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在”汉字生活馆。 (受访者供图)
▲ 刘美松(右)向客人介绍淘来的井盖。
“每年的文博会,都是我们最好的试水场。”“字在”品牌创始人刘美松说,去年的文博会,“字在”推出“文化茶”;今年的文博会,“字在”要开茶馆;将来的文博会,“字在”还要办书局。
5月7日接受深圳商报记者的采访,刘美松坦言:让活字印刷“活”在当下,“字在”必须是一门生意。他说:“字在”从无到有,梦想便是做有尊严的文化品牌。
从第一桶铅开始,他建起一个活字基地
“字在”是中国首个字文化创意品牌。对于创始人刘美松而言,开始不是第一桶金,而是第一桶铅。
第一桶铅很重,是826公斤。2009年的一天,朋友的话触动了刘美松:激光照排取代活字印刷,铅字往往被当作废品丢掉,现在的孩子根本不知道活字印刷为何物。
在赤壁的城北印刷厂,他收到了“第一桶铅”:“那批铅字的准确重量,是826公斤。”
从此以后,刘美松收藏活字的步伐就没有停下,先后买下了40多家旧式活字印刷厂的铅字和设备,把活字和印刷机从尘封的厂房、从废品收购站“抢救”回来。
“收藏是最直接、也是最笨拙的方式,因为收藏没有生命力、不会再生。”刘美松开始琢磨一个问题:怎么让活字“活”下去?
2013年初,刘美松到台湾旅游,遇上了“好汉玩字节”,其中一个栏目为“好字在”,“字在”两个字深深地打动了刘美松。自在“玩字”,衍变成“玩字”的“自在”。回到深圳,他正式在内地、香港、台湾,以及日本和韩国都进行了“字在”的品牌注册。
连续6年参展,“字在”是文博会孵出的“蛋”
刘美松的人生经历,离不开“字”。
在深圳,他最初是印“字”的,从印刷厂的业务员最终成为股东和总经理;他还是一个写“字”的,这位诗人和作家曾经“不带一分钱游中国”,出了一本名叫《欠条》的畅销书;如今成立“字在”品牌,刘美松是卖“字”的,不仅要卖产品,而且还要琢磨出商业模式,让“字”成为一门能挣钱可持续的生意。
从2014年起,“字在”连续六年参展文博会。刘美松觉得这既是“文创”方法论的探索,也是“去伪存真”做减法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字在”是文博会孵出的“蛋”。
首度试水文博会,“字在”亮出了“字在中国、致敬活字”的旗号,而且一举就是三年。这三年间,“字在”走进了奔驰4S店,推出了活字工坊,还成立了活字创新工厂。这些尝试,让刘美松进一步思索“字在”的商业模式,毕竟涌动的人潮并没有呈现出清晰的“钱景”。2017年,“字在”首次推出“汉字在行动”主题展,举办了汉字创意产品化高峰论坛。
2018年的文博会,“文化茶”成为现象级产品,不仅一个月内成功众筹600万元,而且拿下了德国红点奖、中国红星奖、金点奖等国内外13个奖项。他说:“我心里一直念着里尔克的这句诗:没有什么胜利可言,挺住就意味着一切。”
五一重操旧业,“字在”年内要开第100家店
“‘字在’永远不离开‘字’。”刘美松表示,“字在”的目标是成为以字文化为核心的生态服务商。他说:成功的文创要懂得连接文化、艺术、产品、营销四个维度,从而在行业内形成品牌的盘点权、话语权以及结算权。
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刘美松笑称“重操旧业”,过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劳动节:“每天13个小时,我在豫园当了4天售货员。”
刘美松的劳动场所,是“字在”今年2月在上海豫园开设的旗舰店——“汉字生活馆”。应邀落户豫园,这对“字在”来说是一次新形态的尝试。“每天可观的营业额,证明了‘字在’的市场价值。”刘美松透露,“字在”已经进入扩张期,目前在全国开了53家店中店和7家品牌店。
从去年开始,“字在”出现在全国各地的西西弗书店,以及内地两家诚品生活。西西弗书店愿意把店中最好的位置留给“字在”,这种合作模式又吸引了主打机场市场的蔚蓝书店成为伙伴。
今年年底,“字在”的开店规模预计将突破100家。自言“厘清了商业模式”的刘美松认为,这是“字在”可复制的成长路径。
井盖上的“+”,打开产品线也建成文化桥
“我特别喜欢这上面的‘+’号。”刘美松所说的,是从旧货市场淘来的一块井盖,中间的“合肥”标明了井盖的出处。横竖有序的“+”号,其实只是一种装饰,但在他的眼里,这些“+”号另有深意。
“字在”的“+”,其实是两个形态的加,一个是商业形态的“+”,一个是产品形态的“+”。他进一步解释称:商业形态的“+”,就是“字在”店中店、形象店、书局等的内容打造;产品形态的“+”,就是印章、文化茶、红包包等文创系列的产品打造。
在产品形态,第一个被“+”的,是创意。“如果不做转换,这些活字依然只是冰冷僵硬躺在博物馆的物证。我希望在传统文化中找到一个支点,用商业模式让它活下来,而不是把它圈养起来。”刘美松的转换,便是广邀设计师,共同研发活字创意产品与汉字文化产品。
第二个被“+”的,是跨界。文具、饰品、收纳,“字在”推出了诸多“汉字+”产品,但是眼下最火的,却是跨界食品创作的“文化茶”:将茶叶做成笔画的造型,让人们在泡茶的过程中,好像就在体验活字印刷。
第三个被“+”的,是网络。“字在”的出品,大多是淘宝上的热门产品,但和互联网最契合的,是“字在”针对企业推出的二维码。定制生成的活字二维码,不仅有立体感,而且一个个铅字也是企业宣言。
“字在”的“+”,是在尝试走出一条让传统文化年轻化、中国文化国际化的新路径。如何理解?刘美松搬出了尼采:“生命真正的意义不在于目的,而是一座桥。”
立足深圳的“字在”,立志要做一座桥,一座联通全球联通万物的“文化桥”。这,便是刘美松的“字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