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网>工艺美术>艺术人物>

艺术人物

高等书法教育的先驱陆维钊从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创立谈起

2017-09-26    来源:美术报    编辑:麦上明

高等书法教育的先驱陆维钊

从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创立谈起

■章祖安(中国美院博士生导师)

一、书法专业创立背景

沙孟海先生1981年为《陆维钊书法选》所作《前言》有云:“已故院长潘天寿先生和陆先生重视书法篆刻艺术,于1963年就本院试办书法篆刻科,即请陆先生为科主任。”“1979年暑期,学院又接受了培养书法篆刻研究生的新任务,请陆先生负责。所有规划制度,多经他主持悉心厘订,病榻中还力疾工作。”

至于中国美术学院当时创立书法专业的背景,还得从更早时间谈起。

1962年6月,时任院长的潘天寿在全国“美术教育会议”上发言:“目前老书法家寥寥无几,且平均年龄在60以上了,后继无人,前途堪虑,我建议在浙江美术学院设置书法专业,包括金石篆刻,以便迅速继承。”由于潘天寿院长当时在美术教育界的地位与影响,此建议受到文化部的重视和采纳,旋即批准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增设书法篆刻专业。潘院长即委托陆维钊主持筹办。

先生工诗词,尤专力清词,编有《全清词目》。叶公绰先生纂《全清词钞》,先生为主要助手。后叶氏以生平所藏清词集悉数相赠。

先生在美院中国画系任教古典文学、书法、中国画题跋诸课程。20世纪60年代初期,几乎全部中国画系青年教师,包括部分中年教师,每天早饭后均在办公室练习书法,陆先生经常亲临指导,蔚成风气。

先生弱龄爱好书画,晚岁卓焉名家。1948年即有《中国书法》行世(1986年由浙江古籍出版社改名《书法述要》重印)。先生于真、草、隶、篆,无一不精;擘窠蝇头,均造极则。又善画,山水、花卉均不同凡响,兼通篆刻。

由于上述特殊条件,使陆先生才有可能成为新中国第一个书法专业奠基人。然若无地位、职位如潘天寿先生之倡导与大声疾呼,并物色、选定,最终将任务落实到陆维钊这样合适的人物身上,在当时创办亦不可能。

二、创设阶段

陆维钊接受委任后,立即着手筹建。时先生虚龄六十有四。在创设阶段,主要有三方面的准备工作。

1.延聘师资。除本院擅长书法的老画家,如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等先生外,又聘得沙孟海、朱家济、方介堪等书法篆刻名家来院任教。

2.购求搜集碑帖等资料。陆先生以年逾花甲之身,亲自带领筹备该专业的助手刘江四处购求资料(笔者亦曾随往上海古籍书店两次),共选购得碑帖印谱等上万种。

3.专业课程设置。先生手订教学计划,与任课教师商定担当课程。以上一切都在潘院长的直接领导下进行。潘院长并数次召集筹备工作的教师会议,听取意见,审定教育计划。经过一年艰辛紧张的筹备,1963年,浙江美术学院第一个书法专业,也是新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书法本科专业——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书法篆刻科正式成立。

名称: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书法篆刻科。建制:五年制大学本科。学科主任:陆维钊;秘书由中国画系秘书刘江兼任。

任课教师与课程设置:书法、书史、书论(陆维钊、朱家济);篆刻及史论(诸乐三、方介堪);文字学、印学(沙孟海);古代汉语言文学(陆维钊);写作(朱家济);助教(刘江、章祖安)。以上教师按课程表上课。其中方介堪先生家在温州,必须专程前来,因此,他的授课是有阶段性的,即在时间上相对集中。潘天寿亲自不定期执教。吴茀之、陆抑非亦均以讲座形式执教。

因当时适龄青年几乎不握毛笔。专业成立后,暂无条件面向全国招生,只在本院附属中学毕业生中觅取,结果录取两名:李文采、金鉴才。并于1963年9月入学,是为全国最早的书法本科生。

陆先生整治甚严,学生受到极为严格的训练,且特别重视书法之功。不但要选读四书五经,还必须每周作文一篇,古文辞与语体文隔周轮换,由朱家济先生和我分别批改后发还学生。

1964年9月,第二届本科生三名——朱关田、蒋北耿、杨永龙入学。不久即受到当时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冲击,本院教师学生经常下乡参加运动。因“文革”故,1966年专业中辍。

三、恢复发展阶段

陆维钊所主持者,为研究生班之创设。

1979年,浙江美院受文化部委托培养书法篆刻研究生,复由先生主其事。陆先生通过有关领导,约请沙孟海、诸乐三两先生合作。(下转第16版)

(紧接第15版)由陆维钊、沙孟海、诸乐三、刘江、章祖安五人组成研究生指导小组。陆维钊任指导小组组长,一切计划均出陆先生草创手订。1979年暑期前,即面向全国招生。报名人数众多,通过严格筛选,经初试、复试、面试,在全国范围录取研究生五名:朱关田、王冬龄、邱振中、祝遂之、陈振濂,并于同年9月入学,是为新中国第一届书法篆刻硕士研究生,即在中国教育史上亦属首创。课程设置与任课教师:

