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网>哈尔滨>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

哈尔滨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

2018-01-09    来源:哈尔滨文化产业网    编辑:邱娟

为了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努力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切实增强城市文化综合竞争实力,根据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要求,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与优势

(一)现实基础

1、文化产业持续快速增长。“十一五”期间,我市文化产业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49.38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39亿元,年均增长23%,高于同期GDP增长速度7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5年的2.75%提高到2010年的3.79%。2010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的66.19%,居全省第一位。

2、传统文化产业保持较强实力。经过多年发展,全市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演艺娱乐等传统文化产业实力不断增强,实现增加值由2005年的23.4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60.6亿元,年均增长21%,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44%。

3、新兴文化业态快速发展。近年来,全市数字动漫、数字电视、网络服务、文化旅游、文化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快于传统文化产业发展,增加值由2005年的11.63亿元增至2010年的36.1亿元,年均增长25.5%,比传统文化产业增幅高出4.5个百分点,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4%增加到26%。

4、文化产业集聚效应逐渐显现。截至2010年底,全市共有16个建成或在建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其中,冰雪大世界、平房动漫游戏、松雷原创音乐剧、太阳岛景区、冰上舞蹈杂技等5个园区(基地)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群力文化产业示范区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的全球文化产业特色园区“创新引领奖”。目前,全市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园区(基地)的示范带动效应不断增强,动漫游戏已跻身我国动漫产业发展前列。

5、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较快。“十一五”期间,我市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在单位数量、从业人数、实现增加值等方面都已超过国有文化单位,成为推动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2010年,我市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含个体工商户)1.54万家,占总数的95%;从业人员10.49万人,占总数的73.4%;实现增加值98亿元,占总量的70.5%。

(二)优势条件

1、文化资源较为丰富。我市是著名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特色鲜明、资源丰富。进一步整合发掘我市冰雪文化、欧陆文化、音乐文化、金源文化及地方民俗文化等资源,研究确立系列文化创意主题,催生新的文化业态,将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巨大的发展空间。

2、文化创新能力较强。我市有较强的教育基础和科技实力。现有普通高校40所,各类科研机构402个,拥有“两院”院士37人。在全国50个城市科技竞争力排名中,我市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列第9位。丰富的高校资源和较强的科技实力为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进一步融合提供了有利条件,并成为提高文化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

3、文化区位优势比较明显。我市地处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位置,是东北地区重要交通枢纽。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文化发展战略,突出欧陆文化特征,汇聚融合其他文化元素,促进区域文化交流,将为我市文化产品的生产输出、项目合作创造更为有利条件。

4、文化消费需求空间较大。2010年,我市人均GDP达5583美元,随着城乡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社会消费由发展型向享受型转变,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提高,文化消费能力不断增强,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和广阔空间。

我市文化产业发展也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文化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总量规模偏小,对GDP贡献率不大;体制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着条块分割、多头管理、政企不分等问题;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水平偏低,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消费需求未能得到有效满足;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尤其缺乏标志性的文化基础设施,对文化产业发展难以形成有力支撑;文化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产业集中度偏低,特别是品牌产品较少,市场竞争力不强;文化中介组织发育不成熟,缺乏懂专业、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文化人才,尤其缺乏优秀文化经纪人才。

二、总体要求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我市实施新战略和“十二五”规划,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和文化产业大项目建设,积极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努力把文化产业打造成为我市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提高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推动我市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充分认识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群众、推动发展的功能。充分认识文化的经济属性,坚持文化产业发展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相协调,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2、坚持政策引导与市场推动相结合。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按照文化产业各门类的不同性质,强化文化产业的政策引导、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有效利用市场机制,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3、坚持自主创新与对外开放相协调。以自主创新为主题,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文化内容创新和文化科技创新,不断增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生机活力和竞争实力。要坚持解放思想,充分借鉴国内外文化表现形式、文化业态培育、文化产品营销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努力扩大对外开放,不断提高文化产品的市场份额。

4、坚持突出重点与统筹协调相结合。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优先发展对城乡经济文化建设具有重大影响的全局性、战略性的文化行业、文化项目,以带动全市产业发展。在深入挖掘文化资源,突出地域特色的基础上,统筹城乡、区域、行业发展,努力实现文化产业科学健康、快速协调发展。

