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网>哈尔滨>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

中共哈尔滨市委关于加强文化名城建设的实施意见

2018-01-09    来源:东北网    编辑:邱娟

(2011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哈尔滨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十二次全体会议通过)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鲜明主题。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发〔2011〕14号)以及省委十届十八次全会通过的《中共黑龙江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实施意见》(黑发〔2011〕12号)精神,紧密结合我市发展战略的实施,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推动我市文化改革发展,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发展哈尔滨特色文化,加快推进文明城市建设,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壮大文化产业,加快创新文化体制机制,加快建设文化传播载体,加快培养各类优秀文化人才,大力弘扬超越自我、勇于担当的城市时代精神,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全力把哈尔滨打造成为在省内引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文化高地、在全国和东北亚地区具有鲜明文化特色和一流文化影响力与竞争力的文化名城。

近年来,市委已经将建设“文化名城”同建设“北国水城、工业大城、科技新城、商贸都城”,共同确立为我市实施新战略、建设现代大都市的奋斗目标。以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加强文化名城建设,是我市实施新战略的题中之义。自觉地把文化内涵纳入新战略,是对实施新战略的有力推动,是对新战略内容的进一步丰富,是对新战略实施水平的整体提升。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要通过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明确文化名城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前进方向,进一步把握并丰富新战略的科学内涵,不断增强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攻坚克难,乘势而上,为实现“铸就全省文化高地、建设全国文化名城”的目标而不懈奋斗。

一、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凝聚不断超越自我的强大精神力量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努力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弘扬城市优秀精神,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内在要求和重大任务。哈尔滨这座英雄的城市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铸就了与帝国主义侵略者不屈斗争的“抗联精神”、奋力支援全国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牺牲奉献精神、为建立新中国工业基础顽强拼搏的“共和国脊梁精神”、自觉为全国建设提供大量资源和商品粮的顾全大局精神和多次战胜松花江特大洪水的“抗洪精神”。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我市实施新的发展战略进程中得到新的传承和发扬,集中形成了超越自我、勇于担当的城市时代精神。超越自我、勇于担当,是我市实现好发展快发展大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基本要求的生动体现。在实施新战略实践中涌现的“创新求实、科学筹划、严密组织、敢打硬拼”的路桥精神,“不畏严寒酷暑、甘于吃苦奉献”的环卫精神,“为畅通忠于职守、为平安勇于牺牲”的交警精神,“热心为民、服务发展”的公仆精神和广泛开展的创业创新全民成才活动等,其共同的特质都是超越自我、勇于担当、奋力拼搏、自觉奉献。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一步弘扬“四种精神”,激励广大干部群众永不自满、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断超越自我,勇担发展重任,坚定不移地推进新战略的实施。

党员干部要作不断超越自我、引领时代精神的表率。要执政为民,勇于担当,着力克服习惯当“随从”、主人意识不强的现象。自觉增强对事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强烈的主人翁意识,自加压力,自己出题自己答,敢于正视矛盾,敢于承担风险,不做“传达室”,不做“收发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知难而上、敢打硬拼,艰苦奋斗、勇克难关,矢志不渝、锲而不舍,不断开创各项事业发展的新局面。要解放思想,开阔视野,着力克服眼界狭窄、思维僵化的现象。提高认识能力,树立战略眼光,坚持与时俱进,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敏锐观察世情、国情和党情的新变化,把握时代发展潮流,不循规蹈矩,不墨守成规,跳出哈尔滨看待哈尔滨的发展,大视野布局,大手笔谋划,大战役推进,紧紧抓住历史的机遇,科学应对面临的挑战,推动哈尔滨实现更大发展、迈出更大步伐。

人民群众是塑造城市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体。弘扬创业创新精神。激发广大市民自主创业、全民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培育创业文化,增强创业意识,大力克服“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引导人们树立劳动为本、创业立身、自立自强的观念,用自己的双手改变命运,用辛勤的劳动创造幸福;引导人们树立敢为人先、敢于创新、敢创大业的意识,不怕挫折,敢闯敢试,积极进取,勤劳致富;引导人们树立“人人都能成才,人人都是人才”的理念,增强自食其力、创造财富的能力和本领,努力成长为各方面的有用人才。增强遵章守纪意识。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树立符合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加强法制教育和建设优良社会秩序教育,弘扬社会正气,树立先进典型。引导广大市民培育城市公共精神,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增强法制观念和遵章守纪意识,自觉履行法定义务,自觉承担社会责任,自觉维护公共秩序,努力杜绝违规行车、街头烧纸、随地吐痰、乱扔垃圾、随意抛物、损坏公物等不良现象。

