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网>工艺美术>知识小百科>

知识小百科

也谈“学术乃性情” 读沈语冰《图像与意义》

2017-11-29    来源:美术报    编辑:张警文

据说沈语冰老师有很多粉丝,追随着他一年出版一部译著的节奏阅读。为什么?他的著述有一种特别的魔力,使人忍不住一读再读?当读到他的新作《图像与意义》(商务印书馆,2017年)导论第三小节“学术乃性情”时,愚钝如我,才终于恍然大悟,原来魔力正来自于“性情”二字。

在沈语冰早年译著《弗朗索瓦·特吕弗》中,有一篇精彩的译后记,在反复观看特吕弗全部作品的基础上,他对特吕弗导演风格进行了概括。如果说特吕弗是在作为工业产品的电影中实现了作者性,沈语冰则是在他翻译的著作中实现了作者性。

他做到的,远不仅是英语和中文的语言转换,尽管他“临深履薄、战战兢兢,尽量贴着原文行进”,可他的性情,却妥妥地在文字背后闪烁着幽光。他是一位老练的译者,同时也是杰出的二度创作者,他把翻译和研究融合在一起,也把译者和作者的角色浑然一体地融合在一起。

在他的文字背后,有一个不随时流者发现问题的凌厉目光。他曾经自陈,他的著述的核心是“对现代性问题的长期痴迷和关切”,他理解的现代性,不仅仅是一个现代化过程的实然问题,更是有关一个健全的现代社会应当怎样的应然问题;为此,他曾提出现代性的“五自”原则作为现代性的规范内容。在他倾心关注的艺术领域,从理论上建立中国现代艺术体系,建设“自主”的艺术批评学科,是他心系所在,是他念兹在兹的关爱与理想。

在他的文字背后,有他转身接引大众时的慈心暖语,最好的例子莫过于他为《塞尚及其画风的发展》所做十余万字的注释,以及关于塞尚的工作方式、弗莱的批评理论、弗莱之后的塞尚研究等等专门文字,向读者娓娓道来,满满的都是对读者的暖心体恤。

在他的文字背后,有他与航海中觅得的珍宝耳鬓厮磨醉心不已的浓情,他自言,“用中文移译弗莱的书,与塞尚以绘画语言译解自然,弗莱以言语译解塞尚的绘画,性质上或恐接近。然则我如何可能去追配弗莱,一如弗莱之追配塞尚?”敏感的读者,也许不仅能从弗莱的文字中读出他对塞尚的追慕,更能从沈的译笔中,读出他对塞尚、弗莱的追慕,感受到三位杰出者神奇的合体——弗莱“对塞尚独特的心理状态和情感的描写,呈现了他对于画家的强烈同情,并暗示了他甚至已经发现了他们之间的类同处境”,“塞尚对臣服于沙龙的屈辱与失望,他在其作品面对误解和敌意时所感到的艰辛、自重与孤独,都能在弗莱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对应”,而在长期寂寞而繁难的译事中,艰辛、孤独等类似情态,也未必不能在沈语冰的生活中找到对应。

在他的文字背后,有二度创作与一度创作的水乳交融,有他与原著作者心心相印的默契——他与有着“英伦知识分子的自重和孤傲”,“严谨与丝丝入扣的辩论风格”的弗莱,以及具有“纵横捭阖、清晰明快的分析和判断”和“浩瀚的知识体系、严谨的学术架构,以及对几乎所有艺术现象热情探索的兴趣”的夏皮罗……早已难分彼此。因此,令读者迷倒的,早已不仅是抽象的知识,而是一个鲜活的超级杰出者群像以及其迷人的超人魅力。

沈语冰的文章深不见底,常读常新。他结合翻译所撰写的研究文章,总能将原著及作者置于宏阔历史背景中,将“学术源流、路径传承、方法新变及其内在理路、后世影响等”一一呈现于读者面前,帮助读者既深入洞穴,又鸟瞰天下,正是我心目中理想学问的模样——以小见大、见微知著。

为什么常读常新?细细想来,似乎是他在文章里埋下了很多伏笔,这些伏笔,须等待读者自身的知识圈不断扩大,覆盖到新的知识点,从而使这些知识点因为理解而被照亮。他的文章,不仅时常潜伏着现代艺术的学术话语链——罗杰·弗莱和格林伯格前后构成的形式主义、现代主义批评;施坦伯格建立在对罗杰·弗莱和格林伯格批评基础上的图像学研究;迈耶·夏皮罗既“大大受惠于罗杰·弗莱”,也深刻影响和启发了T.J.克拉克的研究——而且,这些链条,还可以荡漾延展到整个20世纪西方艺术、文学、哲学的精彩的知识世界。

在这个碎片化的时代,如果没有一流的导师,我们可能阅读了一些七零八落的书籍,但无法在脑海中构建起知识树。而阅读沈语冰的著作,既可以领略他从深海里采撷的珍宝——例如《图像与意义》中的六个专题研究即是英美现代艺术史论的重要枢纽,又可以辨识珍宝之间的联结,以此构成西方现代艺术史地图。这张艺术地图还可以放到更大的知识地图中去,例如我顺着罗杰·弗莱,去会了会他的密友——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通过伍尔芙,又走向了伍尔芙的知己——诗人马拉美,以及马拉美的好友马奈等等。而这仅仅是在阅读沈语冰著作时无意中探测到的海量知识的冰山一角。对读者而言,如果知识储备越多,在书里能采撷到的果实也就越多;当你自己拥有足够的视野时,你就拥抱了整个20世纪的精彩。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