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近30年的发展,现代刻字已经成为一种具有自己风格的独立的艺术形式。当然,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刻字作品雷同、可读性不强等问题。针对这些大家关注的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书法家协会刻字研究会沈岩松秘书长。
得意不能忘形
现代刻字在我国大概有30多年历史,总体而言,既有对传统刻字的传承,又有新的实破。所谓传承,即中国现代刻字的精神气质延续了传统书法的文化底蕴。
沈岩松表示,这是一个传统和创新并存的时代,也是一个兼容的时代,传统刻字更多保留的是墨迹的复制,工艺性相对强些,而且大部分是书刻分离的,这是传统刻字与现代刻字的一个最大区别。现代刻字强调的是书刻创作合一,除了保留书法的元素,还加入现代元素,主要特点一是文字书法的适度变形,使得视觉冲击力增强。二是版面构成,渗入现代设计理念,也具艺术虚实疏密、强弱对比关系。三是利用木板肌理效果,与文字融为一体,构成整体效果。四是色彩的运用,也是区别传统刻字的重要标志。传统刻字基本是单色的,而现代刻字,融入美术色彩,使得欣赏效果更丰富。现代刻字加入了构成的理念,包括版面设计、文字适度变形、叠加、色彩的使用,使其与传统刻字拉开了距离。也就是说,现代刻字具有平面构成、立体构成以及色彩构成的元素。现代刻字是传统刻字延伸出来的一个跟随时代的艺术创作品类,并不是取代传统刻字的一种创作模式。
“书写性的原则不能丢弃,不能舍弃优秀书法传统,也不能照搬书法,关键在于把握好继承传统与个性创新的‘度’,得意而不能忘形。”中国现代刻字艺术,应该更多地去关注或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这也是现代刻字与传统书法在精神方面的一致之处。
交流打破“地域风格”
1991年中国书协成立了刻字委员会,组织协调全国现代刻字创作、展览以及国际间交流。为培养现代刻字作者,各协会组织开展各类培训班,在初级阶段,作品往往会呈现出雷同、相像的情况。“在前几年的刻字艺术展中,我们能看到很多作品表现出浓厚的地域面貌,如福建、黑龙江、天津、山东等,福建作者的作品往往为少字作品居多,将字的本意延伸,如川,会有河流等的意向,达到冲击力强的效果;黑龙江的作者追求直刻效果,字多而笔画粗细变化少来达到和谐主体的构成效果。”在沈岩松看来,地域风格的形成是自然发展的结果,随着信息的交流,展览的互动,地域风格以及各省常年举办现代刻字的展览,已发生很大变化,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
需要前浪带后浪
在很多场合,我们可以听到这样的一个论调:作者参与刻字艺术是在走一条捷径。在沈岩松看来,这个情况确实有存在,但不是现象!有些作者多年来投稿书法作品却没有入选,如果投刻字作品会不会相对容易些,这个问题也要从几个方面来看。“就目前来看,刻字艺术的群众基础还不够普遍,人数少,在参与各类刻字展览时,有经验的作者创作的作品更容易获奖或入展。”另一个方面,由于社会上有些人对刻字艺术存在偏见,不少优秀的作者不再继续刻字艺术的创作,造成人才的青黄不接。“这就需要我们各级书协刻字委员会努力地去培养年轻一代的作者,不遗余力地培养新作者基础性的内容,对更深层次的探讨和研究更需要我们的老作者‘前浪带后浪’,更需要社会对它的包容,让其能在实践中得到成长,探索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