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结合我市新战略的实践,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不断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重大作用,对干部群众开展经常广泛的理论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和国情省情市情教育。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构建覆盖全社会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水平。

二、坚持传承创新,打造特色文化

持续打造和突出彰显城市的文化特色,是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客观要求,是铸就文化高地、建成文化名城的必由之路。要正确处理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坚持以我市的历史文脉和文化传统为根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不断激发全市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积极性,积极建设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强烈时代气息,具有哈尔滨特色、哈尔滨风格、哈尔滨气派的城市文化。

彰显欧陆风情文化。历史的百年积淀,使浓郁的欧陆风情成为哈尔滨最具鲜明特色的文化符号。要传承国内独树一帜的城市风格,强化中西合璧、开放融合的文化元素,进一步塑造哈尔滨大气、神气、洋气的城市形象和文化特色。

打造以中央大街为主体的欧陆风情城。尽快实现中央大街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目标。优化提升主街经营业态,加快辅街改造开发步伐,丰富彰显街区文化内涵和风情特色,在总面积100公顷的围合区域内,坚持地域化、国际化和现代化相结合的原则,打造集商贸、金融、旅游、娱乐、休闲、饮食等为一体、独具文化魅力的欧陆风情城,并使之成长为世界一流的著名历史文化保护街区。

推进中华巴洛克街区的开发利用。以“保护老街区,重塑新活力”为目标,合理安排空间布局,保护、开发和利用有代表性的建筑群、胡同、大院,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休闲娱乐、老字号餐饮、群众演艺、民间民俗艺术等,打造具有老道外特色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展示中心和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中心。

保护建设1898“黄房子”街区。以原有欧式保护建筑风格为基调,融合现代欧式风格元素,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保护性开发建设,打造各类主题园区,构建多元商业及文化空间,形成富有特色的城市新地标、旅游新景区。

推进以果戈里大街、索菲亚(002572,股吧)教堂、多国领事馆建筑等为代表的城市建筑文化特色景观改造,加强俄罗斯文化旅游风情街、太阳岛俄罗斯油画创作销售集散地等建设。

打造阿什河欧陆风情旅游景观带。充分利用松花江支流阿什河流域自然资源优势,坚持科学规划、整体建设、统一开发,在阿什河畔阿城段建设郊外欧陆风情小镇,开发建设欧陆风情广场;在阿什河畔香坊段加大伏尔加庄园、东北亚温泉生态养生小镇、北欧风情城等建设力度,呈现“滨城新郊外、秀美阿什河”的迷人景色。

加快模特演艺、时尚服饰等产业发展。进一步叫响“白雪公主”品牌。高质量举办“国际城市比基尼小姐大赛”、中国“城市小姐”大赛、“中国模特新面孔选拔大赛”等国内国际赛事。与国家有关方面合作举办“哈尔滨国际服装周”,建设中国服装(000902,股吧)产业时尚发布基地,举行时尚新锐创意设计大赛,精心打造哈尔滨“美丽之都”的文化名片。

做大做强冰雪文化。继续发挥哈尔滨冰雪时空优势,整合全市冰雪资源和项目,大手笔规划发展“银色产业”,确立哈尔滨的世界第一流冰雪艺术城市地位。

实现“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的全面提档升级。大力提升冰雪大世界的创意水平、科技含量和园区规模,打造“冰雪迪斯尼”。加快兴建大型室内冰雪四季乐园。扩大《林海雪原》冰雪实景演出影响力,提高冰上舞蹈杂技秀质量。冰雪节期间,在全市主要广场、公园、街路大量建造冰雪艺术群落,呈现冰雕玉砌、流光溢彩的城市冰雪奇观。

推进“冰雪欢乐谷”项目建设。突出“激情悦动、大美冰城”主题,集欢乐、创意、科技、活动于一体,搭建全民参与、互动娱乐的新平台,为中外游客和广大市民提供更多优质的亲冰雪、玩冰雪场所。

加强亚布力滑雪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亚布力、帽儿山和乌吉密景区整体功能,积极承办世界性、全国性冰雪赛事,深度开发冰雪休闲娱乐项目,广泛开展夏季旅游文化活动,着力打造平赛结合、冬夏结合、体游结合、文休结合、四季均衡发展的世界级滑雪旅游和避暑休闲胜地。

