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曾宪鹏独立完成的组合作品《保驾护航》,在2009中国(深圳)第五届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获得"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铜奖。
父子俩很享受一起雕刻榄核的快乐时光
中华世纪龙船
福禄寿三星
御用龙舟
被曾宪鹏玩得已经有裂痕的《核舟记》
仿古龙船双耳瓶
走进榄雕(榄核雕刻)技师曾昭鸿的家门,再沿着窄窄的楼梯往上走到二楼,就到了曾昭鸿的榄雕工作坊。
工作坊很简单,几张古旧的桌子、凳子,在那两张紧挨着的桌子边,插满了大大小小的雕刻刀。桌子旁坐着一个小年轻,手里握着刻刀,正在榄核上雕刻。
曾昭鸿说,这是我儿子曾宪鹏。
这让我们很惊讶。因为在我们采访过的很多民间工艺师,全都是师傅带徒弟。从事民间工艺,大体都清贫、寂寞,他们的后代或许是亲身体验过,所以根本都不愿涉足父代们的行业。
面对我们的疑惑,曾宪鹏阳光灿烂地笑了。他说:我对榄雕很有兴趣,而且,我也不愿看到父亲的榄雕技艺失传,我很享受与父亲坐在一起雕刻榄核的时光。而与榄雕打了37年交道的曾昭鸿,则乐呵呵地说:只有拿起小小的榄核时,他的心才是最舒服的。
写实
结缘37载,独创榄雕镶嵌绝技
曾昭鸿,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榄核雕刻技师。
从事榄雕艺术已有37年,十多年前他打破榄雕以浮雕为主的传统,结合岭南工艺特色练就榄雕镶嵌技术,堪称一绝。目前,海珠区文化局正计划就此项"榄雕镶嵌"技术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便使得这项技术得以享受传承人制度的支持和保护。
1983年,曾昭鸿的两件作品"龙船"、"大宝鼎"获广州市青年发明奖。1984年创作的"四层龙船"获广东省旅游产品、内销工艺品评比优秀奖。2004年作品《岭南龙舫》荣获广东省首届民间工艺精品展银奖。2007年创作出了由200多颗榄核镶嵌而成的大型作品"中华世纪龙船",此作品创下了榄核雕刻之最,并且分别于2007年获得第三届广州市工艺美术精品评比金奖、2009年获得了"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奖赛铜奖以及2009年获得"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银奖。目前,海珠区文化局正计划为"中华世纪龙船"申报吉尼斯世界最大榄雕纪录。
辞职在家专做榄雕
1972年,18岁的曾昭鸿进入了广州大新象牙工艺厂,他与榄雕的缘分就是从那时开始的。厂里安排他拜当时广州最著名的榄雕艺人区宇仁为师,曾昭鸿用了整整3年的时间苦练基本功。
第三年出师后,作为榄雕艺人的曾昭鸿这时才开始正式雕刻。雕刻程序很严格,开雕前得让技师审核画稿,每月还要进行一次考核,年终通过考试才算合格。曾昭鸿说,他经常都是最优秀的一个。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工艺品逐步投入商品经济市场,牙雕厂决定不再发展榄雕生产。厂里的从业人员越来越少,工资也极低,根本无法养家。1989年,曾昭鸿也只能黯然离开工厂,接着他进了一家化妆品厂打工。
虽然,为了生活,他不得不"暂别"榄雕的世界。但是,在业余时间里,曾昭鸿经常拿起刻刀进行创作,并琢磨榄雕的新技艺。他说,只有拿起小小的榄核时,心才是舒服的。而时间就在他画图、挑料、钻、雕、拼接部件、打磨、上油等等周而复始的工作中悄悄流过。2000年,曾昭鸿做出了人生里的一次重大抉择:从化妆品厂辞职,在家专门做榄雕,彻底回到了榄雕的世界中。
2002年,曾昭鸿参加了广州市首届旅游品大赛,以"南海龙舫"获得创作大奖。这件作品被一位来自北方的收藏者买下收藏,这也是曾昭鸿第一次卖出自己的作品。从那以后,他的作品开始被一些工艺品公司拿去代卖。如今,广州只要有榄雕卖的地方,绝大部分都是曾昭鸿的作品。
独创榄雕镶嵌绝技
传统榄雕作品,大体都只局限在一两颗榄核大小,最多也就是三四颗而已。
不过,曾昭鸿是一个不局限于传统的人。他觉得自然岭南人的风格,都喜欢摆设,喜欢收藏。而如果只是一个小小的榄核雕成,放在台上,要用放大镜才看得见,根本不可能具备摆设与观赏的价值。如此,何不把榄雕做成大件,让其具有观赏价值呢?
