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网>

广东省

打造文化创新引擎 增创产业发展优势 为大湾区文化高质量发展贡献深圳力量

2019-06-18    来源:南方日报    

往届文博会上,机器人上演的精彩舞蹈吸引了现场众多小朋友和家长。南方日报记者 朱洪波 摄

纵观历史长河,放眼当今世界,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不仅要看经济、科技发展水平,更要看文化、教育等基本情况。凡是经济结构好、创新能力强的城市,大多是文化兴盛的地方。

崛起于中国南海之滨的深圳是一座有人文情怀和文化自觉的城市。自建市以来,深圳始终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硬,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从最初只有“一台钢琴、一间剧院、一支宣传队”到如今的文博会、读书月、创意十二月等品牌活动影响日增,“深圳十大观念”广为传播,获得了“设计之都”“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等一系列荣誉,文化的巨大力量嵌入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肌理中,成为“深圳崛起”背后的深层启示和重要考量。

今年2月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深圳“努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这为深圳推动文化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着眼于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作用,深圳正加快打造全球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国际文化创新创意先锋城市,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为广东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推动人文湾区建设作出新贡献。

●南方日报记者 崔璨

提升文化软实力

深入实施《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

文化是竞争力,也是黏合剂。对大湾区来说同样如此。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一个重要的维度便是文化的融合。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一员,深圳在文化建设领域的发力,无疑将有助于提高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天际线。

站在新时代的起跑线上,着眼这座现代化大都市走向未来的目标定位,对标国内外先进城市,关注市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深圳于2015年底制订出台了《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实施方案)》(下称“2020方案”)。

“2020方案”突出打基础、补短板、谋长远,围绕建设“与城市发展定位相匹配的文化强市”这一目标,着力构建城市精神体系、文化品牌体系、现代文化传播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五大体系,是深圳当下宣传文化工作的总抓手。

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小甘表示:“该方案最大的特点是强调实践性,这是一张展示城市文化美好未来的‘效果图’,更是一张深圳文化如何创新发展的细致‘施工图’,是深圳一个时期文化发展的顶层设计。”

据了解,“2020方案”配套有《目标责任书》和《重点任务分工表》,细化分解列出130多项具体任务,包括文化品牌活动、文化设施建设等多项内容。至去年底,这些项目已有123项基本完成,落地率超过80%,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正持续提升着深圳这座城市“看不见、摸不着”的文化软实力。

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明确要求深圳“努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在新的历史发展机遇面前,按照省委对深圳文化建设的新定位新要求,深圳在继续实施“2020方案”的基础上,正抓紧起草《深圳市建设全球区域文化中心城市行动方案》,进一步放远目光、拓宽视野、提高标准,努力将其打造成为“2020方案”的“升级版”和“加强版”。力争到2035年前后,把深圳建设成为立足于粤港澳大湾区,汇聚中华和世界优秀文化资源,创新创意引领潮流,现代文化传播力聚合力辐射力影响力位居国际前列的全球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国际文化创新创意先锋城市,推动深圳文化建设实现新的跃升。

升级城市品位

为大湾区注入强劲文化动能

历史上,深圳曾经有过两次文体设施建设高潮。

上世纪80年代末,被誉为“金色精灵”的深圳大剧院等八大文体设施先后建成,构成了深圳经济特区最早的文化群落骨架。2000年以后,深圳一口气建成了深圳音乐厅等一批新的文化地标。众多顶级文艺活动、体育赛事,以及深圳读书月、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钢琴之城等闪亮的深圳文化符号,都与之相关。

但是,与国内外先进城市相比、与深圳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相比,深圳在重大文体设施建设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尤其是在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的背景下,如何为大湾区注入更强劲的文化动能成为一个值得考量的问题。

2018年底,深圳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深圳市加快推进重大文体设施建设规划》,深圳将重点规划建设“新十大文化设施”,提升改造“十大特色文化街区”。

深圳将重点规划建设深圳歌剧院、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深圳创意设计馆、深圳海洋博物馆、深圳自然博物馆、深圳美术馆新馆、深圳创新创意设计学院、深圳音乐学院等“新十大文化设施”,打造具有国际一流水准、代表深圳形象的城市文化新地标。

同时,按照“都市风情、文化内涵、产业特色、市场需求”的要求,提升改造“十大特色文化街区”,形成错落有致、相互呼应的城市文化群落,使深圳成为国际化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有评论人士指出,此番启动的重大文体设施建设,是深圳历史上第三次文体设施建设高峰。这些文体设施建设将对标世界一流,成为深圳努力建设全球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国际文化创新创意先锋城市的有力注脚。