书法及书论(陆维钊);书法、金石学(沙孟海);篆刻及理论(诸乐三);篆刻(刘江);古代汉语、古碑文释例(章祖安)。

研究生入学第一学期,每周五个上午均由主讲教师授课,课程表由陆先生手订。以后直接授课时间减少,各自按专题深入研究。

1980年1月,国美书法专业教育体系奠基人,首届书法研究生导师陆维钊先生辞世。陆先生生前即在病榻把主持研究生班的重任郑重委托沙孟海先生。在沙孟海先生主持下,1981年暑期,五名研究生顺利毕业,这为以后恢复本科建制在师资方面作了准备。

四、培养目标的设定及

陆先生书法教学的特色

书法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办学目的紧密相连。当年考虑的就是老书法家平均年龄已大,后继无人。因此培养书法家以继承传统,这一目标是很明确的。

当时尚无“学者型书法家”的提法,因为在陆先生心目中,书法家和学者是不分家的。但既然设置了专业,那培养目标就是专职书法家,而且为了继承传统,又是要能教出书法家的书法家。至于五年或几年能否成家,陆先生没有说。

我辈作书,应从临摹渐入蜕化,以达到最后之创造。然登高自卑,非经临摹不能创造。临摹对各范本,最要在取其意,兼得其形,撷其精,酌存其貎,庶可自成一家,不为古人所囿。

往日青年习字,教师每以欧书为介,嗣后风气改变,又每以颜、柳为介。此皆非善于指导也。盖字体多端,好尚各异。乙所喜者,甲未必喜。甲所宜者,乙未必宜。应各从学之所好,而不必指定欧阳询、颜鲁公、赵孟頫为其心仪之对象,强人以性之所不近。故最理想之指导,莫若令学者各就其用笔(书法原可视为各人心理状态之表现于线条上的一种描绘),而选择其相适合之碑帖,使人临摹,则不但习者心中与之相契,成效上也必能事半功倍,即所谓因材施教是也。

执是以推,故我于选帖之后,即将各家分类详述。希望学者各就一己之所喜,择一临摹,而不欲为硬性之规定。但选择之初,心志未坚,试写未足,每易见异思迁,则又须容许几次之改选,此犹如选择配偶,未必能一见即定也。

或者以为碑帖损蚀,不易如墨迹之能审辨,此仅为初学者言之。如已有基础,则在此模糊之处,正有发挥想象之余地。想象力强者,不但于模糊处不生障碍,且可因之而以自己理解凝成新的有创造性的风格,此模糊反成优点。正如薄雾笼晴,楼台山水,可由种种想象而使艺术家为之起无穷之幻觉。此则临摹之最高境界。所谓由古人而出,进成自己之推陈出新也。

以上文字均出于陆先生《书法述要》。这本小册子,虽成于20世纪40年代,且篇幅与当今动辄数十百万言的皇皇巨著无可比拟。但其信息量与其生命力之永久,则又为当今“巨著”望尘莫及。此正所以为“经典”之谓邪?最值得一提者,陆先生于艺术中之“想象力”早已提到很高的位置,在同代人中是遥遥领先的。

在始办书法专业前,陆先生从来不以书法家自居。包括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等先生,不管是他们自己,还是陆先生视他们,也只是画家。但在创设书法专业后,陆先生自觉地向书法专门家迈进。至最晚年,取得杰出成就,成为大师。

陆先生对学生提出的前提条件有三点:其一,科学的头脑;其二,办事的能力;其三,艺术的欣赏。这也是完整人格的前提条件。

至于造就书法家,陆先生的要求是很高的。他强调人品、学问,强调学术性、系统性,有很详细的《教学纲要》,从书法篆刻的一般问题、文字学、书史、书论、印史、印论,一直到人品与书品、书法与商品,非常的详细。明确了要成就一个书法家所必须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如果以这样的要求来衡量现在的书法家,及格的就很少。此或许是当年陆先生始料未及的。

是陆先生的要求脱离现实呢?还是现实的发展实在太快呢?这个问题我一直在思考,很是困惑。

当时不但讲“后继无人”,还讲“要防止断种”,还用上了“抢救”这个词。什么“种”?即书法家的“种”。抢救什么?即书法艺术。所以,我才说目标是明确的。

沙孟海先生在1989年纪念陆维钊先生诞辰90周年的一次座谈会上曾说:陆维钊先生于书坛的重要贡献有二:1.与潘天寿先生一起开创了浙江美院的书法专业,一切计划均出其草创手订;2.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书体蜾扁书。言简意赅,甚得要领。

此旨于浙江美院庆祝沙先生九十华诞时重复言之。沙先生并一再声称:在美院书法专业的建立上,他是在旁敲敲边鼓的。

陆先生是当之无愧的现代高等书法教育的先驱,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书法教学体系的奠基人则已是不争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