(三)发展目标

根据市委确定的“北跃、南拓、中兴、强县”的城市发展战略和“一江居中,两岸繁荣”的城市发展总体构想,按照“上项目、创品牌,抓改革、促发展,积极打造支柱产业”的工作要求,科学规划我市“十二五”时期的文化产业发展。

1、总量和比重进一步加大。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明显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十二五”时期,努力实现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以年均25%的速度增长,到2015年达到400亿元以上,占全市GDP比重力争达到6%。

2、产业优势进一步增强。做大做强新闻出版、影视服务、演艺娱乐、文化旅游、文化会展、数字内容与动漫等重点产业,新兴文化业态快速发展,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基本形成,园区(基地)和重大项目对文化产业的集聚及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文化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综合竞争实力逐步增强,涌现出一批跨地区跨行业经营的骨干文化企业集团。

3、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初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创新体系,文化产业人才资源加速集聚,文化产业关键创新技术得到提升,文化策划和原创能力进一步提高,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广泛运用,文化企业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显著提高,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品牌。

4、市场体系进一步优化。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更好发挥,文化产品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城乡文化市场进一步发展,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进一步扩大,文化会展活动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现代流通组织和流通形式逐步成为文化流通领域的主要力量,文化消费领域不断拓展,文化消费在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明显提高。

5、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文化宏观管理体制。文化产业扶持政策更加完善,体制机制创新更显活跃,以资本为纽带推进文化企业兼并重组取得重要进展,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基本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三、总体布局与发展重点

(一)构筑“一轴、两带、六大特色区域”总体布局

一轴:松花江滨水文化景观轴。结合松花江不同区段、不同地域文化基础,南岸突出欧陆文化、音乐文化、历史民俗文化,北岸突出冰雪文化、湿地文化。打造岸上、水中、空间、三维、全景的文化景观带,建设集文化、艺术、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的滨水文化长廊。

两带:冰雪文化景观产业带、特色文化景观产业带。冰雪文化景观产业带依托冰雪大世界、太阳岛雪博会、兆麟公园冰灯游园会、冰雪运动场馆等现有景区,建设完善一批展示冰雪文化、体验冰雪文化、弘扬冰雪文化的产业设施,形成冰雪文化景观产业带;特色文化景观产业带注重丰富城市文化底蕴和挖掘优秀历史文化遗存,打造中央大街、南岗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东西大直街、果戈里大街、靖宇大街、中华巴洛克等特色街区,展示哈尔滨建筑文化、历史民俗文化、欧陆风情文化。

六大特色区域:

1、江北特色文化产业区域。整合松北区和呼兰区文化产业发展优势,与科技创新城建设相结合,提高文化产业的科技水平,促进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加快哈尔滨文化中心等文化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提升我市文化基础设施水平。重点发展冰雪产业、演艺娱乐业、文化旅游业。

2、平房特色文化产业区域。整合现有工业资源,打造工业文化,开发工业旅游;保护开发“七三一”旧址,推进中俄文化艺术产业基地建设,推动油画、版画艺术产业加快发展;开发动漫影视、现代娱乐、科技文化、科技博览,形成现代业态的文化产业功能区。重点发展数字出版和动漫产业、工业旅游业、文化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

3、群力特色文化产业区域。以群力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为引领,构建黑龙江省地域文化艺术精品展销、图书阅览销售、文化休闲娱乐、青少年生活体验教育、文化服务会展、中外著名艺术家精品展览等文化产业内容。重点发展博览会展业、休闲娱乐业、工艺美术业。

4、哈师大特色文化产业区域。以哈尔滨师范大学现代文化艺术产业园区为引领,统一规划哈师大江南校区学周边地区建设。重点发展文化艺术创意产业、文化艺术品设计与制作业、文化艺术培训业、文艺演出业、文化艺术会展业、数字影视传媒业、书画艺术业。

5、中心城区特色文化产业区域。利用道里区中央大街著名建筑遗存,打造中央大街文化街区,展示历史文化和欧陆建筑文化;利用南岗区果戈里大街商业中心优势,打造果戈里大街文化街区,展示商贸文化;利用道外区中华巴洛克特色建筑遗存,打造中华巴洛克文化街区,展示传统历史文化。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业、休闲娱乐业、老字号餐饮业、演艺业、民间民俗艺术业。