于是,从1990年开始,还在化妆品厂工作的曾昭鸿,就开始琢磨如何把榄雕做成大件观赏物了。而要做成大件,当然是要把不同的榄雕镶嵌在一起。于是,他独辟蹊径,摸索起榄雕镶嵌的技术了。经过长期试验,他的工艺越来越精,多层花舫、通雕蟹笼、吊链宫灯、云龙花瓶等都制造出来了,从两颗榄到几颗到十几颗上百颗,曾昭鸿的镶嵌技术日益完善,到如今,他的"榄核镶嵌"绝技已独创出一种把几百颗榄核镶嵌起来雕刻的方法了。
镶嵌技术和传统榄雕最大的不同还在于,传统榄雕多使用浮雕技术,而镶嵌技术则揉合了岭南工艺特色,用镂空、通雕等新手法进行雕刻,使得榄雕的立体感更加强烈。另外,镶嵌技术的难点非常多。曾昭鸿说:比如,选料难,要选择颜色几乎相近的榄核才能进行镶嵌;另外,榄核脆而无韧性,稍微大力一点都不行,所以,镶嵌时,一定要沉得住气,要慢工,才能让所有榄核之间无缝连接,浑然一体。
200颗榄核雕成"中华世纪龙船"
"中华世纪龙船"是曾昭鸿运用高超的"榄核镶嵌"技术的代表作,用去200颗乌榄核,船上约200多个神态各异的人物。
"中华世纪龙船"里的龙船画舫,约长19厘米,高约9厘米,仔细一数,足足有六层,两栋亭台楼阁,甲板上和楼阁的每一层都站满了神态各异的人物,雕龙画凤的栏杆,楼梯盘旋而上,上面竟然还有如米粒大小的开合自如的窗户,船头的龙根须分明,还有船身的锁链环环相扣,楼阁屋檐上还挂着铃铛,每个精美的细节让人目不暇接。纵观整件作品,却未发现一处拼接镶嵌的裂缝痕迹,榄核之间无缝连接,浑然一体。
"这艘巴掌大的船,从构思到完工足足花费了四年时间,单把这些榄核逐个几乎无缝地镶嵌在一起就用了两年多。"曾昭鸿解释说。据悉,曾有人出价7位数想买下这艘榄雕船,但曾昭鸿还是没舍得卖出。他说,他还在计划着做一艘更大的龙船,这对自己的镶嵌技术是个更大的挑战。
榄雕讲堂
无榄可雕
乌榄榄核个头够大很适宜于制作核雕。曾昭鸿说:增城盛产乌榄,过去乌榄树随处都是,很容易挑选到适合用来做核雕的榄核,但现在乌榄树越来越少,榄核也都很小。比如,一颗20年前最小的榄核也有三四厘米长,而现在最大的也只有两厘米左右。还好的是,虽然榄核小,还能大体保证材料,这五六年内还够用吧。不过,五六年之后,就很难说了。
乌榄树越来越少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大量土地被开发利用,大批的橄榄树被砍伐,一些能够结出大果实的老树近乎绝迹;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达,榄核的其他功用被逐渐开发出来,绝大多数的橄榄被收购加工,在现代的流水线加工过程中,果肉和榄核剥离后,榄核随即被磨碎入药或者流向更具有商业价值的领域,这也就导致能用于雕刻的榄核越来越少,让榄雕无榄可雕。
无人想学
从事榄雕,收入微薄,而且单调辛苦。制作一个榄雕非常耗时,就是加工小小的一颗两三厘米长的榄核也能耗时一天,有时候图案复杂一点,甚至还得花上两三天或两三个月的时间,加之榄核体积细小,常年雕刻对视力的伤害非常大。由于常年握刀雕刻,曾昭鸿的拇指和无名指上都凹了一块。
曾昭鸿感叹说:"我认识的同一辈榄雕工艺师傅,退休的退休,转行的转行,目前只有我一个还在继续做榄雕。虽然我愿意免费传授技艺,但年轻人都不愿意学做这种既辛苦而回报较低的工作。"曾昭鸿还告诉记者说,他之前也曾招过几个年轻人为徒,可他们学了没几天都被枯燥艰苦的手艺吓走了,最长的一个,也只是呆到一个星期,然后就再也不来了。眼看着榄雕一天天衰落下去,如今在广州城里这门手艺已面临失传的境地,心里真的不是滋味。所幸的是,曾昭鸿的儿子现在也开始继承父亲的技艺,这让曾昭鸿多少有了些安慰。
访谈
80后儿子,全心全意继承父业
曾昭鸿的儿子曾宪鹏,是个80后。原先是做电脑制图设计的,近几年他开始做榄雕,表示要全心全意继承父亲的手艺。
曾宪鹏虽然做榄雕时间不长,但也出手不凡,独立完成的作品也小有成就:2009年初,曾宪鹏独立完成的作品《御用龙舟》,在第44届全国工艺品、旅游纪念品暨家居用品交易会上获得了2009年"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奖赛优秀奖。2009年5月,曾宪鹏独立完成的组合作品《保驾护航》,在2009中国(深圳)第五届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获得"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铜奖。
爱上榄雕 缘于《核舟记》
信息时报:你从小就对榄雕感兴趣吗?
