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网>

创意设计类

大象空间:设计之都有条“变色龙”

2019-05-27    来源:深圳商报    

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它会“变”成何种颜色

大象空间创始人张达利

大象空间在第十五届文博会上的展位。

深圳坪山美术馆(新馆)的亮相火了,近来一直是城市“新晋网红”。名为“未知城市:中国当代建筑装置影像展”的开馆展,聚集了当代中国诸多优秀建筑师、规划师、设计师、艺术家和城市研究者的精品,被称作是“城市思考的集群式艺术呈现”,更被看成中国建筑学领域的一次重要学术活动。

这个叫好又叫座的展览,就是由深圳市大象建筑空间设计有限公司联手策展人共同策划的成果。大象空间的创始人张达利,在业内有个出名的说法:设计师要做融入环境、不断蜕变的“变色龙”。

设计师如此,大象空间亦如此。你很难用一个词语去定义它。它的业务是平面设计?空间设计?公共艺术设计?数字多媒体?都是,又都不是。大象空间就像是一只挥洒创意的“变色龙”,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它会“变”成何种颜色。

“选择深圳就是选择了未来”

在深圳设计界,“张达利”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

1987年,大学毕业的张达利毅然选择南下深圳。“当时,深圳的经济发展刚起步,很多地方还很荒凉。听说我要去深圳,很多人不理解。”5月14日接受深圳商报记者的采访,张达利说当时的想法很简单——深圳的印刷业发达,自己的设计理念比较容易实现。“而且,深圳毗邻香港的地理位置,能近距离接触国际资讯。这些很吸引我,因为对于设计师来说,眼界很重要。”没有多想,张达利拿着家里给的几百元钱,毅然南下。

现在回头看,张达利感谢自己当时的“一意孤行”,更庆幸于自己的“慧眼识珠”。“选择深圳,其实就是选择了未来。”

在深圳,张达利开始了如鱼得水的设计生涯。他不断迸发出思想火花,很快拿下了一个个分量十足的奖项:1996年首届“华人设计大赛”金奖;2008年首届“中国设计艺术大展”铜奖;2005至2011年“GDC平面设计在中国”大赛铜奖;2003年“GDC平面设计在中国”大赛全场大奖、金奖;2012年香港设计师协会环球设计大赛金奖;2003至2012年,作品多次入选日本东京字体设计协会TDC奖……同时,他还成为世界设计联盟(AGI)的会员,纽约艺术家俱乐部(AGC)的会员。被深圳知名设计师陈绍华称为“深圳设计的先行者”的张达利,成了深圳设计界里的标志性人物之一。

除了个人荣誉,张达利最为得意的是为这座城市“干了一件大事”——推动深圳成为“设计之都”。2008年,深圳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成为中国首个、全球第六个“设计之都”。

他说:“整个过程,我和很多同行都参与了,也提供了很多资料和作品。‘设计之都’本意就是鼓励和扶持成长中的城市,虽然当时的深圳在设计界还有些不起眼,但和这个定位非常契合。事实证明,成为‘设计之都’拉动了深圳的设计产业群,带动了深圳创意设计产业的发展,深圳现在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设计之都。”

进军空间设计诞生“变色龙”

2003年,对于张达利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那一年,他的一组实验性文字作品海报“设计深圳”获得“GDC平面设计在中国”全场大奖。“拿到当时不菲的奖金十万元,我就在想,接下来,我能不能做点别的?”不愿止步不前的张达利开始进军空间设计。

张达利试着将一个旧厂房区变成了卖书、喝咖啡、喝茶的地方,那里成了深圳文化的一个小地标,艺术界和设计界人士经常在那里聚会,这就是“新茗堂”。他说:“这是我的第一个空间作品,把平面语言运用在了这个空间。我用几百把老算盘装饰吧台,到华强北电子市场收了一大堆废旧的线路板拼在水泥柱上,把大大小小的线路板做成装饰界面,有一点未来的感觉。”空间设计的“第一炮”打响了,“新茗堂”成为深圳一处文化地标,张达利完成了自己设计生涯的转身。

随后,“大象空间”应运而生。张达利说,设计师要做一只不断推陈出新又持续融入生活的“变色龙”。从某种意义上说,大象空间正是这样一只“变色龙”,它集合创意设计与施工管理,公司跨界平面、空间、公共艺术及数字多媒体多个领域,不断运用多元化的设计手段,前瞻化的设计理念,国际化的设计视野,全面整合策划创意、互动科技、数字CG、影视制作、舞美灯光、平面设计、建筑模型等跨界行业,形成展览展示与施工一体化的全方位服务模式,为企业及公共空间量身定制美学创意。

大象空间经营至今,从一开始的摸索前进,到屡次在国内、国际上斩获大奖,不断推动着行业的发展。这只“变色龙”的代表作,有深圳城市规划展厅、华大基因博物馆、上海世博会深圳馆文字档案墙、招商局蛇口展示中心等,都在业内外饱受赞誉。

2017年,深圳城市规划展览馆发布了全球公开征集公告,吸引了国际国内15家行业内顶级策展设计团队参与其中,包括设计过宝马博物馆的AtelierBrueckner公司等。长达半年的角逐,以及前后两轮的严格筛选,以全球顶尖设计联盟“设计互联”馆长奥雷·伯曼为代表的七位评委,最终选定了张达利-大象空间等三家公司的设计方案。“我们的起步不算早,但可以说,一些设计理念在全国是具有引导性的。”张达利骄傲地说。

用创意设计在城市留下印迹

设计生涯三十载,于张达利来说是一个不断建构、不断超越的过程。印象最深的作品是什么?他沉吟片刻,认为是莲花山顶的“小平与深圳影像展馆”。从某个角度来说,这个作品正是大象空间对深圳精神进行的一次追索式诠释。

为了做好这个作品,大象空间设计团队一遍遍打磨方案,一次次修改论证,“我们定下了‘以少胜多’的基调,整个展览朴实、低调又干净,开展之后,会吸引参观者驻足、品味,让参观者的心静下来。”张达利坦言,这是难度很大、过程繁复的作品,到目前为止,也依然在精雕细琢。“这个过程对于设计师来说,是折磨,也是成长”,但它是设计师必经的成长之痛。

既然汲取了城市的精神养分,张达利想,也应该在这座城市留下印迹。

城市需要高质量的展览,但此前因为施工资质的限制,这个领域被建筑装修工程公司垄断。他说:“这个领域发展得比较滞后,但正因起步晚,所以留给我们的空间更大。我看好这一行,因为展览既是一种公共空间美陈,更是一处思想集合展示的场域,这是城市不可或缺的部分。设计师的作品既需要贴近城市的营商环境,也需要引领公众的审美,需要从平面跳跃至更广阔的城市空间,以及更辽阔的思想领域。”

在张达利看来,培养深圳本土的一流设计师,一直是自己的社会责任。因此,即便“张达利”三字是最大的金字招牌,他依然选择在大象空间实行“合伙人制”。“给年轻设计师空间,更要给他们归属感。设计师团队流动性很大,我不希望看到人才的流失。我希望年轻的设计师能在这里留得住、干得好。”张达利说。目前,大象空间共有十几位“合伙人”,他希望大象空间成为一块“磁石”,让年轻有为的设计师心向往之、挥洒创意。

在谈到行业技术变革时,张达利说,他不会拒绝任何新兴的科技手段,对新媒体技术也运用自如,但“设计的核心还是观念与审美品位”。他表示:希望大象空间投下的是创意的石子,激起的是一座城市追求美和文化的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