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网>

第十一届

[第11届]深圳文博会:扬帆11年,驶向文化蓝海

2017-03-09    来源:中国文化报    

今天,深圳正式进入了文博会时间。在今天之前,已经有无数人翘首以盼,盼望着深圳文博会的一个新的历史时间。已经有过十届辉煌历史的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又如约扬帆起航,以第十一届为起点,伴随着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脉动,驶向更宽、更远的文化蓝海。

纵观今年的布展和招展数字,一如以往十届一样全面飘红:参展商总数达2286家,报名参会的海外采购商达18542名;第六次实现政府组团、第二次实现广东省各地市组团"满堂红"。海外采购商覆盖全球97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参展国家达40个,比去年的22个增加18个;认定61家分会场,比第十届的54家增加了7家,遍布深圳各区域,涵盖文化产业的各主要领域。

逐年攀升的数字清楚地表明了深圳文博会的影响力。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十一年磨一剑的深圳文博会,那就是中国文化产业的一张闪亮名片。

11年,打造文博会的闪亮名片

作为我国唯一获得国际展览联盟认证的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深圳文博会自2004年创立至今的11年,是中国文化产业从初具规模到成长、繁荣发展的11年。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让社会各界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次年1月,深圳将"文化立市"作为城市发展战略。于是,2004年11月18日,深圳扛起了文博会的举办大旗。2006年,"交易"加入深圳文博会的全称,让"中国概念"和"中国创造"也成为展会主角,深圳文博会开始迈上"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规范化、精品化"的办展道路。2007年,与国外和我国港澳台地区的交易额迅速攀升,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效果日益显著。2008年,步入成熟的深圳文博会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中西部地区的成交额占到了总成交额的57.28%。2009年,文化产业核心层的参展比例快速增长。2010年,国内省份组团第一次实现"满堂红"。2011年,通过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ISO9001质量认证体系。2012年,发布《2012海外文化企业合作需求与调查报告》,显示出其踏实迈出的国际化步伐收效显著。2013年,海外展区比例首次突破10%,达到13.7%。2014年,深圳文博会迎来10岁生日的时候,它已声名远扬,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见证者,更成为中国文化产业走向世界的窗口。

敢为天下先。这是对深圳11年前创立文博会的赞誉,更是对这11年来文博会不断求新求变、创新思路的褒扬。从第六届首设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到第八届设立创意设计生活馆,再到第九届的文化新业态展区,以及本届文博会增设丝绸之路馆,深圳文博会始终紧跟文化产业的发展步伐。与海外代理商合作,在我国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欧美等地开设"海外直通车",让中外客商沟通更为便捷。搭建客户服务数据库并常态化跟踪,打造了"永不落幕"的网上文博会。着力打造的"文化+科技""文化+创意""文化+旅游""文化+金融"等"文化+"模式,也成为深圳文博会为人津津乐道的办展思路。

文博会茁壮成长的生命力

从2004年至2015年,文博会规模不断扩大,展示交易面积从首届的4.3万平方米增加至第十届的10.5万平方米;展商数量从首届的700多家增加至第十届的2263家;交易额从首届的356.86亿元人民币增加至第十届的2324.99亿元人民币;10届文博会累计交易额达到万亿元人民币,出口成交额累计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正如一直担任深圳文博会公司董事总经理的叶建强所言,深圳文博会是找准了展会定位,只有植根市场沃土,才能枝繁叶茂。

纵观11年来深圳文博会的主题,无论是"博览和交易",还是"贸易扬帆、文化远航",都是在推介中国蓬勃发展的文化产业,形成"要在中国找投资、找项目、找产品就到文博会来"的市场氛围。事实也是如此,众多中国文化企业和项目在文博会中寻得了投资,而资本市场也在文博会中觅得优秀投资项目。