6、阿城特色文化产业区域。推进阿城金源文化聚集区建设,规划建设皇城遗址等项目,提高金源文化的对外影响力。挖掘提炼金源文化,丰富金源文化内涵。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业、工艺美术业。

(二)重点发展六大文化产业

充分利用我市现有基础,壮大优势传统产业,扶持新兴业态发展,提高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实力。重点发展六大优势产业。

1、新闻出版业。发挥我市报刊业优势,整合出版印刷资源,打造集新闻出版、印刷发行等于一体、业态完整的产业链。一是继续做大做强新闻业。积极探索新闻媒体分类改革,扎实推进非时政类报刊改革,巩固党报党刊发行体制改革的成果,进一步提高报刊发行率和市场占有率。二是加快传统出版企业技术升级和战略转型。发展电子书、手机报、网络出版物等新兴出版发行业态,提升出版发行的数字化内容与生产水平。三是整合我市现有印刷企业资源。优化行业结构,整合行业资源,发展高新技术印刷、特色印刷、绿色印刷,推进印刷企业提高科技含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四是提高出版发行印刷能力。以资源整合为基础,实现全市出版物品种、出版发行销售总额、印刷复制业总产值跨越式增长。

2、影视传媒业。立足我市现有的影视资源优势,抓好反映重大社会题材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网络视频的创作生产,努力使我市影视业走在东北地区前列。一是积极推动市电影公司等国有电影发行放映单位和电视剧制作机构转企改制。组建集影视剧制作、发行放映、电影频道、新媒体业态等为一体的影视文化集团,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二是大力推进电影院线和城镇数字影院建设,着力发展品牌院线、特色院线、数字院线和跨区域院线等,基本形成覆盖全市城乡的影院终端网络。三是积极推动数字化多厅电影院建设,大力推广运用数字化电影放映技术。四是加快推进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整体转换和双向化改造,积极推进网络广播电视、手机电视、公共视听载体、移动电视等新媒体发展。

3、演艺娱乐业。依托中心城市文化活动集中、人流集聚、时尚荟萃的优势,发展文化演出和娱乐产业。一是加快文艺演出院团转企改制和资源重组,形成一批演出水平较高、市场经营能力较强的艺术表演团体,培育一批商业演出运营的品牌经纪机构。二是整合我市交响乐、合唱、儿童剧、话剧、音乐剧、木偶剧等资源优势,加强剧目创作生产,推出一批文艺演出精品。三是推动演艺产业与旅游业、会展业的进一步融合,拓展演艺娱乐业的市场空间,延长产业链条。

4、文化旅游业。充分发挥我市特色旅游资源优势,全力打造“冰城夏都”城市名片,整合特色资源,重点培育文化旅游品牌项目。一是继续开发冰雪文化旅游。以哈尔滨国际冰雪节为平台,以冰雪大世界、太阳岛雪博会、兆麟公园冰灯游园会、亚布力滑雪场等为基地,进一步发展冰雪文化旅游,做大做强冰雪旅游业。二是继续开发欧陆文化旅游。进一步打造以中央大街、果戈里大街、圣索菲亚教堂、中华巴洛克街区、南岗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为代表的城市建筑文化特色景观,发展集建筑、演艺、饮食、艺术品等多方面为一体的欧陆风情文化旅游。三是加快开发消夏文化旅游。推进“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景区建设,举办湿地旅游文化节,开发湿地旅游精品线路,完善基础设施,打造湿地旅游文化品牌,推动我市消夏文化旅游快速发展。四是进一步开发北方历史文化旅游、红色文化旅游、生态文化旅游、民族风情文化旅游及工业、农业和科技文化旅游等资源,培育具有我市地域特色的旅游品牌线路。五是加快推进具有我市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的创作生产,不断扩大影响、提高市场占有率。

