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明花生酥、南澳椰堆、龙岗鸡蛋饼、西乡虾酥、坪山花生饼……文博会开幕第一天,会展中心4号馆展示了深圳许多传统小食,受到观众们的欢迎,大家品尝过后,连连称赞没想到深圳还有这么多特产。记者了解到,这是深圳非遗特产首次亮相文博会,“深圳传统小食手工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人陈淦忠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要让大家通过“深圳味道”了解深圳传统文化。
经济发展淡化风土人情
昨日上午,4号馆内“合成号”的展区里,不时传出欢快的笑声和响亮的沓饼声。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圳传统小食手工制作技艺”,在深圳宝安本土原住民阿婆的手中,重现在观众面前。她们运用民间朴实而传统的手法,展示深圳民间传统小食制作的全过程,与现场观众互动,让人们参与体验制作小食品的快乐,品尝自已亲手作出的别具特色的“深圳味道”。
来自美国的HEIDI现场品尝了深圳的特产后,伸出拇指不断夸好。“以前大家都说深圳没有特产,现在才知道深圳特产不仅多,而且味道不错。” HEIDI高兴地说。
“许多人在谈起深圳时,都说深圳没文化、没特产,那是因为他们不了解深圳历史。”陈淦忠在宝安公明土生土长,对本地的历史、风土人情、特色食品了如指掌。他说,宝安是深圳文化的根源,具有1680年的历史,包含了丰富的民间民俗文化。改革开放后,高速发展的经济渐渐淹没了过去的风土人情与传统文化。
深圳的传统小食在民间很多,只是缺少去挖掘和保护。陈淦忠说,他的家族早在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就有了自己的商号“合成号”,专门生产、经营传统小食。“一年有24个节气,每个节气都有不同特色的小吃,春节吃沓米饼,清明吃鸡蛋饼,重阳吃蚝酥。”这些传统小食生产出来后,成为深圳本土特产的知名品牌,小食按制作方法主要分为油品类和糕点类,其中云片糕、炒米饼、油角、糖环、艾果、松糕、鸡椿角、米通、干果腌制等名噪一时。
本土品牌重获传承
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快速发展让大家淡化了深圳传统小吃,加上制作的程序复杂费时,本土也多不再亲手制作小吃,制作用的饼模等工具,也被村民当作废物扔掉或在家中束之高阁。许多传统小吃的制作技艺,也面临着失传的尴尬境地。
眼看着传统食品就此中断,陈淦忠忧心忡忡,他于2010年以“合成号”继承人名义将“深圳传统小食手工制作技艺”项目向宝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组委会申请为“宝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去年3月,“深圳传统小食手工制作技艺”项目正式被批准为“宝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