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网>

海外采购类

[第2届]羹调鼎镬,百版铺陈本届交易大餐

2017-02-28    来源:深圳特区报    

客串外商的翻译

本届文博会无论从规模还是规格来说都趋向成熟,而且受到了众多外国展商和观众的充分肯定。

众多海外展商中,叫汉斯·和伯的德国吉他制造商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从事了长达35年纯手工制造吉他的和伯有一个遗憾,至今还没有一把吉他卖到中国内地。我主动带他前去一家深圳著名的琴行考察市场,并为他充当翻译。

和伯先生告诉我,通过在展馆和深圳市区的观察和体验,和伯先生显得非常高兴,因为他可以接触到很多不同领域的人们。

文博会上其实有不少平日钻研艺术但缺少交易产品机会的人,他们对文博会的期望值很高,尤其是像和伯这样不远万里从国外来到深圳的客商。在与他们的交谈过程中,不由得触发了自己作为一名记者的责任感,希望通过我们的报道为文化产品的买家与卖家之间搭起更多交易的桥梁。(孙锦)

分食文化市场蛋糕

捧红迈克尔·杰克逊的顶级音乐制作人昆西·琼斯来了,凭《午夜快车》扬名全球的著名作曲家吉奥吉·莫罗德来了,紧跟他们的步伐,迪士尼、百老汇很快就要把他们的音乐剧搬上深圳的舞台……

这边厢,外商们带着自己的文化产品对中国市场虎视眈眈;那边厢,中国企业张扬着弘扬传统中国文化的大旗,欲借中国经济强势发展的东风,把中国元素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这就是文博会。当国画与动漫、丝竹与摇滚或优雅或激越地取悦各自受众的时候,背后的制作人、经纪人等各式商家正思考着:在国内外的市场上,我能够切下的那块蛋糕究竟有多大?

一位国际资深经纪人在文博会的论坛上说道,演艺市场和其他市场一样,在经营方法上并无根本不同。换言之,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一样,也要遵循一般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除了产品的文化内涵本身,要赢得市场,还需要资本、人才、创意、营销,一个都不能少。

在研究、揣摩受众,并运用创新手段扩大文化品牌的影响方面,我们不能不承认西方文化输出大国走在了我们前面。

细节决定成败。这也是文博会,一个观摩、交流、让头脑与头脑碰撞出火花的文化盛宴。当无数的机会汇集在一起,当市场智慧的大门被开启,那条通向成功的道路就会在不远处清晰起来。(范京蓉)

难忘爷孙书画迷

四天的文博会结束了,回想起来,最先浮现出来的总是"一老一少""一大一小"的影像。

70岁的老人王希江和他的10岁的小孙女王淑婷,出于对绘画的共同爱好,这一老一少来到了文博会。"我平时就爱好书画,特别是山水画,这次来深圳儿子家小住一段时间就恰逢文博会,文博会上的书画作品深深地吸引了我,文博会给我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如果经济允许,我希望在文博会上买到一幅喜欢的书画作品。"老人告诉记者这些时,难掩心中的高兴和激动,他说在海南能见到这么多、这么高质量的书画作品的机会实在太少了。

一直牵着老人的手的小孙女王淑婷,是深圳市华富小学四(2)班学生,或许是耳濡目染,她和爷爷一样地喜欢画画,也一直在坚持学画。小孙女的话语简单而直接:"我喜欢文博会,会上我能看到好多的画,下届文博会我还要来。"

对老人来说,他高兴孙女传承了自己对画画、对艺术的喜爱;对文博会而言,这些"一老一少"、"一大一小"的影像,更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文化传承。正当国人感叹中国文化该如何传承下去的时候,或许,文博会给了一个生动而别有深意的答案。(杨丽萍)

期待深圳的"潘家园"

北京的潘家园是一个闻名遐迩的古玩市场。在参加完深圳第二届文博会的时候,记者也不禁在想,年轻的深圳,能否崛起一个"潘家园"呢?