5、文化会展业。发挥我市会展基础设施优势,扩大品牌展会的影响力。立足国内、面向国际,巩固扩大核心城市地位,争当“东北会展带”龙头城市,打造对俄经贸合作桥头堡,建设东北亚会展名城。一是积极培育“哈洽会”、“冰洽会”、“民间民俗品博览展销会”、“中国冰雪动漫展”、“旅游商品交易博览会”等自主品牌展会,扩大展会影响力,突出国际化,努力打造成国际知名品牌。二是以哈尔滨国际会展体育中心为基础,整合现有场馆设施资源,建设多种类型的会展设施,实现全市会展资源共享。三是发展会展中介组织,培育会展企业,支持会展企业向集团化、网络化、专业化、品牌化转型发展。四是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网络营销、网上展览会等新兴文化业态。

6、数字内容和动漫产业。充分利用我市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和艺术创作的教育资源优势、人才资源优势,以文化为内涵,以创意为核心,以科技为手段,以娱乐教育为目的,进行动漫游戏产品及衍生品的研制开发。一是推出一批原创优秀动漫产品,做大做强动画片、手机游戏、网络游戏、立体电影、少儿动漫歌曲创作等产业项目和优秀品牌。二是扩大动漫游戏对其它产业的渗透,加快与其它产业的融合,逐步形成以数字内容制作和传播为龙头,集动漫原创、生产制作、出版发行、外包加工和衍生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等于一体的动漫产业链条。三是积极发展动漫外包,组织企业积极与国内外动漫公司合作,承接动漫外包业务,做大做强“动漫外包”运营业态。

(三)推进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

按照布局合理、特色定位和互动发展的原则,完善已有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进一步统筹规划,建设对全市文化产业有较强支撑作用的园区(基地),发挥园区(基地)集聚效应。

1、平房动漫产业园区。重点发展动漫原创、网络游戏、影视后期、数字出版、广告创意、新媒体开发、外包加工、人才培训、衍生品生产等相关产业,以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火炬计划哈尔滨新媒体特色产业基地、国家动漫出版产业基地、中国国际青少年动漫教育培训基地、国家影视网络动漫实验园和国家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为载体,打造东北亚动漫新媒体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心。

2、群力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北方展艺中心、关东古巷、华谊兄弟影城、山水图书城、哈尔滨音乐厅、松花江展览馆、中国木雕艺术馆、中国冰雪画美术馆、哈尔滨观复博物馆等13个文化项目。打造全省规模最大、艺术门类最丰富、特色最鲜明的文化艺术品贸易基地和东北地区最大的工艺美术品创作生产基地及产品集散地。

3、太阳岛文化产业园区。进一步加强太阳岛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突出俄罗斯风情文化、冰雪文化和关东民俗文化特色,使其成为富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国际特色,集文化贸易业、文化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休闲产业、婚庆产业于一体的文化产业园区。打造俄罗斯油画产业基地和国家级文化创意基地。

4、哈尔滨印刷出版文化科技产业园区。进一步完善企业外包区、精包装区、商务印刷区、书刊印刷区、设计研发区、仓储物流区、网络研发区、票据印刷区、生活配套区、包装配套区等十大功能区的规划设计,加快园区建设,积极构建包括材料供应、印前工艺、印刷生产、印后工艺、物流等产业链,将其建设成为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的综合性工业园区。

5、哈师大现代文化艺术产业园区。进一步完善文化艺术研发创意区、文化艺术企业孵化区、大学生创业实践区、文化艺术成果展示转化区等区域的规划设计,建设文化艺术研发创意中心、文化艺术企业孵化中心、文化艺术人才培训中心和文化艺术成果展示中心,重点吸引大型广告公司、媒体集团、咨询策划和文化中介、文化产品设计机构入驻园区,将其打造成为我市新的文化艺术教育培训中心和文化创意产业研发中心。

6、伏尔加艺术小镇园区。以伏尔加庄园为基础,建设规划用地5平方公里的伏尔加艺术小镇,包括核心区(已建成部分)、建筑广场区、中俄文化交流中心、艺术产业孵化区、列宁集体农庄、音乐公园等六大区域。打造中国东北地区最大的特色明显、内容丰富的文化旅游名镇,使其成为以哈尔滨历史文化为依托、以俄罗斯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中俄文化交流基地。