办好各类冰雪文化展会。重点打造“冰灯艺术博览会”、“太阳岛国际雪雕艺术博览会”、“哈尔滨冰雪电影节暨华语电影产业盛典”等冰雪文化品牌,进一步提升冰雪主题文化活动层次和水平。

开发建设松花江湿地文化。穿城而过的松花江,为哈尔滨提供了中国最大的原生态多样性城市湿地。要坚持以松花江为纲,以水定城、以水兴城,彰显多彩、大气的松花江原生态湿地文化,把哈尔滨建设成享誉中外的浪漫夏都、避暑圣地和滨水宜居城市。

举全市之力办好每年一度的“松花江湿地旅游文化节”。以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为广阔平台,大力营造喜庆欢乐的节日氛围,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充分吸引广大市民和国内外游客参与,持续叫响“大美湿地”品牌,努力把“松花江湿地旅游文化节”打造成与“哈尔滨国际冰雪节”齐名的又一个重大城市节日和文化名片。

推进松花江湿地旅游文化景观建设。推进阳明滩生态景观区建设,修复湿地生态植被,打造鸟类观赏区,举办草地音乐节、沙滩狂欢节等活动,建成集湿地游憩、鸟类科普宣传、草地休闲运动等为一体的浪漫休闲岛。推进大套子滩岛建设,规划建设金源文化展示、狩猎体验、休闲度假等功能区,打造体验湿地野趣的北方狩猎岛。推进狗岛湿地度假区建设,启动湿地高尔夫球场、马术俱乐部、岛头广场、鹤园、景观主轴等项目,建成集运动、休闲、娱乐观光、动植物保护等功能于一体的绿色运动休闲平台。推进金河湾湿地植物园建设,进一步完善湿地拓展、沙滩排球、湿地婚礼、科普长廓等项目,建成融文化展示、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滨水特色生态旅游区。推进松花江森林公园建设,完善大顶子山旅游区观光、浪洞沟和巨人沟观林游等项目,打造“蓝天碧水、林海云涛”天然生态氧吧。推进民主乡湿地建设,进一步完善荷花塘、菱角湾、采摘园等项目,建成城市江滩湿地生态旅游区。推进巨源湿地度假区建设,开发七星岛等旅游文化项目,举办湿地帆船比赛,设立游艇俱乐部等,建成千帆竞渡、地域文化特色浓郁的旅游文化胜地。推进白鱼泡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实施芦苇湿地原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建设五色湿地公园,打造人水共生、天人合一的生态环境。推进太阳岛周围湿地建设,打造“一湖三岛”航线旅游项目,开发“双星岛”,恢复“碧水、蓝天、白沙、湿地草原”自然风貌,建成市民休闲游憩基地和国际一流的风景旅游胜地。

加快松花江避暑城建设。立足松花江与呼兰河交汇处的区位优势,按照“北国特色水乡、国际人居荟萃、世界园艺博览、异国风情之窗、公共艺术之都”发展定位,规划总体布局,加快建设速度,发展“吃、住、行,游、娱、购、养”等产业项目,建成占地3200公顷的国际高端旅游度假区。

巩固提升音乐文化。哈尔滨是中国最早接受现代音乐文化的城市,拥有百年历史的中国第一支交响乐团和五十年历史的“哈夏”音乐会,产生了许多著名音乐艺术人才,拥有广泛的群众音乐活动基础,被联合国命名为“音乐之城”。要大力传承优秀音乐文化传统,精心塑造城市音乐文化品牌,进一步提升“音乐之城”形象。

重点建设一批标志性音乐文化设施。2012年建成位于群力新区的哈尔滨音乐厅,达到国内一流水平;2013年建成位于松北的哈尔滨大剧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设音乐博物馆、音乐名人馆、音乐主题公园等一批音乐文化设施和场所。老城改造和新区建设注重融入音乐文化元素。

进一步办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坚持国际化水准、群众性参与的发展方向,以政府为主导,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探索市场化运行机制,传播高雅音乐文化,普及群众文化艺术,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名副其实地打造成为“中国的哈夏、世界的舞台、全城百姓的盛会”。

着力加强交响乐团、歌剧院等专业院团建设。打造全国一流的高雅音乐演艺团队,大力拓展国内外演艺市场,扩大哈尔滨音乐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加强音乐培训机构建设和音乐人才培养,筹建哈尔滨音乐学院,为进一步提升音乐文化提供人才保证。

