“总部经济”,积极争取成为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总部,深圳为重塑金融中心地位也在采取重奖的措施。从城市的产业竞争来看,深圳“文化立市”的本钱并不多,不如北京有政府和行政资源,不如上海国际化,不如广州的整体范围,但如果深圳能够借助深圳的优势,对接国际文化产业落户中国,实现深圳基地功能就能塑造深圳在文化产业领域的竞争力。我们一直看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是,在很多跨国公司将中国总部迁到上海时其亚太区总部依然留在香港。而文化产业的特点常常使企业需要借助香港的便利地位,所以,深圳争取成为跨国文化机构落户中国的基地比其他城市要有优势。
自2003年7月李嘉诚和记黄埔旗下TOM集团从AOL时代华纳手中收购华娱电视64.1%股权以来,华娱电视一举一动都备受瞩目。2004年,华娱宣布年内将总部迁往深圳,华娱将运营总部落户深圳,着眼于节目核心内容本土化,面向大陆市场,预期未来一段时间就将有3000万美元花在深圳。而据业界分析,迁址深圳华娱每年将可节约营运费30%。这是一个双赢的举动。而在2004年6月悄悄在深圳中心区动工的凤凰卫视大楼将预示着几年后凤凰在深圳的投入。这些都将给深圳本土一些相关的上下游产业带来不少推动。
功夫三:政府搭台,政策倾斜
借鉴韩国经验,政府倾斜扶持,培植娱乐经济产业。
韩国的网络游戏和电影已经占据了中国广大的文化阵地。盛大陈天桥就从代理韩国游戏《传奇》起步成为中国首富,目前中国的网络游戏运营企业80%都在引进韩国游戏,每年的电影票房除了美国大片就是韩国片。
韩国和中国一样曾经面临美国大片入侵的境地,刚开始的时候,韩国电影几乎全军覆没,但当政府开始在产业政策上扶持本国电影后,韩国电影很快走出了低谷,迅速崛起,并成为对外输出电影产品的重要一支力量。
同样在具有1000亿美圆市场潜力的网络游戏市场,韩国的成功经验非常值得借鉴。韩国之所以在短短3年内一跃成为网络游戏大国,政府政策的推动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系列的政策使如今韩国的网络游戏产业已超过汽车工业成为韩国经济的支柱。韩国每年至少要从中国网络游戏市场获得超过10亿人民币的收入。
以韩国一个弹丸之地可以发展出如此丰富的文化产业,深圳应该可以借鉴这一思路,在产业政策、资金配套、税收等方面予以扶持,培育起深圳的顶级文化产业企业。比如在新成立的广电集团背景下振兴深圳的电影产业,鼓励民间资本投资电影产业,开发深圳电影市场。网游动漫产业方面深圳曾一度具有领先优势,但后来专业人才逐渐转移到北京、上海,深圳在网游动漫产业方面发展受到相当影响。政府如果能以上述两个产业为突破口,重点扶持,重新建立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才可能为深圳重塑发展基础。
12月28日晚,被誉为中国经济界奥斯卡奖的CCTV2004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各个奖项在北京饭店揭开谜底。腾讯总裁兼CEO马化腾先生获得了年度新锐奖。在2004年6月刚在香港上市的腾讯为马化腾带来9亿身家。这是新的世纪深圳的又一个财富神话,而这个神话的诞生恰恰建立在这个创新的土壤上。我们有理由期待更多神话的诞生。
功夫四:扶上路,送一程
以扶持高科技创业型企业思路扶持文化企业。
25年的深圳发展历史就是一部创业史,包括这个城市本身的创业和与这个城市一起成长的诸多高成长性创业企业。
几乎从第一届高交会开始,随着VC概念的兴起,深圳在在高科技创业企业的培育孵化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至今已经取得不少成果。
今天,再借助“文化立市”的旗帜,用当年培育创业型企业的办法培育出一批文化创业型企业。比如建立专门的文化产业园,扶持文化产业孵化基地。对入园的文化产业企业实行政策、资金、企业发展的多方面支持。
这方面,我们看到招商局就迈出了这样可喜的一步:
文博会期间,由招商局集团旗下的招商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并负责建设和管理的深圳市文化创意产业园正式启动,它将成为深圳具备研发、投资、孵化、制作、培训、交易等功能的文化产业基地。按照深圳市“文化立市”的战略要求,文化创意产业园将建成集平面设计、动漫画设计、影视制作、网络游戏、三维设计、工业设计等相关多媒体文化产业,具备研发、投资、孵化、制作、培训、交易等功能的文化产业基地。
文博会后已经传来诸多利好消息,市文化局将采取更多措施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目前已经就设立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的问题作了研究,初步确定从宣传文化基金中拿出部分资金作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创意企业进行创业启动的扶持和低息贷款,进一步实现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和融资方式多元化。另外,深圳市文化局已经起草了《深圳市文化产业促进条例(草案)》、《深圳经济特区文化市场管理条例(修订稿)》等法规,已经被市政府法制办列入重点立法计划。
