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五天的第十二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16日闭幕。从这个国家级文化交易和展示平台看,中国文化正不断打破传统文化边界,提升创意空间,各种“文化+”新业态成为文化产业发展新锐,市场力量推动中国文化在与国际交流互动中成长壮大。
“文化+”新业态集中亮相
“文化+科技”、“文化+互联网”、“文化+金融”、“文化+旅游”……本届文博会一批“文化+”新业态集中亮相。其中,首次设立的文化创客馆精彩纷呈,知名的智能无人机设计研发机构大疆科技、春晚机器人设计研发机构优必选、创客空间柴火创客等国内创客团队为观众呈献了最新的创意作品。
在这些创意“大咖”的带领之下,本届文博会带来了各种“脑洞大开”的文化创新产品。例如,用户只需在手机上点一下APP,机器人就可以帮你画画、煮咖啡;穿戴虚拟现实(VR)配套设备,无需借助任何操纵杆、手柄按钮或电线等传统控制器,体验者借助身体运动可以和小伙伴们一起“打怪兽”。
技术的融入让文化创意插上了自由飞翔的翅膀。在本届文博会上,一支轻巧的3D打印笔引起了国内外众多采购商的兴趣,它一改传统的3D打印设备如台式电脑主机箱般的笨拙,从笔末端进料,就像画糖画一般就把3D模型给制作出来。
这款3D打印笔的设计单位——深圳上善工业设计有限公司客户代表黄小娃介绍说,这是德国一家企业委托设计生产的产品,尽管德国是工业设计的强国,但他们选择了中国的设计公司作为合作开发伙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创意设计领域崭露头角,我们的设计水平和实力逐渐受到国际认可。”
传统文化对接市场活力四射
本届文博会上,南昌海昏侯系列文化衍生产品让观众爱不释手,其主要以南昌海昏侯墓葬出土的珍品造型纹饰为设计元素,以时尚人文的理念,将历史与当下联姻,让传统艺术与生活趣味融于一体。
如海昏侯珍品走出博物馆进入寻常百姓生活一般,传统文化生产逐渐走出固有商业模式的窠臼,从传统文化中发掘创意灵感,并与现代生活对接。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表现得尤为突出,与以往非遗展示主要为呼吁关注、寻求保护不同,今年的非遗馆让人们看到了非遗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新方法。
传统文化主动走出“深闺”,对接市场赢得了发展。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任立华将非遗的刺绣工艺,与传统文化中的创意富矿结合起来,做出富有民族特色和文化传统的各式布偶和背包,卖到了世界各地。目前,公司的订单生产任务已经排到了今年7月份。
“照抄照搬传统没有市场,我们必须将这些传统的元素和目标市场当下文化消费特点及时尚潮流结合才有发展前景。例如,我们卖到欧美的手袋书包就要把传统文化符号虚化,走抽象派路线。而卖到迪拜、伊朗的产品就侧重将孔雀纹配以贵气的颜色,走夸张的路线。”任立华说。
搭建世界文化交融合作的舞台
在本届文博会上“一带一路”展馆尽显魅力。来自包括印度尼西亚、缅甸、尼泊尔、印度、俄罗斯、伊朗等35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家海外机构参展,展示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传统工艺美术、创意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旅游及演艺等内容。
随着中国国际资源整合利用能力和国际合作平台建设能力的日益突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希望借助中国搭建的文化平台打开国际市场。来自巴基斯坦的展商艾力首次来参加文博会就谈成了50万元的生意,成功将铜雕工艺品卖到了欧洲。
中国企业也在对外文化贸易中逐渐成熟,利用国际生产链条传播中国文化。“我们出资和策划,由蒙古国艺术家作画的艺术作品,最后在香港文交所上市销售。”内蒙古大召当代艺术中心总裁张海波说,公司投资了蒙古国、俄罗斯等国艺术家创作的“丝绸之路”题材画作,今年要将投资范围扩展到土耳其、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