广泛开展群众音乐活动。进一步普及广场、街头、阳台音乐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音乐文化活动,扶持群众音乐艺术队伍建设,巩固群众音乐艺术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各区、县(市)都要努力做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年年创品牌,提高市民音乐活动参与度和音乐艺术素质,增强群众音乐活动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哈尔滨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重要通道,是与帝国主义侵略者英勇斗争并在全国第一个迎来解放的大城市,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国家老工业基地和商品粮基地。要传承弘扬革命和建设光荣传统,保护开发革命历史文化遗存,生动展示哈尔滨的英雄城市形象和人民精神风貌。

保护开发革命传统文化资源。整合哈尔滨党史纪念馆、中共满洲省委旧址、新政协筹备地旧址、有关区县抗联遗址、尚志土改博物馆、李兆麟纪念馆、赵尚志赵一曼纪念园、“四野”指挥部等历史资源,打造红色文化之旅,充分展示哈尔滨作为“红色丝绸之路”和迎来解放的全国第一座大城市的特殊历史地位。

建设哈尔滨工业文化馆群。进一步传承哈尔滨工业文明,发掘工业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好东轻老厂区等一批“一五”时期的工业文化,整合现有各类工业展馆,重点建设“西城红场”、哈尔滨工业博物馆、铁路博物馆、哈尔滨劳模基地、哈尔滨市职工文化艺术宫等,宣传展示哈尔滨作为国家老工业基地的光辉历史和重大贡献。

广泛宣传哈尔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的英雄人物和劳动模范,大力弘扬哈尔滨优秀精神,激发干部群众的斗志和干劲。

深入挖掘金源文化和民俗文化。历史上的哈尔滨是金、清两朝的发祥地,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主要活动地,形成了独特厚重的金源文化和北方民俗文化。充分挖掘梳理丰富的金源文化和民俗文化,取其精华发扬光大,使之成为哈尔滨特有的宝贵文化财富。

加快推进金源文化聚集区建设。重点发展金源文化旅游业,以金上京会宁府考古遗址被列入国家2011年十大重点考古项目为契机,进一步挖掘金源文化,建设哈尔滨金源文化“产业走廊”,重点建设金源文化城、金源文化旅游度假区、金上京考古遗址公园、金上京历史博物馆、拉林京旗文化博物馆、坐井观天园等,办好金源文化节,确立哈尔滨作为金代之都、金清两代文化重要发源地的历史文化地位。

大力发展民间民俗文化产业。依托哈尔滨独特的北方民风民俗文化,积极发展民间工艺美术业,组建哈尔滨民间艺术研发、培训、经营服务中心,扶持冰雪绣、皮影、剪纸、蛋雕、版画、木雕、鱼皮画、葫芦雕等民间艺术品的开发生产,建立民间民俗工艺美术品交易市场,打造民间艺术精品展销基地。

开发展示黑土文化主题产品。开发全面展示关东风情的旅游产业和旅游节庆活动,重点建设北方展艺中心、关东古巷、中国木雕馆、观复博物馆哈尔滨分馆、松花江文明展览馆、中华巴洛克民俗街;将“哈尔滨民间民俗艺术博览会”、“中华巴洛克民俗文化节”、“哈尔滨古玩艺术品博览会”等办成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文化展会。

抢先发展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感知城市”文化。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国家正在推进的“感知中国”建设,为我市促进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大契机。要抢抓机遇,切实发挥区域优势,实现现代科学技术与城市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把哈尔滨建设成为领跑国内外的“感知城市”、“智慧城市”。

优先发展云计算、物联网等智能产业。规划建设哈尔滨物联网基础平台和云计算中心等重点项目,加快“中国云谷”、“云飞扬”为代表的领军产业聚集地建设,加强云计算服务平台建设,推动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和在重点领域的应用示范,建设国家重要的云计算产业基地、东北亚及全球的重要数据节点。

加快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坚持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运用电子出版、数字影视、网络传输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新的文化业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文化博览、动漫游戏、数字传输等新兴产业,培育壮大高端文化产业。增强动漫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推出一批特色动漫品牌和动漫艺术精品,动漫产业创作生产能力跨入全国先进行列。

