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网>

第七届

[第7届]第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广西展区走笔

2017-03-03    来源:广西日报    

2011-05-26 09:31:02 来源: 广西日报 作者:李湘萍

摘要: 广西民族服饰丰富多采。 展馆内创意设计无处不在。 广西绣球夺人眼球。 满墙手绘渔民画让人眼前一亮。 中国龙门农民客厅创意新。 素有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之称的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5月13日至16日在鹏城深圳举行第七届盛会。1800多家参展商,1万余名…

广西民族服饰丰富多采。

展馆内创意设计无处不在。

广西绣球夺人眼球。

满墙手绘渔民画让人眼前一亮。

中国龙门农民客厅创意新。

素有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之称的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5月13日至16日在鹏城深圳举行第七届盛会。1800多家参展商,1万余名海外客商,479项配套活动,3226个项目,40个分会场,92%的文化产业核心层参展率,56%龙头企业参展率,总成交额再创新高突破1200亿元……一系列数据无不彰显第七届文博会为名副其实的文化产业"高交会"。记者徜徉于各展馆间,最深切的感受是:"文化+科技+金融+创意"的产业发展模式,正在成为推动中国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助推剂。

展八桂神奇 拓融资渠道

本届文博会再次实现"满堂红"--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港澳台地区全部参展。自治区党委、政府对本届文博会十分重视,派出了高规格、强阵容代表团赴会,自治区文化厅等部门精心组织起由我区国家和自治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及企业代表240多人组成的参展团。

在"百花齐放"的展馆里,把民族元素交融于文化创意中进行"特装"的广西展位,看点十足,夺人眼球。中央领导兴致勃勃地到广西馆参观。自治区有关领导专程到展馆视察,了解广西特色文化产品的生产销售情况,鼓励广西文化企业充分利用好文博会这个重要的展示窗口、招商平台,发展壮大广西文化产业。

文博会1号馆--文化产业综合馆T031展位如同一幅正被缓缓拉开的卷轴,橘红的主色调将动人的山水、醉人的民族风情渲染得热烈奔放、恢宏大气。这便是以"创意引领新产业,文化铸就新广西"为主题的广西展位。

展位正面,秀美的"青山",苍翠的"绿竹",掩映着铜鼓造型的舞台,带有壮锦纹饰的海浪造型向后延展,交织成穹顶,写意唯美,气势磅礴,洋溢着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寓意在环北部湾经济圈大发展背景下,广西文化大潮风生水起。

在舞台中间的卷轴上,镶嵌着高清LED屏幕,制作精良的《美在广西》宣传片滚动播出,独具特色的广西风土人情尽显无遗。舞台上,极富韵味的广西民族歌舞精彩亮相,吸引了众多摄影师的"长枪短炮"。当壮家姑娘抛出绣球时,现场观众争相抢接,广西展位人气一浪赛过一浪。

展位两旁设置有多块展板,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广西文化产业成果和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尤其对广西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动漫网游等潜力无限的产业项目作了重点推介。展区内展出的壮锦、绣球、坭兴陶、三皮画等广西特色文化产品,让游客在流连观赏的同时大掏腰包。一位选购壮锦的女士毫不吝啬溢美之词:"美而耐看,一针一线里透着神秘与传奇……"

展位后方设置了人性化的洽谈区。刚与客人聊完的广西千年传说动漫影视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此次他们带来了原创动画片《哒哒狐与呵呵猪》、千年传说-柳州国际动漫产业园、广西千年传说动漫艺术职业学院3个招商引资项目,并初步与香港海威投资集团达成了合作意向。据了解,本届文博会的交易渠道非常多,除配套举办"投融资推介会"外,还通过在中国文化产业网上开通"交易中心"和"网上文博会"平台,"点对点"海外招商平台,文化产权交易所等多条渠道,推介文化产业项目和产品交易,投融资交易功能更加完善。

