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就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大舞台——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成就回顾
第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文博会)将于12日开幕。青海唐卡、江西南昌瓷版画、江苏苏绣等208个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首次集体“亮相”,寻求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广阔空间。
经历了六届的成长与发展,作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国际性、综合性文化产业会展,深圳文博会已经从初创期成功转向成长期,成为促进文化交流与产业合作的重要平台。
推动文化产品转化为生产力
回顾组团参加文博会的历程,天津市文化局有关负责人说,“有实实在在的收获,能拿到订单”是文博会吸引国内企业和单位前来参展的内在动力。
2007年,河南开封市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第一次来参加文博会,没想到一举解决5800万元“万岁山主题公园项目”启动资金问题,使这一历史遗迹重展风采。回顾这一成功案例,河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宏伟表示:“我们正是从文博会上认识到,中原历史文化的优势资源如何得以变成‘真金白银’。”
作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文博会经过7年6届的发展,逐步显现出它对文化产业的巨大推动作用。
对此,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总经理叶建强分析认为,文博会最突出的成效之一,就是将产业和经营意识带入了文化领域,使得长久以来受到约束的生产力被释放出来。6届文博会累计成交3780多亿元人民币,从首届356.86亿元跃升至第六届文博会1088.56亿元,翻了近3倍,成交额快速增长,有力促进了中国文化产品交易。同时,文博会的投融资功能也进一步增强,第六届文博会吸引了3016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投融资总额达到了622.74亿元,同以往历届相比呈现高速增长态势。
事实上,每届文博会都在“交易”二字上努力做足文章。叶建强说,深圳文博会从举办之初就定位于文化产业成果的展示与交易、旨在推动成千上万项文化产品转化为生产力。“文博会的成功不只表现在不断增长的合同成交额上,更深刻的意义在于它向全国提供了文化产业发展可资借鉴的方向。”
也正是因为这种巨大的产业推动效应,近几届以来,文博会不断实现了全国31个省份以及港澳台地区全部参展的“满堂红”,而在即将开幕的第七届文博会上,更是首次出现主场馆需求热烈、“一位难求”的可喜状况。据统计,目前已有全国1895个政府、企业和机构参展,比上一届增加98个,龙头企业参展比例达到56%,核心层企业参展率达到92%,分别比第六届文博会提升19.2%和3%。
科技引领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文化+科技”是历届文博会逐步形成的一大特色,也显示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最新趋势。以第六届文博会为例,高科技型文化产业成交额达403.76亿元,比上一届增长61.76%,131个投资规模超亿元的大项目中,绝大部分属于文化科技型项目。
正是因为广泛推动我国文化企业借助科技手段实现升级转型,文博会还在促进我国文化产业整体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推动了区域文化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高端牵引”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逐步显现。
文博会大力鼓励和吸引中西部文化企业和机构参展,有力推动了中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通过文博会聚集资本、项目和人才要素,促进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优质文化资本,为中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打造了良好平台。近几届来,中西部地区成交额快速增长,到第六届文博会已经达到293.57亿元,比第五届增长55.82%,占文博会总成交额的27.97%。
就在第七届文博会上,西藏自治区一批特色产品将登台亮相,全区18个文化招商推介项目总投资规模达数亿元。西藏自治区文改办负责人黄建国说,除了藏药、藏香、木雕等民族手工艺品和旅游产品外,西藏还将在展会上推出包括“八宿县然乌湖综合开发”、“大型古乐器合奏音乐剧《吉祥九重天》等以文化旅游类产品为主的投融资项目,寻求国内外投资或合作伙伴。
加快中国文化产业“走出去”步伐
从创立之初,文博会就明确了自身推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使命,致力打造“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平台”。第六届文博会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交易额达到114.06亿元,突破100亿元,增长30.12%
叶建强说:“同文博会设立之初相比,我国文化产品出口地区结构呈现积极变化,欧美逐渐成为文博会的主要出口地区,这是一个积极信号,表明中国文化产业‘走出去’的步伐日益稳健,中国文化产业在海外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强。”
经过7年6届的成长,文博会的海外招商渠道越来越开阔,海外招商的质量和数量也逐年提高。叶建强说,在今年第七届文博会的海外招商工作中,主办方一方面广泛建立海外代理招商网络,组织海外采购商参会;一方面与国际知名的香港方子国际营销策划公司合作,以广泛地发掘、吸引和聚集国际买家资源。目前,已有来自全球89个国家和地区超过11000名海外采购商确认参会,预计最终客商总数将突破12000人,创下历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