积极推进“三网融合”。抓住作为国家首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的发展机遇,按照一城一网的要求,以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为重点,促进网络互联互通和业务融合。大力推动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IPTV、手机电视、数字电视宽带上网等“三网融合”相关业务的应用,促进文化产业、信息服务业和其他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是城市文化特色的显著标志。要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推出更多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艺术精品。推进哈尔滨文学精品工程,抓好反映我市独特历史文化的《松花江上大型文学系列丛书》创作,更多地推出优秀社科图书,办好文学期刊。打造舞台艺术精品,加快推出话剧、音乐剧、歌舞剧新剧目。提高广播影视节目质量,力争每年推出1—2部原创影视剧。加快《萧红》、《浴火危城》、《哈尔滨往事》、《大铁路》、《走进花园街》、《大金王朝》等一批影视作品的创作、拍摄和播出。创作一批文艺理论、文艺评论和曲艺等方面优秀成果。以主流网站为平台,创作更多优秀的网络文化产品。

三、推进文明城市建设,提高创建活动水平

提升市民文明素质。以党员干部、社区居民、农民工、青少年为重点,利用党校、青少年宫、市民学校、老年人大学等社会教育阵地,实施市民文明素质3年培训计划。大力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规范,广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创建文明城市,争当文明市民”主题实践活动和“感动哈尔滨”人物(群体)评选活动。深入开展“诚信哈尔滨”、“货真价实满意店(街)”活动。大力宣传和自觉遵循《市民公共场所文明守则》和“村民公约”、“居民公约”、“市民公约”等。积极组织希望工程、春蕾计划、慈善募捐、爱老敬老等社会公益活动。大力发展志愿者队伍,2015年注册志愿者人数达到城市常住人口8%以上。建立健全市民文明素质指标体系,科学开展市民文明素质指数测评。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按照“三优”文明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标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城市管理,建立健全社会参与、社会监督和社会评价的城市管理机制。着力解决城乡结合部、出城口、铁路沿线、内河沿岸、早晚集市、市场摊区、居民庭院、建筑工地和公共场所环境卫生“脏乱差”问题。实施城市硬化绿化美化亮化,2015年,城市道路全面实现硬化目标,建筑工地文明施工达标率98%以上;推进城镇园林绿化建设,30%以上县(市)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强化垃圾处理硬件设施建设,市、区县(市)主要街道垃圾收运设备配备率100%,消灭积存垃圾;加大城市棚户区改造力度,加快城市供热、供气、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活污水和雨水排放治理,实现城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污水处理率85%以上。坚持教育与管理并重,深入实施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完善安全管理设施,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应用与管理水平,加强对出租车、公交车辆运营管理。强化市场监督管理,倡导文明经营。

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创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民主公正的法治环境、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力争2014年跨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推进文明行业(单位)创建,在党政机关开展“做主人、敢担当,谋发展、惠民生”文明机关创建活动;在企业开展“优质生产、诚信经营、信誉兴业”主题实践活动;在窗口单位开展“文明窗口”、“文明使者”创建活动。推进文明村镇创建,开展“十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创建一批生态村、小康村、科技致富村、风景旅游村等特色文明村,强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四、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活跃城乡群众文化活动。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改革发展中的主体作用,积极搭建群众文化活动平台,引导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各类文化活动。精心组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城市之光”、“金色田野”、“欢乐校园”等大型主题系列活动。继续抓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群众专场演出、“音乐之街”演出、合唱艺术歌会、创新秧歌比赛、“好歌大家唱”、“月读一书”等在全市有较大影响的群众文化活动。积极支持阿城金源文化节、道外民俗文化节、呼兰萧红文化节、依兰“五国城”文化节和漂流节、方正莲花节、延寿养生文化节、南岗红旗满族风情节等区域性群众文化活动开展。以社区艺术节、邻居节、逛新城活动、和谐社区创建等为载体,丰富社区文化活动;以农民文艺汇演、农民文化节、农村秧歌大赛等为载体,繁荣村镇文化活动;以职工文化艺术节、学习型企业建设、企业公益性文化活动等为载体,推进企业文化活动;以“国防教育日”、“军营一日”活动等为载体,活跃军营文化活动;以校园文化艺术节、“高雅音乐进校园”、“儿童剧进校园”等为载体,普及校园文化活动。发挥专业文艺院团引领示范作用,指导扶持业余文艺活动群体。建立健全群专结合、以城带乡、文化下基层的长效机制,推动各级文化单位、文化艺术机构开展面向基层和农村的文化服务活动。城管、规划、交警、交通、卫生等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广场、街头、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

