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种子,寄托无限希望;千分耕耘,终有甜美收获。五年前,文博会落户深圳,中央对深圳寄予厚望。深圳人勇挑重担,在中央的关怀和全国各地的支持下,勤恳拓荒,誓要开出文化产业一片新天地。时间如白驹过隙。深圳人欣喜地发现,几年间文化产业在全国各地扬帆起航,真仿佛“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今天,骄傲和自豪在这个灿烂的五月涌动翻腾,中国文化产业的春天已经到来。
据《晶报》报道,2002年,深圳市委提出在深圳举办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时,文化产业在国内还是个新名词,许多人尚不知创意产业为何物。文博会的创新构想得到了中宣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商务部以及广东省委、省政府的肯定和支持,国家几大部委陆续加入文博会,成为文博会的主办单位。
中央部委和省委省政府的积极支持,给深圳增添了办好文博会的动力和信心。文博会很快被纳入了《广东省建设文化大省规划纲要》和《深圳市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方案》,成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施广东建设“文化大省”、深圳建设“文化强市”和国际化城市战略的重要举措。2003年10月,《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总体方案》正式出台。与此同时,文博会领导小组成立,首届文博会各项筹办工作全面展开。文博会作为中国唯一的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的文化产业盛会,以闪亮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
文博会扎根深圳成长壮大,凝聚了中央对深圳的重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多次就办好文博会做出重要批示。2004年3月31日,李长春从办公桌上的工作简报中看到了深圳准备举办文博会的消息,他对此感到非常高兴,马上在简报上作了这样的批示:“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的创意很好,望加强协调指导。建议搞成全国性的,产品是我国的,客户是中外的,类似广交会。”在第二届文博会筹备工作情况座谈会纪要上,李长春同志又作出批示:“在推动文化产品出口上要有些硬招。”在视察第三届文博会时,他指出:“希望文博会进一步完善办展机制,提高服务水平,成为检验和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平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平台,服务中西部文化发展的平台。”第三届文博会结束后,李长春同志再次作出指示:“希望文博会在前三届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在提高权威性、影响力上下功夫,体现其‘国家级’和‘国际性’;突出文化产业的核心层,突出和催生有实力有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李长春同志的重要指示,成为第四届文博会及今后一个时期文博会的重要指导。
深圳不负嘱托。从2004年第一届文博会到今年召开的第四届文博会,经过连续四届锤炼,文博会逐步发展壮大,成为国内文化产业领域最响亮的创意产业品牌。经过中宣部、文化部、商务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广东省政府和深圳市政府等主办单位,以及深圳报业集团、深圳广电集团、深圳发行集团公司、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有限公司等承办单位的不懈努力,文博会已成长为中国规模最大的文化产业展会。
文博会新颖的办展模式和成功的办展经验得到了国际展览业界的充分肯定。第三届文博会前夕,文博会获得批准,正式成为国际展览联盟认证展会,是中国唯一获得此项认证的博览会。文博会承办单位——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有限公司,也同期被吸纳成为国际展览联盟会员。文博会也因此被国际展览业和创意文化业认可接纳,展会的国际化水准和市场化水平迅速提高,为国内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走入国际市场拓宽了道路。
连续几届文博会成绩有目共睹。第一届文博会展览面积4.3万平方米,标准展位1800多个,国内外参展企业600多家,参观总人数47.7多万人。第二届文博会展览面积增加至10.5万平方米,展览规模扩大2.5倍,标准展位4500个,国内外参展企业1071家,海内外专业观众总数超过90.63万人次。第三届文博会各项活动参观观众达170万人次,总成交额超过上届70%,过亿元签约项目达58个。而今年第四届文博会参展企业数量为1687家,全部围绕文化产业核心层组织展品,预计专业观众人数将再创纪录。
文博会是全国的文博会
自文博会升级为国家级展会伊始,文博会就承担起特殊的历史使命,为中国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探索一条可行之路。从第一届文博会举办,文博会就不再是深圳一个城市的文博会,而是全中国的文博会。第一届文博会开始筹备至今,全国各省市组织来深圳考察取经的团队就络绎不绝,他们通过学习深圳,把文博会“政府办会、企业办展、以展兴会”的办展模式复制到全国各地,东北文博会、山东文博会、西部文博会、中部文博会、北京文博会等不同区域、不同级别的文化展会由此诞生。在深圳文博会带动下,文博会遍地开花,拉动全国文化产业迅猛发展。