曾宪鹏:说不上有什么兴趣。小时候,我常常会靠在工作台旁瞄瞄老爸干活,但我也不知道老爸雕出来的是什么东西。不过,这东西小小的,当玩具倒是不错,所以,我偶尔也偷些来玩玩。
信息时报:那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榄雕的?
曾宪鹏:读中学开始喜欢上的,因为读了那篇《核舟记》。《核舟记》讲的是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上面刻有人、窗户、船篷、船桨、炉子、茶壶等等。我一边读这文章一边乐坏了,根本不用老师讲解,我完全就读懂了里面的灵巧奇妙。老师觉得很奇怪,问我为什么能那么形象地理解?我说,我老爸就做过一只榄雕,完全是按照《核舟记》里描述的东西做出来的。那个时候开始,我觉得老爸真厉害。我敬佩老爸,也真正爱上了榄雕。
现在,这个《核舟记》榄雕,都已经被我玩得有些裂痕了,不过我还是不舍得丢掉,因为它对我和老爸都很有纪念意义。
从时髦电脑制图到古老榄雕
信息时报:从很时髦的电脑制图转行到很古老的榄雕,这看起来有点不可思议?
曾宪鹏:很正常呀。我从小喜欢画画与历史,榄雕有历史味道,也需要画画的根基,呵呵,我觉得榄雕和我的兴趣非常吻合。
从2000年开始,我有空的时候,偶尔也搭搭手,帮老爸雕雕小部件。还有,父亲在榄核上用铅笔画图案,有时候要涂涂改改,既耗时也耗材,我就对老爸说,不如我用电脑先画出来,修修改改很方便,也不浪费任何材料。老爸也觉得是个好办法。然后,我就经常在电脑上制作些花纹款式给老爸,老爸也经常会提出一些想法,我再在电脑做图案效果,很快就OK了。接着再依电脑的模样去做榄雕。
如今,家中的旧工作台旁又再添多了一张旧工作台,呵呵,那是我的。
信息时报:对于你要从事榄雕这个行业,父母是怎么看的?
曾宪鹏:也许是因为从小看多了爸爸做榄雕,我自己对这门手艺挺有天赋的,而且也和我喜欢历史和绘画的兴趣相吻合,我做得很开心,想全心全意继承老爸的手艺。不过,老爸和老妈一开始是不同意的,因为这门手艺没什么钱赚,最主要的是前景迷茫。但在我的强烈要求下,他们也没多说什么了。
我一开始是和老爸合作,2008年我和老爸合作的"郑和宝船"获得第四届广州市工艺美术精品评比铜奖。后来我就逐步自己独立完成作品,也在2009年获了些奖项。但这么多年来因工作原因,我学习榄雕时间有限,目前还学不到爸爸的多少功力,所以,要继承老爸的榄雕技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过,我有决心和信心。
榄雕镶嵌很有时代感
信息时报:你对榄雕镶嵌这种新技术是怎么看的?
曾宪鹏:我觉得很有时代感呀。
我小时候把一只只小榄雕当玩具,而现在的小孩子,拥有了很多充满了现代科技的玩具,可以说当玩具的榄雕根本没有了什么市场,榄雕做为玩具的年代已经成为过去。
还有一点,2002年,老爸曾经到过增城,与湛菊生的《赤壁游舫》拍过合照。《赤壁游舫》是在一只榄核上雕刻的,用大大的玻璃罩住。玻璃大大的,榄雕小小的,根本看不清。我从老爸的照片里,更认定了要做大件摆设了。要做大件摆设,就必须要进行榄雕镶嵌,才能把不同的榄雕接驳在一起。
词典
榄雕
榄核雕刻,简称榄雕,以乌榄核为材精雕而成。
乌榄盛产于广东增城、番禺、中山等地,而增城县新塘的榄核,核大仁小,是最佳的榄雕材料,适于雕刻榄核船。明、清期间,曾有寺院僧人以榄雕船售给香客,以示"普渡"之意。榄雕在新塘已流传了300多年,在清代属贡品,以清咸丰四年(1854)间新塘乡艺人湛谷生(又称菊生)创作的榄核舫"苏东坡夜游赤壁舫"最为有名,被称之为"雕刻之王"。早在明代就已盛行。
榄雕"苏东坡夜游赤壁舫"长4.5厘米,宽2.1厘米,高2.2厘米。所雕的人物情态各异,栩栩如生;舫中置一桌、3人围案而坐,旁边还蹲着一个书僮煮茶,船后有船娘把舵,船的两旁有8扇通花窗,皆可开合;船头的小链条也以榄核雕成,环环相扣,船底斗寸见方,上刻苏东城《前赤壁赋》全文537字。又在衣针大小的橹忏上刻:"咸丰丙寅年湛菊生五十四岁"的落款。如今这件稀世珍宝珍藏在增城市博物馆内。
榄雕产品的花色品种多达50多种,有多层花舫、通雕蟹笼、撒网渔船、吊链宫灯、花塔、古鼎、国际象棋等。广州榄雕工艺秉承了岭南文化的风格特征,造型秀丽雅致,线条流畅细腻,技法以浮雕、圆雕、镂空雕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