强化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构建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市、区县(市)、街道(乡镇)、社区(村屯)四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哈尔滨大剧院、音乐厅、职工文化艺术中心、音乐博物馆、城乡规划展览馆、图书馆等一批标志性基础文化设施,建设改造一批文化广场、文化主题公园。2015年市级文化艺术场馆建筑面积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加快建设区县(市)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及文化大院,2015年末区县(市)文化馆、图书馆达到国家三级馆标准,具备条件的要达到国家二级馆标准,街道(乡镇)综合文化站基本实现全覆盖。加强社区文化中心建设,逐步扩大覆盖范围,到2015年,建成一大批拥有2000米以上文化中心的社区。到2013年,农家书屋覆盖全市各个行政村。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推进文化馆(站)、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免费开放,加强面向特殊领域、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支持各种民办公益性文化机构建设。

加强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建设。实施文化遗址保护维修工程,开发利用历史文化名街名镇名村及成片民居建筑群。加快“七三一”遗址保护开发和申遗工作、金上京会宁府遗址保护开发工程建设,推进呼兰河流域、金上京等区域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加强萧红故居保护和萧红纪念馆建设。到2015年,国家级文保单位达到10处左右,省级文保单位达到100处左右,市(县)级达到300处以上。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机制,完善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四级名录体系。

五、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

着力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建设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在重点领域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按照我市新的发展战略优化文化设施布局,拓展文化发展空间。发展壮大书刊发行、影视制作、印刷出版、演艺娱乐、广告会展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加大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产业支持力度,打造知名文化产业品牌。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相关产业文化含量,延伸文化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十二五”时期,确保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以年均25%的速度增长,到2015年末达到400亿元以上,占全市GDP比重达到6%,成为哈尔滨经济支柱性产业。

积极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加快六个园区四个基地建设步伐。增强规模效益、产业贡献力和竞争力,提升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平房动漫产业园区:加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加大动漫原创、动漫外包、动漫人才培养力度,将园区建设成科技水平高、人才素质好、创作能力强、制造成本低、规模产量大、具有龙江地域文化特色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动漫与网络游戏产业聚集地、文化产业核心区和文化旅游品牌区。群力文化产业园区:推动北方展艺中心、山水书城、关东古巷、少年职业生活体验馆等十余个重点项目建设,打造全省规模最大、艺术门类最丰富、特色最鲜明的文化艺术品贸易园区。太阳岛文化产业园区:推动俄罗斯文化艺术圈、冰雪文化艺术品、湿地生态旅游等项目建设,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资源集散中心和国家级文化创意园区。哈尔滨印刷出版文化科技产业园区:推进印刷物流配送中心、设计研发及培训中心等项目建设,将园区建成印刷包装与技术研发、市场拓展相结合,立足东北三省、辐射远东地区的综合性现代化印包产业园区,2015年产值达到80亿元。哈师大现代文化艺术产业园区:推动世界冰雪艺术创意中心、“三屏时代”传媒创新实验室、中国北方边疆文化数字体验馆等10个重大项目建设,打造我市新的文化艺术教育培训中心和文化创意产业研发中心。伏尔加艺术小镇园区:推动中俄文化交流基地、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哈尔滨老建筑街区等项目建设,打造中西合璧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和中俄文化交流中心。冰雪产业基地:创新发展冰雪旅游产业,普及冰雪欣赏产业,发展冰雪运动器材、冰雪服饰、造冰、造雪设备等产业,打造集冰雪文化旅游、冰雪艺术创作和冰雪文化产品开发生产的冰雪文化旅游景观带和产业群。数字产业基地:推动哈尔滨数字出版基地、新媒体产业基地、“中国云谷”和“云飞扬”等项目建设,打造国家级新媒体产业发展中心区。音乐剧创作产业基地:以松雷集团为依托,扩大《蝶》剧等的影响力,创作推出世界首部魔术音乐剧,加强场馆建设,提供音乐剧创作从业人员服务设施,打造国内一流的音乐剧创作、演出和艺术交流基地。冰上舞蹈杂技创作演出基地:增强创意能力,提高演出水平,加强人才培养,提高经营能力,打造国内一流的冰上舞蹈杂技表演团队。

加快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选择改革到位、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在资金投入、项目支持、资源配置等方面采取倾斜政策,培育一批大型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加大对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哈尔滨广电传媒集团、哈尔滨演艺集团、哈尔滨数字出版传媒集团、哈尔滨印刷产业集团的扶持力度。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和重组,引入文化产业领域战略投资者,推动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文化科技企业。按照国家相关政策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扶持壮大一批民营骨干文化企业。加快发展具有专、精、特、新优势的中小文化企业和具有自主开发、创新运营能力的新兴文化企业,引导社会资本向影视、动漫、创意、旅游、工艺设计等领域流动。

