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网>工艺美术>知识小百科>

知识小百科

名作欣赏课怎么上 12位老师各显身手

2017-11-16    来源:美术报    编辑:张警文

如何借用美术学科的属性,使用独特的教学方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图像逻辑和图像意识体会经典美术作品的深意,是当下美术鉴赏课教学的重点。依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美术学科包括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创想能力、审美判断、文化理解五大素养。而在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中,具备了呈现图像识读、审美判断、文化理解三大素养的充分条件。为此,10月23至25日,在杭州学军中学紫金港校区举办了浙江省2017年高中美术课堂教学评比活动。此次活动由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主办,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杭州学军中学承办。主题“聚焦经典·名作解读”,是基于核心素养的全省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展示和交流活动。此次教学评比挑选了湘美版高中《鉴赏》教材中的《敦煌壁画》、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王希孟《千里江山图》、范宽《溪山行旅图》、蒋兆和《流民图》、林风眠《白衣女》、米开朗基罗《大卫》、维米尔《画室》、伦勃朗《自画像》、马奈《草地上的午餐》、毕加索《格尔尼卡》、安迪沃霍尔《梦露》12个内容。各地市选送了12节课,呈现了其中8个经典课例。12节课精彩纷呈,堪称视觉艺术的盛宴。

精读作品

提高学生图像识读能力

图像识读是指对美术作品、数字图像、影视作品或生活中各种图像符号的造型、色彩、比例和肌理等形式特征,以及材质、技法和风格特征等的认识、比较与辨别。由于图像比文字具有更强的直观性和真实性,图像识别能力对人们提取、认知、判断图像信息显得尤为重要。关于这点,12位老师从不同角度切入教学对作品展开了识读:从伦勃朗到维米尔的西方绘画光影艺术解读;从《韩熙载夜宴图》到《千里江山图》看中国传统绘画长卷形式;从《流民图》到《格尔尼卡》对比中西绘画同类题材表现方式的截然不同;从《敦煌壁画》的千年华彩穿越到《玛丽莲·梦露》的流行艺术……用语言、方法及教具,让学生从对形式的直觉到对形式因素的分析,从动态的感知到静态的剖析,具体、直观地欣赏和解读绘画作品。在《韩熙载夜宴图》课上教师通过角色扮演、情境创设、师生对话、体验探究等方式,在游戏中让学生由浅入深地走进作品,多角度多层面鉴赏作品,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了学生从视觉形象中发现、寻找问题的能力,并体会作品的形式美感,感悟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人文底蕴。《敦煌壁画》课上,教师通过莫高窟洞窟3D虚拟实景画面和比较式鉴赏方法对南北朝、唐代壁画进行了赏析,又运用图像元素拆分重组的方式,从视听、手工等各方面体验敦煌壁画的内在的形式美和材质美,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敦煌壁画的大气磅礴和盛世华彩,感悟佛教艺术的内在精神。学生不但关注美术形式和风格、寓意的发展空间,更是将作品放在了完整的文化语境之下解读,带着审美的心理理解美术作品,并获得联想与体验。同时,教师们灵活的多媒体运用及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习内容更直观化、生动化、客观化,全面推动学生知识的深入学习,大大提升了学习的兴趣与能力,更是加强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自主探究

提升学生审美判断能力

审美判断是指根据形式美的原理,感知、分析、比较、诠释美术作品中所隐含各种美的因素,分析和辨别生活中的视觉文化现象,进而做出自己的看法与判断。不同阶段的人在审美形式、审美能力、审美感受、审美价值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而高中生在生理、心理上已接近成熟,他们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审美广泛,求知欲强,渴望接受新知识和新观念。在《格尔尼卡》课上,教师导入时先后为学生展示了三组图片:一张真人眼睛照片,两只毕加索作品中截取的画面眼睛,《格尔尼卡》画面中的八只眼睛局部。通过连环提问,让学生回答眼睛传递出的情绪。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但却是借助自己的想象与联想,调动自身的感受能力在品读画面。又如《玛丽莲·梦露》课上,学生对作品的第一反应是“画面中这个人我认识。”紧接着疑问就来了:“她被艺术家恶搞了吗”“艺术家要表达什么?”我们在欣赏《流民图》这样传统再现性作品时,相关史料和作品内容丰富了教学,符合了学生的现实经验和欣赏习惯。而像《格尔尼卡》和《玛丽莲·梦露》这样的现代表现性作品的感知不是日常意识和习惯所能实现的,因此学生的审美判断必然存在主观性。《玛丽莲·梦露》课上,教师通过对作品内容、形式、色彩的分析以及艺术家作品和风格的解读,让学生了解到波普艺术流行的、重复的、大众化的艺术特征。并让学生在小组创作中体会波普元素在生活中的运用,感悟“人人艺术、艺术人人”宗旨。教师从点到面,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在不断的提问中思考回答,从对形式的感知到对情感的体验和对内容的理解,接着就是想象与再创造,最终实现审美判断主客观的统一。很好的是此次参评的几位老师,在对作品讲解时,把自己的判断用推测性的语言(“老师感觉到……”“老师体验到……”等非定性语气)引导学生去感知、分析、体验、评价作品。学生在自我分析和自我验证的过程中体会到审美的过程,树立了正确的审美态度,达到情景交融的审美境界。

博采众议

发展学生文化理解空间

在鉴赏美术作品时需要考虑它所包含的文化因素,从美术作品背后的故事、艺术家的美学思想、文化背景等角度来分析、诠释和理解不同国家、民族优秀的文化内涵。世界各国的美术作品往往反映了不同国家的历史与文化,而美术学习帮助人们更深入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化意义,学会珍视中华优秀文化,理解、尊重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例如《千里江山图》课上学生有感而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教师通过情境巧设、对比分析、动态解析等方法,以远观千里之势、近赏技法之妙、微观情谊之浓三个环节环环相扣的形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出了作品的艺术特色,并深刻地感受到了画家的人文情怀,产生了和画家的共鸣。“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古人巧妙的运用高远、深远、平远“三远”法,把观者引向万千世界、引向无限时空,将自然与人类的性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山水之大,气势之堂皇,正是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精神。又如《格尔尼卡》的愤懑痛苦,《流民图》的悲天悯人,都在用艺术诉说着战争的苦难,控诉施暴者的罪行。《韩熙载夜宴图》从一个人的侧面,生动地反映了当时那个时代的风貌,更真实揭露了政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伦勃朗《自画像》则是为大家揭开了一位传奇画家浓缩的人生,让学生感悟伦勃朗“画如人生、人生如画”的精神独白和坚持不懈的艺术精神。这就是一幅画,一位画家、一个时代带给人们不同的思考和文化理解,艺术的魅力即在于此,课堂的魅力亦在于此。

12位教师,始终围绕着高中生所需要的三大美术核心素养展开教学,课堂教学的亮点频出,教学内容挖掘深入有力,教学方法各有千秋,探究活动组织实实在在,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也很好地体现了时代的进步与发展,这样的现场课堂教学研讨的形式,受到广大教师的喜爱,现场来自全省各地和省外的300多名观摩教师掌声不断,达到了通过研讨提升教学水平,以交流学习引发大家对中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思考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