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网>工艺美术>艺术人物>

艺术人物

俯仰自得与游心太玄——读王衍平的绘画作品

2017-11-10    来源:卓克艺术网    编辑:张警文

中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持续至今,经过数千年的淘洗和数代人的不断创新,中国画俨然成为世界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中国画是一种静止的平面空间形式,这和叙事的史诗不一样,它虽然不善于表达时间的流动性,但中国画凸显一种“时间性”,它要求作者把一段时间化作可以描绘的瞬间,又使得观赏者可以把这瞬间转化为一段时间,在这一点上,中国画与诗是相同的。

王衍平,笔名衍子,1962年在庐江出生于丹青和收藏世家,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合肥市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等,他对艺术无比热爱,数十年如一日,心无旁骛地研究国画创作,他心胸豁达,为人友善。三十多年来坚持绘画创作,很有建树,从作品中可以读出那种俯仰自得与游心太玄之感。王衍平在中国画的创作中,其中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使人们能够亲近自然,体会自然,即可观可游可居。他在《家山真意趣》作品中展现出来那种自然界的山水向人们展示出生命的庄严,昭示着自然的奥妙:质朴、天真、善意、无限、永恒等,王衍平在给他的绘画中赋予一种崇高的品格,把自己内心丰富的精神世界通过画面呈现出来。

王衍平在作品构图中讲究阴阳开合、虚实相间、静动结合、急缓相参、主客顾盼、远近呼应等处理方式,他的目的就是要用“俯仰自得”的精神欣赏自然,在大自然的节奏里去“游心太玄”。把视觉、体貌、姿态等概括到空间中去,其作品的构图形式可谓丰富多变,在这种变化中体现出灵活生动之妙,他在取象布势的绘画过程中,灵活运用了中国传统的构图处理方式,只不过在构图中带有自己的个性色彩。

“建一套房、载一棵树和写一本书”,这是王衍平认为男人要做的三件事,我认为他在写这本人生的书时,肯定写的很累,披星戴月的写,身体是累的但心里肯定是幸福,只有付出后才能寻到这种幸福。

我们知道当代艺术之父塞尚不愿意接受用想象和伴随着想象的抽象来取代真实,他要用近乎后来现象学的“现象还原”和“本质直观”的方法去创作,这是塞尚自此终其一生运用的基本方法,也影响了很多艺术家,要常去自然写生。王衍平接受过专业训练并坚持写生,在他的作品《闲来再看那座山》中我们可以看出其中的“一切景语皆情语”。画中那苍劲的树木和诗意的山景营造出富有意境的作品,他在绘画中所描绘的景物和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融合在一起后形成了一种艺术境界,这种境界使观者通过想像和联想,进入画中,在思想上受到了艺术的感染,最后产生出共鸣。

自然中的混沌常人是无法进入和理解的,她是神秘的更是神圣的,何为“混沌”?诗人荷尔德林一语道破其中的奥秘:“自然源出于神圣的混沌,混沌就是神圣者本身。”一个画家最终就是要表达这种显隐持存的诗意,王衍平在《雅韵图》中蕴含着浓浓的显隐持存的诗意。

王衍平在作品构图时能很好的处理景物的宾主、虚实、疏密、呼应、藏露、开合等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这种“虚”与“实”就得根据作品需表达的思想来精心设计,因为中国画中的“虚”,即空白,并非无物,而是比画出实物更具丰富的内容。他的《灵石图》系列,只画出一块石头,四周全是空白,然而却更能表现出挺拔凝重,流水岁月的意境。如果把背景再补一些其它,那就全无意趣。这就是中国画构图的“实则虚之、虚则实之、虚实相生”的辩证法则。艺术揭示自然自身那“十分复杂的方式”就是“一切事物源起显现于它自身的消隐遮蔽之中”的存在方式,这一点王衍平是清楚的。

在衍平的绘画中我们能找到艺术的呼应,看上去山与山,树与树,山石、房舍、舟楫、云水以及其中的人物、动物等等并非各不相干,再仔细看他们之间是互相呼应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画的另一种高境界,如何做得到?他在《疏竹晚晴》画中呼应的巧妙处理就使作品具有情景交融,诗意盎然的特点。他在很多作品中都采用了呼应,如见其人,听闻其声,身临其境之感。

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成天坐在画室里仅靠临摹传统作品,师法古人是难有长进的,必须深入生活,走近大自然,以造化为师,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王衍平在“我们的沃土我们的梦”千名文艺家下基层暨“金寨红”采风后创作的《大山深处是我家》,作品呈现出立身画外、存心画中,泼墨挥毫,皆成天趣的感觉。

诗人荷尔德林曾经这样说过“无处不在却又难以捉摸,这就是神。”绘画与“心”的密切关系,“夫画者,从于心者也”画家的心与绘画有着密切的关系:“画受墨,墨受笔,笔受腕,腕受心”,王衍平通过“心”感受自然万物,心发出情与思,通过笔墨传达于画中,以表现了作者——自然——绘画的三维关系。

陈忠村:原名陈忠强,同济大学美学博士、中国美院美术学博士后、中国美协和中国作协会员、安徽省美协主席团成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