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洪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广西共有30多家企业、30多项招商引资项目参加本届文博会。近年来,"策划一批、招商一批、在建一批、做优一批"成为广西发展文化产业的一条重要思路,一批极具潜力的项目进入了国家文化产业项目资源库。此次广西把其中的30多项项目带到文博会招商引资,并以"桂林"为主题城市进行推介,就是希望在文博会这个重要的展示窗口、推荐平台上,寻求战略合作伙伴,拓宽投融资渠道,催生有竞争力的广西文化企业。

洪波认为,要推动广西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把广西文化产业培育成为千亿元产业,一是要注重挖掘文化资源、提升文化创意、打造文化品牌,以内容优势赢得产业发展优势;二是要积极推进文化与高新技术的融合,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增强科技含量,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目前,广西文化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已获自治区政府批准,并列入自治区11个重点专项规划,规划以突出地域特色为主,积极培育构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文化产业圈、桂西桂北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圈和西江流域文化产业带这一"两圈一带"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力将广西民族文化品牌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创意盘活"非遗" 文化浸润人心

已步入第七个年头的文博会,其"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贸易"内容和形式早已深入人心。本届文博会上,各省区市组织了当地代表性强、产业化程度高、生产链完整的文化产品参展,一批具有市场前景、文化含量高、代表民族特色的"国字号"企业和品牌产品项目进入文博会展示交易,是本届文博会的一项新突破。而首次设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以及无处不在的"创意",让游客眼前一亮,惊喜不断。

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如同漫步于古老而精致的中华艺术长廊。该馆的准入门槛非常高,主办方明确该馆组展内容主要为国家级与省级传统手工技艺、民间美术、传统医药等,最终确定208项文化内涵深、产业化程度高的项目和产品参展。"四大名绣"中的湘绣与苏绣同台竞技,"四大名砚"中的歙砚、洮砚、澄泥砚同台亮相,还有青海唐卡、安顺蜡染等等大江南北的民间技艺,都在馆内争奇斗艳。

最吸引记者的是"中国龙门农民客厅"--它是"活化非遗"的新尝试:用广东惠州龙门最具本土艺术特色的农民画为创意源头,但又并非平面展示,而是与当地最常见的原材料竹子搭配,进行一系列家居产品设计,对"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进行了探索。在这间"农民客厅"里,一面由竹子做成的灯墙,上面镶嵌着三幅马赛克制成的农民画,描述了一个母亲和儿子的故事,温馨感人。天花板上的一组灯是用竹子修成竹篾环绕而成的,复杂的工艺带来了异乎寻常的视觉冲击力,令人惊叹不已。这里的每一张桌子、每一盏吊灯、每一个画板都是设计师智慧的呈现,乡土的东西经过创意包装实现了价值的最大化。

"农民客厅"展现的不仅仅是传统工艺,它更是当代农民物质和精神生活的立体展现,并借助这个空间对农民画衍生产品的产业化和市场化进行了探索。展会上展商得悉记者来自广西时,特别提到广西的很多"非遗"项目,如北海贝雕、侗族刺绣等等,也可以通过这样的实践走出一条新路,让更多优秀的传统工艺得到更多现代人的认识与关注,重新定位,获得新生,最终形成工艺文化产业链。

创意馆中的台湾展台则将"创意、文化、生活"三要素体现得淋漓尽致。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翡翠白菜"变成了筷子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成了小书签,赵孟頫的"赤壁赋"凸显在手机套上……这些由台北故宫联合9家公司展出的故宫文物衍生品,巧妙地糅合了中华文化,受到很多专业人士和消费者的青睐。记者最为感触的是台湾产品贴心的细节设计,精美时尚,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引领的是一种"注重生活趣味"的生活方式。

"以文化人",让文化创意惠及寻常百姓,借助文博会平台,传播文化创意潮流、价值及产品,引导人们领悟其绿色、现代、趣味的意蕴,逐渐让其成为人们日常消费行为的一部分,在潜移默化中指引并改变民众的生活方式,应该是文博会深层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