比如,深圳华强文化科技集团先后向美国、加拿大等40多个发达国家输出70余套"环幕4D影院"系统,每年出口配套影片20余部。遵义杂技团将杂技晚会《依依山水情》等推向五大洲的63个国家和地区。而最惹人注目的,还在于深圳文博会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推广:青海唐卡、寿山石雕、深圳香云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了闺房;而在第十届文博会上,《文成公主》大型实景剧通过数字化技术和人工表演相结合,为藏文化的传播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早在2005年,伴随着深圳文博会公司的成立,这家专业的办展公司就扛起了文博会市场化运作的大旗。不仅博览与交易、论坛、评奖、活动及网上文博会这五大板块的内容囊括了文化产业各类市场,而且每年都会在内容和主题有所延续的基础上,根据市场发展情况,适当调整专业展馆。"承办机构自负盈亏,参展企业优胜劣汰,广泛发动社会各方面资源和力量,按照市场规律办展,是深圳文博会创新并多年坚持的做法。"叶建强说。

文博会"1+N"的运营方式,更是从每年5月举办的深圳文博会本身,延伸到工艺美术精品展、"艺术深圳"博览会等"N"个专业展会。

深圳文博会的市场化定位,使得国际化道路也越走越通畅。如今,文博会已经与全球展览业协会(UFI)、波兹南展览集团、智利世贸组织等机构建立了长远的合作关系,甚至开始通过FACEBOOK等国际通行的网络招商渠道,发布文博会信息。于是,才有了国际展商数量的逐年攀升,成交额的日渐增加。

文博会的发展底气

11年来,深圳文博会获得的成就和荣誉,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鼓励。时间回溯至2004年深圳文博会创立之初,深圳市委、市政府便确立了"政府办会、企业办展、市场运作、打造平台"的运作模式。从当年开始,中宣部就作为文博会筹备工作领导机构,规划布局、科学指导展会的各项承办工作。自2009年第五届文博会开始,文博会建立了"三级联动"办展机制,即文化部、商务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贸促会、广东省人民政府及深圳市委、市政府等主办单位牵头协调,并每年指定一个主办单位作为轮值单位,从文化产业的战略高度,对展会进行整体布局、高端引领和科学指导。

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视察也是文博会受到关注的标志性事件,每年都有中央领导出席参观,已成为深圳文博会的惯例。李长春同志从首届文博会开始,先后8次视察文博会主展馆和分会场,做出了12次重要批示和指示。刘云山同志先后5次视察指导文博会,为文博会的成长与发展做出过多次重要批示和指示。刘奇葆同志也两次视察文博会,为文博会的转型升级、迈上新台阶做出了重要指示。张德江、刘延东、汪洋、胡春华等也先后多次视察文博会,并做出重要指示。

"展览与交易是文博会永恒的主题";坚持"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规范化、精品化"。深圳文博会按照这两条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的思路,开拓出无数种创新做法。

比如,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第六届深圳文博会首设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随着文化创意越来越受到人们欢迎,第八届深圳文博会设立创意设计生活馆。第九届深圳文博会举办时数字化潮流正热,于是数字出版展区专门举办"数字出版展示交易会"。第十届深圳文博会按照国际惯例,分出专业场和公众场,让专业观众在更舒适的环境中完成交易,而公众也能有机会进入博览会,观看到中国蓬勃发展的文化产业现状。

而今年,第十一届深圳文博会上,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深圳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桥头堡"部署,专门增设了5号馆丝绸之路馆,优选15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和国内15个丝绸之路城市的传统工艺美术、创意设计、文化旅游及演艺等内容参展。同时,2号馆创意设计生活馆中布置了400平方米的"创客展区",让这段时间流行的创客文化有一个展示空间。

深圳文博会的历年创新,促成了11年来文博会的繁荣发展,更体现着文博会人、深圳人在文化产业上敢想敢干、努力争先的可贵精神。当创新精神和事业精神与政府的鼓励叠加在一起,深圳文博会便具有了可持续的爆发力。11年深圳文博会年所取得的成绩,正式对这一点的生动诠释。

如今,文博会之于深圳,不只一场博览会,它被寄予的期望,更类似于一颗"文创酵母"。这颗酵母将继续撬动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杠杆,而文博会也是深圳在"文化立市"的过程中与生俱来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