六、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提升文化传播引导能力

加强新闻媒体建设。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方针,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组织宣传报道战役,营造改革发展的良好氛围。积极引导舆论热点,正确把握关系我市全局的重大活动、重大部署、重大事件的宣传报道和新闻口径。加强改进舆论监督,加强深度报道,推动解决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做好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健全应急报道和舆论引导机制,提高时效性,增加透明度。强化“三项学习教育”,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加强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做大做强主流媒体,加强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等重要媒体建设,打造一批优秀的报刊、频道、频率、栏目。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加快数字化转型,不断扩大主流媒体影响力。

强化网络先进文化传播功能。积极开展网上主题宣传,扩大网上主流舆论影响力。建设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和群众文化活动远程指导网络,推进网络技术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应用。开展文明网站创建活动,推动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建立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互联网管理体系,净化网络环境,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意识和操作能力。重视数字出版、手机报纸、手机网站、手机电视、网络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等新兴传播载体建设。加快把“哈尔滨新闻网”建设成为国内综合实力较强的重点新闻网站。

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办好中国·哈尔滨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中国·哈尔滨松花江湿地旅游节、中国国际青少年动漫周、哈尔滨民间民俗艺术博览会等展会活动,搭建文化交流、经贸合作、旅游观光平台。加强对外文化宣传,宣传展示哈尔滨特色文化和精品力作。合作兴办文化实体,鼓励广电、报业、出版、文艺表演团体和其他文化企业以独资、合资、控股、参股等形式在东北亚区域兴办文化实体,建立文化产品营销网点,实现落地经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申报国家文化产品出口基地,鼓励冰雪文化、动漫、网络游戏、交响乐、儿童剧、民族民俗艺术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实施“走出去”工程,通过政府派出、民间交流、商业演出等多种途径组织文艺院团赴国内外演出。加强与境内外重点媒体合作,深化与香港《文汇报》、《大公报》、《香港商报》等的联系,巩固与海外有较大影响媒体的合作关系,提高对外宣传质量。

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机制。坚持政府主导,着眼于突出公益性、强化服务职能、增强发展活力,进一步深化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科技馆、群众艺术馆、美术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健全各类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深化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事业单位绩效考评制度。探索符合基层特点、适应群众需要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鼓励有条件的文化单位开展流动服务、联网服务。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运行机制,吸纳有代表性的社会人士、专业人士、基层群众参与管理,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建设。

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加快推进经营性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培育合格市场主体。推动国有文化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积极参与市场竞争,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体现文化企业特点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创新投融资体制,支持国有文化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融资,支持其按政策吸引社会资本进行股份制改造。在坚持党管媒体、坚持正确导向的前提下,支持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按公益宣传属性和产业经营属性,在单一媒体内分类定性,承担新闻宣传和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定性为公益类;依托媒体资源和渠道承担一般性服务和产业运营的部分,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赋予充分的编制、机构、人员等管理上的自主权和国有资产的使用管理权,自主经营,自收自支,负责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按照“管办分离、局台分开、政企政事分开”的要求,加快推进广播电视系统局台分离、制播分离及内部机制改革。积极推动党报党刊发行体制改革和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鼓励新闻单位网站按政策规定转企改制。

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立健全门类齐全的文化产品市场和文化要素市场,促进文化产品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加快培育资本、产权、人才、信息、技术等文化要素市场,成立文化产权交易所,建立健全文化资产评估和文化产权交易体系,引导和规范各类文化资产交易,有序开展产权评估、质押、变现和转让业务。发展现代物流组织和流通方式。培育完善经纪、代理、评估、鉴定、推介、咨询、拍卖等中介机构,开展知识产权代理、市场开发、市场调查、信息提供、法律咨询等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建立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明确准入条件,严格市场主体资质审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盗版、侵权等非法行为。充分发挥市文化产业协会作用,加强演艺、动漫、印刷、广告、工艺美术品等协会组织建设,规范行业行为,强化组织管理。

完善宏观管理体制。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推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和管办分离,理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和文化企事业单位关系。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要由主要管理直属单位向社会管理转变,由行政手段为主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等多种管理手段转变。坚持主管主办制度,落实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原则,严格执行文化资本、文化企业、文化产品市场准入和退出政策。建立健全责权利统一、管人管事管资产相结合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明确出资人职责,完善国有文化企业资本运营、分配、评估、监测和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加强重大国有文化资产变动监管,落实国有文化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加快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整合我市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版权)行政执法队伍,组建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盗版、侵权等非法行为。加强文化产业统计,建立区、县(市)文化产业统计调查工作体系。