连续几天,记者在深圳古玩城采访时,与不少名家有了面对面的机会,他们对深圳发展文化的评价也很高。玉器鉴定家杨震华告诉记者,"文博会是一次国际化的盛会,深圳的玉文化氛围非常浓郁,爱好古玉的人很多,深圳古玩城进步很快,在短短的几年里,已成为中国玉器的集散地,打响了玉文化产业品牌。"她相信,凭着深圳玉器收藏家的眼力、实力和魄力,深圳的玉文化产业可以获得更长足的发展。

在文博会期间,关于玉器、陶瓷、书画的讲座总能吸引许多市民的热情参与,他们热烈地和专家交流探讨,渴望着能提升自己的鉴赏水平。

那么,有不断发展的古玩市场,有爱好古玩的市民,有对古玩文化重视和关注的政府,有纷至沓来的专家学者,有开放完善的市场运作,深圳能否也崛起一座声名远播的"潘家园"呢?(翁惠娟)

会场内外"藏龙卧虎"

文博会期间,报社分派我负责艺展中心分会场的报道。拿到日程活动安排粗粗浏览一下,第一感觉就是分会场的活动没什么引起轰动的"料道"。但第一天采访,就让我这个老记看走了眼。艺展分会场开幕第一天,由于受台风"珍珠"的影响,开幕式改在了室内一间不大的厅堂里举办,热闹气氛打了不少折扣。开幕式结束后,又穿插安排了一个交易签约仪式。没想到,名不见经传的深圳本土企业--深圳市天外飞模型贸易有限公司接连与德、美两家外商签下2亿美元的采购大单。2亿美元,一下子让现场采访的众多媒体记者傻了眼。当时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对这一数字将信将疑。会场上满是飘飞的彩带,还有开启的香槟,更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场景。后来,记者几经周折,终于采访到"天外飞"的老总,搞清楚这家公司的飞模早已蜚声海外,并非浪得虚名。

文博会不光主会场,就是每个分会场里的确也是"藏龙卧虎",由此可见一斑。(樊鹏)

看动漫的人排长队

按计划,动漫分会场是19日开幕,但参观者们却熬不住那份等待,还没开展,来这里的人已经是络绎不绝了。18日一大早九点多,动漫馆的工作人员还在紧张地布置开幕式的典礼台时,就已经有7家参观团专门来到这里,一时间人来人往,好不热闹。

提前来的还有各动漫公司热盼的"贵宾"--全国各省市电视台少儿频道的总监们,他们分别来自上海、北京、云南等十多个省市电视台。工作人员带着他们挨个展区、公司参访,基地里的"水果部落"、"威威猫"等形象新颖、造型别致的卡通形象让参观者眼花缭乱。云南台少儿频道的总监告诉记者,她最感兴趣的是各家公司的动漫样片,因为云南的少儿频道刚刚成立,很希望碰到好片子。

展会的最后一天下起了大雨,但挡不住人们到动漫分会场参观的热情,人多得会场内根本容不下,场外等待的人群排成了长龙,各色花伞与基地里的卡通画面相映成趣,倒成了一道别致的景观。一楼展场里展出了各种造型的卡通人物、玩具,孩子大人都喜欢,动漫公司投其所好,干脆在大厅门外开出了一个小"市场",把这些东西来了个小展销,买卖火爆得很。

分会场的大买卖一样火,意向成交额突破五个亿,动漫产品卖到了世界各地。

中国动漫人在本届文博会上的成功"演出",不仅仅让国人看到了动漫的无穷魅力和巨大商机,也让动漫人真正体会到了春风拂面而来的舒爽和畅快。(王剑锋洪英亮八中梅)

我帮展商做"洋单"

第二届文博会期间,我负责艺展中心分会场的报道。

第三天下午,我向一个主题会客厅奔跑,侧眼扫到一个展商正抓耳挠腮、咿咿呀呀同一对老外讲什么。"Hello!Howareyou?CanIhelpyou?"急刹车回头,问他们要买什么。原来这对来自英国的DEAN夫妇,看上了一对中国布艺沙发,但语言不通,双方不仅讲不好价钱,提货时间、交付押金等事项也无法知会对接。我连忙帮他们讲价、翻译,并把卖方现在供不上现货、需等多两日的情况告诉买家。DEAN夫妇说他们第二天要飞欧洲,希望展商一定次日中午前配齐货品。经一番斡旋,DEAN放下50元人民币作定金,展商也答应明天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一定交货。