有了这些好的开端,我们拭目以待文化产业的春天在深圳降临。
功夫五:筑巢引凤
对文化产业人才政策倾斜
两年前震动这个城市的《深圳,你被谁抛弃?》副标题就叫《从“候鸟北飞”看深圳的危机意识》,今天我们要看的依然是到底是“孔雀东南飞”还是“候鸟北飞”。
在2005年新年上班的第二天,深圳特区报刊发长文《孔雀”依然“东南飞”——深圳人才竞争力透析》描述到:辞别2004年,迎来2005年,深圳人才引进的史簿上,出现了令人惊讶的三个突破。一年吸纳大学生首次超过3万名;引进海外留学人员首次超过6000名;年度在站博士后首次超过100名。
数字应该是最具说服力的,在这篇文章里这样描述到:深圳这座因移民而起、因人才而兴的年轻城市,凡二十多年,一直保持着独特的人才吸引力!数字突破的背后,是人才比较优势的突破。有识之士已注意到,此番的“东南飞”,与彼时的“东南飞”,在人才迁徙的吸引力因素方面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以前,主要依靠特区品牌、先发优势与优惠政策等条件,现在,主要依靠经济实力、创业环境与市场体制等资源。这是一种新的人才竞争力。它意味着,在挑战与机遇中,深圳的人才优势在变化转化,而不是弱化淡化。新的人才竞争力,明显体现在五个层面:战略竞争力、经济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市场竞争力、环境竞争力。
在文博会期间,很多专家学者在反问深圳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在哪里。说资源,比不上北京,说底蕴,比不上西安,说资金,比不上上海。最后总结到一点,深圳只有在人才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深圳作为一个包容性极强的移民城市,对人才的吸纳是上述城市难以比得上的。
文化产业的根本在于人才,人才是文化赖以发展的核心要素,深圳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快文化发展的步伐,提高文化建设的水平,就必须从人才的培养与引进着手。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放在突出位置。
人才培养层面,深圳的大学城是否可以考虑加强有关文化产业方面学科的教育,引进文化传媒方面的高校进驻。包括在文博会中考虑增设关于文化产业教育的展览。
在人才政策上,深圳应该考虑实施文化人才战略培育优秀文化人才。一个城市要想发展得更快、更好、更具有建设性,大量引进创新型人才是非常重要的。这些人敢想、敢做、充满激情,是改造旧城市、创造新城市的巨大动力。深圳目前在吸引“创业型”、“科技型”人才方面有一定力度,但远远不够;在吸引“知识型”、“文艺型”人才方面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功夫六:市场是检验一切经济行为的标准
促进文化的产业化,加强文化产品的经济转换
文博会最大的赢家——大芬村就是文化产品市场化的典型和受益者。一个原来不知名的小村落在短短一周内迎来数十位部级以上高官视察并走上央视《对话》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成功。
文化的产业化,文化产品的经济转换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深圳要走在文化产业的前列就必须抓住深圳容易突破、相对其它城市有竞争优势的点。
以高新技术为例,我们可以把开发一项高新技术产品看作有两个发展阶段,第一个是技术开发阶段,第二个是技术商品化、或产业化阶段。在技术开发阶段,深圳与北京相比,无论是技术基础还是人才基础,其差距都不是在朝夕之间就可以弥补的,尽管最近几年深圳在改善人才与技术基础的建设上动作频频,但要达到与北京竞争的水平,还远远不够。然而在第二个阶段,即技术商品化阶段,深圳却可以毫不示弱的挺直了腰杆。
同样,我们把这个道理放在深圳的文化产业上,虽然深圳相对北京、上海暂时缺乏文化产业的规模个氛围,但利用好深圳市场化的优势,必定能在文化产业化上超越上述城市。而我们所需要的也正是这个效果。
深圳93年的文稿拍卖就是一种文化产品的经济转换,而今天的文博会更是这样一个过程。我们需要的就是将这种模式持续下去,使其成为提升深圳文化产业竞争力的要素。
2005,深圳越来越好
2005,对深圳是一个特殊的年份,不仅仅因为是特区成立25周年,更重要的是,意味着走过1/4世纪的这个中国最优秀的特区城市要迎来它发展的新高峰,创造新的竞争力,继续作为榜样引领前行。
2005年1月2日,《南方都市报》特别发布的《深圳大事鉴》专刊发刊词里这样写道:“2004年12月28日下午5时,满载深圳市民的首班地铁列车从罗湖口岸驶向世界之窗。这是2004岁末,深圳又开始了新的旅途。”
这是一个好的结束,更是一个新的开始!2004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评定,深圳综合竞争力排名全国第3位。我们看到,深圳正充满信心和激情前行,我们更看到,2005,深圳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