2007年11月,全国文化产业博览会工作座谈会在西安召开,陕西、云南、四川等地与当地文博会相关的单位代表参会,文博会“深圳经验”成为会议焦点。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叶建强,代表文博会组委会介绍了文博会如何探索走出一条“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规范化、精品化”的展会新路。各省市代表对深圳文博会的发展方策、展会特色、办展模式等产生极大兴趣,纷纷现场询问取经。
文博会为国家文化产业政策发布提供了最佳平台。商务部等五部门制定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商务部起草的《中国文化产品及服务贸易情况》、文化部编制发行的《中国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手册》每年在文博会上发布,全世界的文化产业客商都开始通过文博会获取中国最高端的产业信息。
文化部自第二届文博会开始,面向全国征集文化产业项目和产品信息,汇总编撰成《中国文化产业的投融资项目手册》,每年发布文化产业项目逾千个,帮助全国各地文化项目向全世界吸纳发展资金,特别是来自中西部地区的产业项目,借助文博会的国际影响力,不仅寻找到了合作伙伴,还极大地提高了品牌知名度。
国内外投资机构也逐渐在文博会上嗅到了中国文化产业巨大的发展商机。第三届文博会上,一些投资公司开始走出以往观望态势,陆续走进展会投资洽谈区,与文化产业项目企业进行试探接触。今年,投资公司行动步伐明显加大,30多家产业投资和风险投资机构,包括鼎晖投资、国泰君安、摩根基金、国金投资、创新投、宝能集团、中科创投资集团等已经确定参会,预计实际到场洽谈的投资企业数量可能更多。
从第三届文博会开始,中国文化产业人才交流会正式纳入展会,为全国的文化产业人才集中寻找工作岗位,为各地的文化企业找寻优秀文化人才。第三届文博会时,364家企业提供了5000多个中高级职位,进场应聘的文化人才达2.5万人次,为全国人才提供了权威交流平台。今年第二届中国文化产业人才交流会汇集的职位数量已经超过了首届。
第四届文博会特色更鲜明
文博会在促进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也有力拉动了深圳文化产业进程。深圳文化产业长期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十五”期间深圳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14%,总量连续突破100亿、200亿和300亿大关,文化产业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由2.8%提高到6.1%。2006年,深圳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382亿元,占全市GDP的6.7%,2007年达到460.05亿元,占全市GDP的6.8%。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深圳文化产业经营机构数量超过1万家,从业人员逾25万。
福田、罗湖、宝安、龙岗、南山、盐田六区产业园争相申办文博会分会场,深圳六区文化产业呈现蓬勃发展格局,有力促进城市产业升级。以罗湖区为例,通过高端产业置换实现“腾笼换鸟”,低端制造业逐渐退出市场,文化产业得到迅速发展。经过不懈努力,罗湖区文化产业结构呈现出高端化、精品化的新型经济特征,动漫游戏、现代传媒、设计服务、文化旅游等发展迅速。
随着文博会办展水平和展览规模逐年提升,全国各地、各行各业对文博会了解越来越深入,对文化产业认识越来越加深,仅仅通过第四届文博会人们就不难发现,文化产业已经度过了初级普及阶段,正步伐坚定地迈向阳光明媚的春天,16日开幕的新一届展会将吹响嘹亮号角。
第四届文博会将努力实现五大突破
突出文化产业的核心内容,突出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影电视服务、文化艺术服务在展示和交易内容中的核心地位,加大这些领域的交易特别是出口份额;建立入展企业和项目的遴选机制,推进展会“精品化”,努力打造检验和促进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平台;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打造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平台,将拓展海外华人市场,并力争进入欧美主流市场,制定文博会中长期海外拓展和招商计划,增强文博会出口能力;加大行业和地区间资源整合力度,努力打造服务中西部文化发展平台;突出和催生有实力有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增强文博会集聚效应,吸引国内外文化产业巨头参与,同时培育壮大本土产业集团,促进其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无论是分会场数量增加,还是展位地位强化;无论是论坛地位提升,还是展览国际定位确定,第四届文博会从开始筹备就显示出不同于往届的鲜明特色,多项内容取得新进展,主要表现为:
文化产业核心层、九大产业和创意产业内容更加突出和集中,第四届文博会参展项目集中于影视制作、出版发行、数字内容、动漫产业等领域,主会场文化产业核心层展览面积占总展览面积43%,九大产业展览面积占50.5%,创意产业展览面积占62.1%;展会总体规模扩大,“国家级”地位强化,共有28个省市组团参展,展会期间将举办各类活动400余项,活动数量、规模和涉及领域都将明显超过前三届;首次举办高规格高峰论坛,首次颁发中国文化产业创新奖,展会权威性提高;覆盖面和影响力提升,展会“国际性”定位确立;海外分会场设立有重要进展,马来西亚分会场初步定于2008年开展,德国和美国分会场也开始洽谈;深港合作有了新突破,香港政府首次组团参展,展览规模历届最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