八、加强领导,落实保障,积极推动文化改革发展

落实责任目标。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做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组织实施、一同督促检查。坚持党管文化,党委要把握方向、统揽全局、协调各方,形成文化改革发展的合力。人大要加强文化建设立法工作,检查有关法律法规执行情况,推动文化建设步入法制化轨道。政府要制定规划、推进改革、完善政策、增加投入。政协要加强调查研究,为文化建设建言献策,提供智力支持。各级党委政府要建立文化建设目标责任制,制定文化建设工作目标考核细则,把文化发展状况作为衡量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定期对文化建设工作和文化产业政策落实情况开展督促检查。

强化政策支持。加大政府投入,建立完善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保证各级财政每年文化支出增幅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不断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扩大财政覆盖范围,把重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改革政府投入方式,采取按项目拨款、以奖代投等办法,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实施文化消费补贴计划,完善政府补贴机制,提高文化消费在城乡居民日常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充分利用现有文化基础设施,鼓励学校、企业、机关等的文化设施面向社会开放。城市住房开发项目必须配套建设相应的社区公共文化设施,按规划配套建设的公共文化设施在土地“招、拍、挂”时列入公共配套设施项目享受相应政策支持,建设单位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引导动员驻区单位积极参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制订相关政策,鼓励将社区内闲置房产改为社区群众活动场所。逐步扩大市级宣传文化发展资金和专项资金规模,设立区、县(市)宣传文化发展资金。根据国家对副省级城市群众文化活动基础设施评估标准的要求,按全市人均0.7元标准由市财政拨付群众文化活动经费。鼓励社会力量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逐步将政府对文化经营单位的无偿投入转为国有资本金的投入。继续执行文化体制改革配套政策,对转企改制国有文化单位扶持政策执行期限再延长五年。制定出台《哈尔滨市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办法》,活化金融服务,建立文化产业信用担保和文化类无形资产评估、质押和交易制度,适应产业发展需要,提高资本运营质量和效益。保障土地需求,将文化产业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在新建城区、居民小区、各类园区建设规划中预留文化设施建设用地。切实贯彻《哈尔滨市公益文化事业捐赠办法》等相关政策,强化税收支持,将文化企业列入鼓励类企业目录。进一步落实《哈尔滨市关于扶持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放宽市场准入,鼓励支持非公有制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保障非公有制企业在土地使用、技术创新、财税政策、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国有文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鼓励文化产品对外出口和企业走出去,对出口业绩优秀的企业和项目实行奖励。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继续搞好“六个一批”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更多地造就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领域造诣高深、成就突出、影响广泛的优秀人才。加强专业文化工作队伍、文化企业家队伍建设,抓紧培养善于开拓文化新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适应文化走出去需要的国际化人才,打造一支德才兼备、锐意创新、机构合理、规模宏大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积极引进高端文化人才,制定出台文化领域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和实施细则,建立文化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定期编制和发布高端文化人才引进目录,组织开展高端文化人才招聘活动。充分发挥用人单位主体作用,推动传统文化企事业单位扩大发展,加快新媒体、新业态的开发与建设,引导和扶持一批文化骨干企业、重点园区建立高层次文化人才引进平台,以项目引才、产业聚才、待遇留才、以才引才等方式吸引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创新人才引进方式,鼓励文化行业以岗位聘用、项目聘任、客座邀请、兼职、定期服务、项目合作等多种形式引进高层次文化人才。科学使用优秀文化人才,坚持以用为本,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择优汰劣、合理流动的用人机制。强化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建立按需设岗、按岗聘任、竞争择优的聘任机制,形成有利于各类文化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干的选人用人机制。有效激励拔尖文化人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制定出台文化企事业单位智力贡献参与分配的具体办法,允许文化人才通过技术、专利、品牌入股,探索高层次文化人才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多种分配形式。健全人才奖励体系,制定优秀宣传文化人才表彰奖励办法,建立市级文化荣誉制度,对重大文化成果和突出贡献者进行重奖。

形成工作合力。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文化建设新格局,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各级宣传文化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各展所长、各尽所能,担当起文化建设主力军的重任。发改、财政、规划、民政、税务、商贸、人社、编制、国土、工商、金融、统计等部门,要把支持文化发展作为一项重要职责,大力支持,密切配合,提供各项保障。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社科联等人民团体,要充分发挥联系群众、组织群众的作用,动员和推动全社会广泛参与文化建设。新闻媒体要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大力宣传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新举措,宣传推广先进典型,积极营造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浓厚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