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网>

第十届

[第10届]深圳文博会 十年再回首

2017-03-03    来源:光明网    

作为我国内地第一个国际性文化产业博览会,深圳文博会开创了历史先河。十年再回首,看潮起潮落,深圳文博会向世界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深圳文博会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缩影。

历届文博会成交额(亿元)

历届文博会出口额(亿元)

历届文博会参展企业及机构数(个数)(制图:陈恒)

1 文化,让一个城市获得尊重的理由

对于正在建设国际化城市的深圳来说,国际文化博览会无疑是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和一幅富有魅力的城市广告。它的举办,向世界各地的文化生产商、参展商、贸易商以及研究人员和观展人员展示着深圳的经济发展实力、科技文化水平以及城市的形象和风采,进而扩大深圳的影响,提高深圳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

文博会的举办,是深圳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新的支撑点和突破口。深圳提出实施文化立市战略,表明深圳已将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003年,深圳全市新闻出版、文化旅游、广播影视等骨干文化产业实现的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为4.73%,但这与发达国家及实施文化立市战略的要求相比仍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要实现深圳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显然不能仅仅依托原有的主体产业的有限扩展,而必须寻找新的支撑点和突破口,瞄准会展业无疑是十分正确的选择。

文博会应运而生。

会展业具有强大的关联带动功能。国际会展业的产业带动系数为1∶10,即展览场馆的收入如果为1,则所带动的住宿、餐饮、运输、通讯、旅游、贸易等相关收入将达到10。对文博会来说,其连带作用不仅仅体现在直接的经济效益上,还体现在巨大的文化效益上。

以会展培育文化品牌,以市场整合文化资源,以交易创造文化价值,以论坛汇聚文化信息,以科技推动文化创新,通过举办文博会,促进全市乃至全省、全国文化产业发展,这是文博会追求的终极目标。

时任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的尹昌龙特别撰文表示,文博会是深圳文化发展的助推器。文博会可以说是一个信号、一个窗口、一个舞台。深圳作为一座年轻城市的成长过程,是不断改写形象、确立形象的过程。客观地说,深圳与其他一些城市比起来,文化底蕴不是那么深厚,但经过多年的发展之后,深圳的文化色彩正日益鲜明起来。

文博会在深圳的举办,也正是深圳以文化形象示人的信号、窗口和舞台。对文化产业的把握与估价,正在明显地改变着人们对一座城市的文化判断,从文化产业这个视野出发,人们将对深圳进行一次新的发现,那就是文化的发现,这一发现同时也改变着人们关于深圳的旧有观念。

一个城市需要确立经济形象,也需要确立其文化形象,这一形象昭示的可能是一种较高的城市价值,这也是一座城市获得尊重的重要理由。但是,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市场一体化的新格局,文化形象的确立,往往又是通过经济行为和产业行为来实现的。通过市场体系来大规模输出和吸纳文化产品,也正是文化符号的输出与吸纳过程。没有文化产业所带来的强大的文化生产、传播与流通能力,一个城市就无法展示其强大的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

其实,文博会的承办权花落深圳,说明的可能正是深圳文化产业的比较优势与潜在能量。深圳的报业、印刷业、文化旅游业、设计业,都曾经和正在成为中国新兴文化产业的地域性亮点。如今,文博会的举办,更使深圳成为令人关注的文化产业发展地带,关于文化产业的新创意、新见解、新人才在这里大规模会聚,给这座城市带来更多的文化发展机遇,成为深圳文化发展的助推器。

2 从“文化沙漠”到“文化绿洲”

连续举办文博会,不仅让深圳打造了文化产业的交易平台,还对深圳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文化产业理念和做法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对促进文化事业的整体繁荣发展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每届文博会都组织了专项展览——数字广播电视产业展、国际动漫画及卡通游戏展、中外文化精品展、中国国粹暨当代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国际印刷精品暨技术设备器材展、主流平面媒体形象展……十几个展览既体现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创新成果,又彰显了国际化特色,如美国新闻集团、日本索尼公司、德国的高斯公司等都曾参展。

每届文博会都像打开了一扇扇窗——在展示自己文化成果的同时,也让国人在家门口就可以欣赏到一大批文化艺术精品,了解到国内甚至是国际文化产业的前沿成果,这对深圳文化产业的发展无疑很有帮助。

每届文博会都带来了“信息流”——中国文化发展战略论坛、全球文化产业发展论坛、中国新兴媒体峰会、中国美术产业发展论坛、新时期党报功能与定位研讨会……近十个论坛名家云集。观点的交流,智慧的激发,思想的碰撞,必然对深圳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更新的理念。