7、冰雪产业基地。以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冰雪大世界”为基础,以太阳岛雪博会、兆麟公园冰灯游园会、亚布力滑雪场和城市多个冰雪运动场馆、景区及设施为依托,拓展冰雪文化产业内容,推动冰雪文化旅游、冰雪艺术创作和冰雪文化产品开发生产,进一步扩大冰雪文化影响力、提升冰雪景观艺术观赏性,形成我市冰雪文化旅游景观带和产业群。

8、数字产业基地。一是建设数字出版基地。拓展转型图书出版业务,开辟手机出版、网络出版、数字报刊、数字音乐和图像出版等领域。与松北科技创新城结合,引进数字内容生产企业、数字出版企业、技术提供企业、通讯企业,建设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二是建设新媒体产业基地。以 “平房动漫产业基地”为基础,加快报刊、户外广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数字化建设,建立各自的网络发行渠道和网络媒体平台,形成以数字发行、电子报刊等为核心的数字传媒内容高端产业。三是在哈南工业新城,依托已建成的国家级新媒体动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创作中国原创动漫精品,发展动漫新媒体软件数据服务业,逐步形成百亿级规模的“云计算”核心产业,打造“中国云谷”,使其成为我国动漫新媒体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一个中心区域。

9、音乐剧创作产业基地。发挥我市世界“音乐之城”的品牌优势,以松雷集团“音乐剧产业基地”为基础,配套建设适宜音乐剧创作演出和艺术交流的场馆,提供音乐剧创作从业人员服务设施,打造国内一流的音乐剧创作基地。

10、冰上舞蹈杂技创作演出基地。发挥我市冰雪体育运动基础雄厚、冰上表演人才众多的优势,以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冰上舞蹈杂技基地”为基础,以专业演出剧场为平台,利用我市及国内外冰上舞蹈杂技演出资源,建立完善培训表演基地,打造演出水平较高、市场经营能力较强、国内领先的冰上舞蹈杂技表演团队。

(四)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

以文化企业为主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设一批对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具有拉动引领作用的重点项目,牵动全市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

1、标志性文化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哈尔滨大剧院、市职工文化艺术宫、市综合文化馆(含美术馆和博物馆)、哈尔滨音乐厅及哈尔滨音乐博物馆、李兆麟纪念馆等一批文化基础设施项目。

2、广电产业开发项目。一是加快数字网络建设,推进呼兰、阿城两区和十县(市)网络整合,将市区范围内单位自办网及周边村屯有线网并入哈尔滨有线电视网。二是以广电网络为依托,建成互联互通、可管可控的“三屏合一”高清立体数字电视互动平台、数字城市平台、城市物联网应用平台、三网融合新业务平台。三是加快推进“天鹅购物”频道二期工程及电视购物产业基地建设。

3、哈尔滨新闻网及报业建设项目。一是做大做强哈尔滨新闻网,把哈尔滨新闻网打造成为全方位、多角度服务的门户网站,使之成为重要的新闻信息、政务信息、实用资讯的网络平台,跻身国内城市知名网站行列。二是开拓市场,以高端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以倡导健康生活、传递家用信息为办报宗旨,创办《新晚社区报》,尽快提高市场占有率。三是进一步提高《新晚报》等4个已有子报的市场占有率和发行量,为《哈尔滨日报》和各子报的市场运营构建更加坚实的基础。

4、影视产业项目。一是提高档次,扩大规模,继续办好“哈尔滨冰雪电影节暨华语电影产业盛典”,将其打造成我市文化产业的一个新亮点。二是实施“小雪花”电影工程,恢复和重建阿城区、呼兰区和各县(市)电影院,2011年增加30块电影屏幕。三是搞好规划设计,加快推动哈尔滨(香坊)影视基地建设。四是实施影视剧制作工程,扶持打造一批弘扬时代主旋律、反映我市历史文化、有较高艺术价值和市场前景的影视艺术作品,推出《大瘟疫--1910》、《萧红》、《哈尔滨往事》、《大铁路》、《小镇警官》等一批影视产品。

5、演艺娱乐产业项目。一是重新包装和升级改版《COOL·哈尔滨》冰上舞蹈秀演出节目,将其打造成全国一流的文化旅游常态演出节目。二是继续引导扶持刘老根大舞台、莫斯科大剧院、俄罗斯风情小镇等我市特色演艺娱乐节目的健康发展,将其打造成知名的演艺娱乐品牌。三是加快推进黄河公园文化娱乐项目配套设施建设,使其成为我市新的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的优势项目。