DEAN满意地收好单据,临出门拉住我手连连感谢,俨然是老朋友一般。他说他和太太是英国一家油气跨国公司的质量控制经理,在欧洲、北美、亚洲均有办事机构,而他负责北亚洲的工作,回去一定上网看我们的报纸,并把中国文博会介绍给朋友们。

短短十几分钟里,我帮他们做成了各自想做的事,那一刻,心里实在美滋滋!(刘永新)

珠宝有了文化内涵

记者采访一位业内女士时,她说了这样一句话:珠宝首饰明明属于商品,怎么能与文化扯上关系呢?那么,珠宝产业到底算不算文化产业?

其实,文化的内涵已经发生变化。今天,已不再有人对饮食文化提出异议,这说明饮食文化的土壤已经形成了。文化的含意十分丰富,关键在于如何去挖掘,去培育,去推广。以珠宝文化为例,如果没有人去发掘和培育,那它很可能就像那位女士所言,算不上是文化产业。但现在却不同,通过人们的挖掘和培育,珠宝已经有了文化内涵,它的造型,它的用料,都在向人们传递着一种信息。例如中指戴戒指和无名指戴戒指显然表达着不同的意思,送朋友和送情人的首饰肯定有所区别,这就是它的文化内涵。

珠宝文化在我国还很年轻,有待进一步提升档次。记者在采访瑞士驻广州总领事聂伟的太太聂白琪文女士时,她就毫不客气地说:"中国的珠宝太千篇一律,缺少个性,在这里看到的首饰几乎在全世界都能看到……"她作为珠宝设计师,这一独到见地给了我们某种启示:缺少个性的饰品也就缺少文化含量。(袁粮钢)

艺术馆"出彩"的启示

走在此届文博会福田分会场雅昌艺术馆内,观众之间的对话处处可闻,惊喜、赞赏不绝于耳。

名家名作出彩:这里展出的有吴冠中、徐悲鸿、张大千、靳尚谊、韩美林等艺术大家的书画作品真品。形式出彩:5个展览有对照展、真品展、仿制品展等,围绕一件艺术品,提供了多方位专业的欣赏角度,让人耳目一新。另外,还将艺术品拍卖带到了群众身边,艺术品不仅仅是欣赏,还可以交易。

雅昌艺术馆此次文博会"露脸"成功,是福田区文化体制改革的成功。政府投资兴建文化设施,利用知名品牌企业独有的艺术资源委托经营管理,形成文化产业的品牌和示范作用,带动一大批同样的优秀文化企业入驻。这是体制的创新,更是观念的创新。所以,政府利用自己有场地、有环境、有号召力、有服务的优势,吸引来有技术、有品牌、在业内有地位的企业,共同合作,其成果取两者之长。这是福田区的大胆尝试,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新模式、新路子。(吴孟菲)

路名相似客人难辨

问到参展商对深圳的总体印象,除了各个角度的赞美,很多客人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了深圳的路难辨,不是说样貌的相似,而是说路名缺乏规律,且相近的名称太多。

深圳的街道缺乏规律、难记难辨已是老问题。就连最具标志性街道--深南大道,都存在着有地段叫"深南路"有地段叫"深南大道"的不统一问题。站在国际大都市的高度来打量,我们的城市缺乏的是周到和精细。

国际著名都市大多有个特点,街道虽然纵横交错但记忆和分辨起来并不难,因为有规律可循--或用数字排列,或用地名排列等等。深圳的街名让人无从记起,道路纵横没有区别和规律。相近的名字太多(有些甚至是公司命名),让很多外地人如入迷宫,即使本地人也不明了。

在文博会采访,道路的困惑,再次引发我对深圳城市功能方面周到精细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