曾经,有人说深圳是“文化沙漠”。但是,深圳决意要建设“高品位的文化城市”,在致力营造“环境绿洲”的基础上,涵养“文化绿洲”,并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

在润物无声的涵养中,深圳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投资主体多元化。文化产业领域呈现出国家、集体、股份制、民营、个体及中外合作、深港合资、外商独资等所有制形式并存发展的格局。二是运作模式市场化。三是发展总量呈现规模化趋势。

深圳的文化繁荣发展了,文化产品要寻找更多出路,文化产业要拓展更广阔的空间,深圳积聚的文化“能量”需要释放。同时,深圳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也要借鉴外面更先进的做法和经验。这些都需要一个有力的载体和平台。

文博会,对深圳文化产业的推动作用显得越来越举足轻重。

“文博会不仅是文化领域的重要年度展会,也是深圳推动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层次和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机遇。”深圳市市长许勤说,办好文博会是提升深圳文化软实力和长远竞争力的重要抓手,是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迫切需要,有利于更多的科研机构、企业和创业者获取信息、资金和技术,创造更多的文化成果,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步伐越发有力

近些年来,文博会对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和打造贸易平台越发重视。第九届文博会更是把“贸易扬帆,文化远航”设为主题。文化产业项目依然是海外投融资热点。“推动中国文化产品出口”已经是文博会的两大核心任务之一。

经过多年在文博会上的经营,深圳一批龙头文创企业在文化产品出口方面展示出强劲的上升势头。华强文化科技集团的原创动画片目前输出到海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环球数码的动画片也出口到了美国、加拿大等多个国家……

在参会者看来,文博会是一个广阔的平台,来自各地的文化企业与项目,都能在这个平台上抢得商机,获得成长。

是什么吸引了这些展商,年复一年,从各地奔向深圳赶赴这场“文化之约”?

来自革命老区的遵义杂技团与文博会的故事可以回答这一问题:早期的遵义杂技团,入不敷出,债台高筑,濒临倒闭边缘,经过体制改革后,逐渐走上市场化之路,正值第三届文博会举行,首次参展的遵义杂技团,就以一出杂技歌舞剧《依依山水情》吸引了海外投资者的注意,与美国、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客商签下了多份订单。在此后的文博会上,遵义杂技团不断通过文博会的平台成功“走出去”,演出场次与出国演出场次不断创下新高,让遵义杂技的品牌扬名海内外。

短短几天展会结束后,历届文博会播撒的种子在各地生根与发芽,孕育出一片片宜人的文化绿洲,也绽放出中国文化产业的似锦繁花。

十年再回首,文博会从诞生之日起,就采用国际化运作方式,对海外招商进行不懈探索,“走出国门”的步伐越发有力:

贵州省的民俗歌舞《多彩贵州风》在第二届文博会一炮走红,获得多个“订单”,之后不仅一举创下全年国内外商业巡演300场的纪录,收入上千万元,还走向海外在俄罗斯等国展示风采。

文博会期间,中国文化产品和国际市场“联姻”的故事不胜枚举。数据显示,文博会“走出去”的步伐越来越快。在第二届文博会,海外采购商还只有3000人,第六届已高达0.85万人,第七届1.2万人,第九届文博会更是邀请到16097人。

文博会为中国文化企业打开了一扇窗,中国文化从这里“走出去”,从原来的“闭门造车”发展到“开天辟地”。依托文博会这一平台以及强大的产业力量,深圳的文化产品出口占到全国的20%,进口占到全国的18%,成为我国文化产品进出口的重要基地和主要口岸,彰显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深圳力量”。

4 文博会磁场引力为何如此强大

早在2007年,河南开封市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第一次来深圳参加文博会,没想到一举解决5800万元“万岁山主题公园项目”启动资金问题,使这一历史遗迹重展风采。河南省委宣传部负责人感慨:“我们正是从文博会上认识到,中原历史文化的优势资源如何变成‘真金白银’。”

众多省市与文化企业就这样成为文博会的“铁杆粉丝”。在本届文博会上,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全部参展,第四次实现了“满堂红”。

每一届文博会都是高朋如云:数万名专业观众、数百名外国文化名人、全国近百位省部级领导、多个国家文化部长……层次之高、数量之众,在国内文化展会中创了纪录。

许多人发问:文博会的“磁场”引力为何如此强大?原来,其中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展会运作机制的创新。

首届文博会从最初筹办之日起,就摒弃了由政府大包大揽的传统模式,提出“政府办会,企业办展”的新模式。在政府的强力支持下,文博会将办展交给了市场。深圳报业集团、广电集团、发行集团按6∶3∶1的比例,出资3000万元组建了专业化的文博会公司来承办整个展会。