6、历史街区开发项目。一是加快推进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保护街区的开发利用。科学合理搞好规划布局、功能分区和经营管理。制定优惠政策,引进俄罗斯油画、集邮品、旅游纪念品和外宣品等文化商品进驻街区,吸引文化名人及其作品进驻街区,将其打造成具有文化旅游、老字号餐饮、休闲购物等综合功能的传统历史文化街区。二是加快启动南岗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征地拆迁,按照修旧如旧、保持历史原貌的思路,对街区进行规划设计改造,打造我市新的集商务创意、文化消费等于一体,具有欧陆风情元素的文化旅游休闲区。三是加快推进中央大街历史文化保护街区的开发建设。利用百年名街优势,完善丰富中央大街文化展览、文化演艺、文化贸易、文化交流、影视拍摄等功能,将其打造成为独具特色的音乐之街、文化之街。

7、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开发项目。一是以金上京会宁府考古遗址被列入国家2011年十大重点考古项目为契机,以考古发掘、保护利用和收集展示重要文物为主要内容,加快推进阿城金上京会宁府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二是抓住“七三一”旧址保护开发项目上升到国家层面的重大机遇,全力做好旧址保护开发及新馆建设工作,为“七三一”旧址申报世界遗产奠定坚实基础。三是对萧红故居周边区域的呼兰文庙、石公祠、钓鱼台等文化遗址进行修复改造,整合建成历史文化公园。

8、城市雕塑景观项目。在哈尔滨文化中心周边区域规划建设城市文化雕塑园,在市区重要公共场所增设文化雕塑景观,以雕塑艺术作品反映城市发展历史,展示北方特色民俗文化和世界历史文化风情。

9、模特时尚产业项目。一是提高档次水平,办好 “哈尔滨城市小姐大赛”、“中国模特新面孔选拔大赛”和“世界比基尼小姐大赛”等活动。二是发挥我市模特人才资源优势,在哈师大现代文化艺术产业园区建设模特演艺培训场馆。三是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建立“哈尔滨模特网站”。四是适应市场需求,成立哈尔滨模特培训演艺推广公司。五是将模特培育与我市“白雪公主”形象大使品牌结合起来,推出一批独具我市特色的“白雪公主模特”。

10、舞蹈演艺产业项目。一是鼓励支持社会力量以资助、参股、自办等多种形式参与舞蹈演艺团体的演出经营。鼓励扶持哈报集团与哈尔滨歌剧院合作,组建哈报集团舞蹈团,探索艺术表演院团与新闻媒体联合办团新模式,力争将其打造成为省内乃至东北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舞蹈团队。二是坚持群专结合的路子,进一步整合全市舞蹈表演资源,形成若干表演团队,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满足全市大型文艺演出活动的需要。继续办好“哈尔滨大众舞蹈节”并实现常态化、品牌化,推动我市舞蹈演艺产业的健康发展。

11、文化旅游产品开发项目。加快开发一批具有我市特色的旅游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举办“哈尔滨旅游商品设计大赛”和“旅游商品交易博览会”,树立特色品牌,实现市场转化。重点建设群力工艺美术品交易市场、金安国际旅游商品超市、道外向阳古玩交易市场、南岗文化大厦书画艺术品交易市场和哈尔滨民俗艺术产业园等项目。

12、红色旅游开发项目。加快推进哈尔滨党史纪念馆、双城市 “四野”指挥部、尚志市《暴风骤雨》土改文化博物馆、赵一曼纪念园、赵尚志纪念园、巴彦县张甲州纪念园及“红色抗联之旅”等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红色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打造我市红色旅游线路。

13、区、县(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积极推进区、县(市)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香坊区工业博物馆和双城市、依兰县、通河县、宾县博物馆等项目的建设。抓好双城市承旭文化公园、通河县文化公园、依兰县仿古旅游项目的建设。

(五)培育骨干文化企业集团

选择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联合重组,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不断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实力。

1、培育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以哈报集团为龙头,继续做大新闻出版核心板块,巩固拓展以印务、发行、广告为主的报业经济体系;发挥核心产业优势,不断拓展教育、文化、旅游、物流、服务领域多元产业的发展。以哈报集团哈尔滨新闻网为依托,大力发展现代传媒产业。

2、培育哈尔滨广通影视文化集团。按照国家制播分离、宣传与经营分开的要求,组建哈尔滨广通文化集团,以集团为母公司,将市广播电影电视局能够进行经营的业务和部门一并划归集团管理运营。

3、培育哈尔滨数字出版传媒集团。哈尔滨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要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开辟手机出版、网络出版、个性化出版、杂志出版、音像电子出版等领域,牵头组建数字化出版基地。在条件成熟时组建哈尔滨数字出版传媒集团。

4、培育哈尔滨演艺集团。加快推进市属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整合哈尔滨话剧院、哈尔滨歌剧院、哈尔滨儿童艺术剧院、哈尔滨曲艺团等艺术表演单位的原有资源,在组建成立哈尔滨演艺集团的基础上,建立市场化运营机制,创排优秀剧目,提高演艺水平,拓宽演出市场,不断做大做强演艺集团。

5、培育哈尔滨印刷产业集团。整合我市现有印刷企业资源,从行业上进行优化整合与兼并,组建全方位、集约化和行业结构合理、生产服务配套的印刷产业集团。

四、主要举措

(一)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形成新的文化发展体制机制。一是推动文化宏观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逐步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由主要面向直属文化单位向面对全社会文化主体转变,不断提高政府文化管理服务水平。二是积极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加快电影放映单位和国有文艺院团改革进度,推进广播电视节目制播分离改革。三是深化文化事业单位的内部机制改革,继续深入推进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制定完善工作评价机制和绩效考评办法,形成政府、社会、公众代表相结合的监督管理和考核评价体系。

(二)实施文化品牌战略。在继续扩大现有文化品牌规模、提高文化品牌效应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资源,运用现代市场手段,通过对文化内容的开发、培育、包装制作、宣传推介,形成对国内外具有影响力和辐射力的文化品牌。一是做大市场,深化内容,将“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打造成世界冰雪迪斯尼。二是整合湿地资源,加快培育,着力开发松花江湿地游黄金线路,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努力把松江湿地旅游打造成国内品牌;三是以“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为载体,进一步丰富音乐文化活动内容,创办国际音乐演出季,进一步打造 “音乐之城”品牌。四是提升档次,扩大影响,把“哈尔滨冰雪电影节暨华语电影产业盛典”,培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电影产业文化品牌。五是丰富内容,拓展内涵,进一步扩大“哈尔滨啤酒节”品牌影响力。六是整合演艺资源,重新包装《COOL·哈尔滨》,使之成为国内知名的常态性文化旅游演出品牌。七是扩大展会规模,提高市场化程度,将“哈尔滨民间民俗艺术博览会”培育成北方黑土文化艺术特色品牌。八是突出中西合璧特色,拓展文化区域覆盖,将中央大街打造成“文化之街”。九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将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保护街区打造成全国知名的传统历史文化街区。十是加强交流合作,扩大馆群集聚效应,打造太阳岛俄罗斯油画创作生产销售基地品牌。十一是挖掘开发模特资源,扶持培训基地发展,打造哈尔滨模特艺术品牌。十二是重点扶持,扩大影响,将哈尔滨交响乐团打造成为国内一流交响乐团。

(三)促进城乡文化消费。适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趋势,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消费热点,拓展消费领域,努力提供价格合理、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完善和优化文化消费的基础设施和消费环境,增强消费能力。开发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的潜力,提高大众文化消费水平。通过学校教育、社区活动、业余培训、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提高市民文化素养,使文化更多地进入广大市民的日常生活,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文化消费观念,增强文化消费意识。

(四)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立健全门类齐全的文化产品市场和文化要素市场,促进文化产品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一是加强资本、产权、人才、信息、技术等文化生产要素市场建设,促进文化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二是培育完善市场中介机构。积极发展经纪、代理、评估、鉴定、推介、咨询、拍卖等中介机构,开展知识产权代理、市场开发、市场调查、信息提供、法律咨询等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三是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将我市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版权)领域现有的行政执法队伍整合,组建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对文化市场实行统一综合行政执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斗争,严厉打击盗版、侵权等非法行为。