自第二届文博会开始,文博会公司走上前台,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优势,与国内外专业会展公司、文化中介机构、行业协会等合作承办文博会项目,同时,“择优而录”,将主会场的8大展馆都分包给优秀的文化企业和代理机构。

2006年,文博会正式获准成为UFI(国际展览联盟)认证展会,文博会作为国际性文化产业展会的地位进一步被确定。

伴随着文博会成为全国规格最高、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展会,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由2004年占全市GDP的4.7%一路上升至9%。尤其是近5年来,深圳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超过14.83%,高于同期全市GDP增速。2012年,在国际经济大环境仍不景气的背景下,深圳文化创意产业仍保持了快速发展,增加值达1150亿元,同比增长25%,占GDP的9%。深圳还于2008年底率先闯入了“以文化为经济发展主要元素”的世界创意城市网络,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获得世界第六个、中国第一个“设计之都”称号。

如果将文博会视为文化产业的大观园,它所营造的,已不仅仅是各地文化产业成就的展示台,而且它已成为文化品牌孕育的孵化器。 (光明日报记者 易运文 蔡侗辰)

链接 历届文博会

第一届文博会于2004年11月18日至22日举行,700多家企业参展,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采购商2800多人参加。700多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中合同成交额和意向成交额达到356.9亿元。

第二届文博会于2006年5月18日至21日举行。1505家参展企业分别来自国内30多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以及海外32个城市。全球46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采购商3012人参加。总成交额达到275.40亿元。

第三届文博会于2007年5月17日至20日举行,1639家企业、机构参展。全球66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采购商9500人参加。总成交499.13亿元。

第四届文博会于2008年5月16日至19日举行。1687家政府组团、机构和企业参展。全球72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采购商12000人参观,总成交额702.32亿元。

第五届文博会于2009年5月15日至18日举行。国内28个省区市以及56个国家和地区的1708家政府组团、机构和企业参展。总成交额880.69亿元。

第六届文博会于2010年5月14日至17日举行。展商数量达到1797家,邀请了来自包括美国、法国、日本、加拿大等86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采购商10680人。总成交额达到1088.56亿元。

第七届文博会于2011年5月13日至16日举行。展商数量达到1896家,来自全球89个国家和地区12000多名海外采购商受邀参会。总成交额达到1246.85亿元。

第八届文博会于2012年5月18日至21日举行。主展馆展商数量达1928家,来自全球95个国家和地区的16081名海外采购商受邀参会。第八届文博会总成交额达1435.51亿元。

第九届文博会于2013年5月17日至20日举行。主展馆展商数量达2118家,来自全球93个国家和地区的16347名海外采购商受邀参会。第九届文博会总成交额达1665.02亿元。(陈恒整理)

文博分会场:从1到54的裂变

文博会还在我国会展业首创分会场模式。

2004年,大芬油画村作为首届文博会的唯一分会场,一举成名,并凭借文博会的影响力逐渐发展壮大。此举激发了深圳市各区政府承办文博会分会场的热情,为促进全市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快速发展提供了发展动力。从第二届文博会开始,分会场逐年递增:6个、17个、24个、30个、35个、40个、43个,今年即将举办的第十届文博会更是达到了54个。

分会场的出现,对参观者而言,是在逛完了主展馆之外,又多了很多个性各异、主题鲜明的参观场所可供选择,于是一年一年,分会场逐渐进入越来越多参观者的视野,“逛完主展馆再逛分会场”成了很多人的选择和习惯。

而分会场在文博会主官方眼中的份量也越来越重。在深圳文博会组委会每年发布的文博会数据中,关于分会场的交易额、成交项目、配套活动的篇幅,也在逐年增加。

透过参观人流和官方数据,我们清晰地看到,十年文博会,分会场无论从数量还是种类、无论从模式创新还是办展质量,都取得了巨大的飞跃。

文博会分会场模式不仅受到深圳本土文化企业的追捧,还开到了海外。2008年的第四届文博会迈开了“走出去”的大步,不仅首次设立了国际文化馆,而且马来西亚吉隆坡、德国法兰克福,甚至是美国纽约都成了文博会的分会场。据了解,首次选址纽约皇后区法拉盛最繁华商业街缅街地标建筑飞越皇后区商业大厦的美国分会场甫一开馆,展区面积即达到千余平方米。

与此同时,文博会的分会场也越来越千姿百态,纳百川而容万象。文化在极具活力的发展过程中,与其他产业加速融合,催生出千姿百态的新业态。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金融,分会场的变化,顺应着层出不穷的文化产业新业态。(易运文、蔡侗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