(五)推动文化产业提档升级。大力促进文化科技的创新,采用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推动文化产业提档升级,提升文化企业和产品核心竞争力。一是重点发展工业和建筑设计、文化科技、时尚设计、咨询策划、艺术创作等文化创意产业,培育具有原创能力的创意企业,创作一批富有哈尔滨特色的创意产品,扩大文化创意产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带动力。二是积极发展以数字化生产、网络化传播为特征的数字内容产业和网络文化产业,利用我市作为全国“三网融合”试点城市的有利契机,加快发展数字媒体、数字出版、数字印刷和动漫游戏产业。重点支持发展手机阅读、网络信息服务、数字内容提供、网络经营、电视购物、移动电视、数字电视增值业务、手机电视等新兴业态。努力发展电子娱乐产业,利用先进科技改造传统文化生产的传播方式,推广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形式。三是促进我市科教资源与文化资源的整合,重点支持在数字化、网络化方面的科技创新,加强数字技术、数字内容、网络技术等核心技术的研发,加快关键技术设备改造更新,加快数字出版与通信运营商合作。

(六)扩大文化对外贸易。利用国际国内市场资源,依托我市区域特色与优势,加快推进文化市场开放,推介我市文化资源,实现资源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并积极引进外资,扩大文化产业对外开放领域。一是重点扶持具有我市地域特色的冰雪文化、艺术展览、动画片、网络游戏、出版物、交响乐、儿童剧等产品出口服务。二是重点开展与东北亚区域的合作,鼓励文化企业通过独资、合资、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在东北亚区域兴办文化实体,建立文化产品营销网点,实现落地经营。三是利用“哈洽会”、“冰洽会”、“文博会”等展会活动载体,进一步扩大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出口。

五、保障条件

(一)加强组织领导。一是成立“哈尔滨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指导、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工作。各区、县(市)、市直各相关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二是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明确部门工作责任,切实保证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位。三是由市目标考核领导小组把文化产业发展指标纳入对区、县(市)和有关部门年度工作考核体系之中,作为评价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和考核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督促抓好文化产业工作。

(二)建立健全投融资体系。一是增加政府扶持文化产业发展投入资金。随着市财政收入的增长,不断加大对文化产业项目和重点企业的扶持力度。按照“企业申报、专家评审、社会公示、政府决策、绩效评价”的原则,采取贷款贴息、项目补贴、政府采购、后期赎买与奖励等投入方式,扶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及产品。二是有条件的各区、县(市)要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逐步加大对文化产业尤其是重点文化项目的投入力度,奖励对文化产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企业和个人,体现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三是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企业的支持力度。贯彻落实国家《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建立与文化产业经营特点相适应的银行信贷体系,建立金融机构与文化企业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促进货币信贷政策和文化产业政策的有效衔接。

(三)完善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一是制定《哈尔滨市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修订《哈尔滨市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制定《关于扶持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将民营文化企业纳入资金引导扶持范围。二是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两个规定的通知》精神,帮助引导文化企业用足用好相关政策。三是制定鼓励社会资本兴办文化产业的扶持政策,在工商登记、项目审批、土地使用、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积极扶持。四是完善落实有关财政、税收、投融资、土地资产处置、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等方面的优惠扶持政策。

(四)加强文化产业统计考评。建立区、县(市)文化产业统计调查工作体系,定期进行文化产业统计,全面掌握区、县(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并纳入年度完成指标考评。加强文化产业项目征集与动态管理,建立文化产业项目库,定期公布文化产业信息数据,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五)强化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制定文化产业人才教育培训计划,推进文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打造以文化艺术培训为主的教育培训基地,引导人才培训机构向专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建设一批品牌培训机构,成立品牌培训学校。二是大力引进文化人才。构建引进人才的“绿色通道”,依靠产业聚才、项目引才,大力吸引文化产业发展的急需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来我市创业。三是健全文化人才使用、管理制度。采取签约、项目合作、技术入股等多种方式,鼓励以岗位聘任、项目聘任等多种方式凝聚和用好文化人才。四是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制定《哈尔滨市优秀文化人才奖励办法》,设立“哈尔滨市优秀文化人才奖励专项资金”,对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文化人才实行重奖,对拔尖人才予以优厚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