以深圳歌剧院为例,歌剧院是古典高雅音乐的典型建筑载体,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奥地利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等世界知名歌剧院,往往是所在城市的旅游景点与文化名片。对一个拥有众多高雅文化受众的大湾区来说,未来的深圳歌剧院完全可以满足人们这方面的想象。

此外,深圳自然博物馆定位为“中国领先、世界一流”的现代大型综合性自然博物馆,它的设立将使我国自然博物馆的布局更加均衡,也将使深圳的自然科研与自然教育呈现出新的气象。对向海而生的粤港澳大湾区来说,一座海洋博物馆,将让人们更多地从海洋的视角来打量大湾区的前世今生,让“蓝色湾区”成为大湾区更醒目的标记。

打造城市文化品牌

服务大湾区文化圈建设

1月有新春关爱行动、WTA深圳国际女子网球公开赛、中国设计大展,2月有创意设计新锐奖、深圳国际魔术节,3月有“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深圳时装周、深圳国际水墨画双年展……2017年5月,深圳首发城市文化菜单,成为国内城市里第一份对标国际一流城市推出的文化菜单。

2018年度的城市文化菜单更是丰富多彩,菜单共收录国际化、标志性的品牌文化活动32项,涵盖文化艺术、创意设计、科技创新、体育休闲等类别。无论是已举办两届的“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还是让市民足不出户就可以欣赏到全球顶尖创意设计的深圳设计周,抑或是致力于打造设计界“奥斯卡”的环球设计大奖,都进一步夯实了市民的文化福利。

除了集中打造国际化、标志性的品牌文化活动,深圳在继续办好“文博会”“读书月”“创意十二月”的同时,策划创办了“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深圳设计周暨深圳环球设计大奖、国际科技影视周、深圳国际摄影大展、中国图片大赛、WTA深圳国际女子网球公开赛、深圳国际马拉松、第28届书博会、深圳国际魔术节等多个新的文化品牌活动,不仅为市民带来“月月有主题,全年都精彩”的丰富文化生活,还不断提升深圳的国际影响力和美誉度。

例如,在2018年,“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期间,来自40个国家和地区的700位艺术家带来了18场风格多元的国际舞台艺术盛宴。“在创造经济奇迹的同时,深圳在文化发展上也取得了杰出的成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特别顾问班德林认为,深圳“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将成为影响深远的城市文化品牌,为新兴城市的文化发展树立典范,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乃至全球文化交流发展作出贡献。

在时尚方面,深圳设计周吸引了25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1000名设计师参展参会,带来设计作品超过2500件。

在体育方面,深圳佳兆业足球队成功冲超,深圳足球时隔7年后重返中超,实现了深圳足球、篮球、排球“三大球”跻身国内顶级联赛的梦想,NBA中国赛、法国超级杯等大型赛事也常在深圳举行,为深圳乃至整个大湾区的文体娱乐活动提供了有力支撑。

探索新业态

构建大湾区文化产业生态圈

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2003年就在全国较早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将文化产业列为四大支柱产业之一。

经过多年的发展,深圳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备的文化产业体系,在贫瘠的文化土壤上,开拓出具有丰盈形态的文化生态,探索出“文化+旅游”“文化+科技”“文化+创意”“文化+金融”等文化产业发展的新业态,使文化产业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目前,全市拥有文化企业近5万家,从业人员超过90万人,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100多家,以腾讯、天威视讯等为代表的境内外上市企业40多家,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7.9%。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深圳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引擎。

“文化+科技”是深圳在全国率先提出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充分发挥高科技产业比较发达的优势,把文化与科技紧密结合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业态予以推动,以创新科技赋予传统文化以新形式、新内容,着力提高文化企业的研发能力和文化产品的技术含量,一批文化科技企业迅速崛起,腾讯已进入世界500强企业行列,华侨城和华强方特连续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

2008年,身兼“理工男”气质的深圳获得了中国第一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设计之都”称号,“文化+创意”成为深圳又一新发展思路。在这一发展路径下,深圳催生了一大批设计企业和产业园区,创意设计为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发展提供了高额的附加值和增长空间。

作为配套,深圳近年来着力打造具有世界影响的设计专业展会和专业大奖,举办“深圳设计周暨深圳环球设计大奖”、“中国设计大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深圳创意设计新锐奖”和“创意十二月”等一系列不同层面的重点创意设计活动,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为一座旅游资源丰富的滨海城市,深圳积极探索“文化+旅游”新型业态。在总结以华侨城、华强方特为代表的主题公园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深圳打造出集聚文化旅游、文化演艺、文化艺术、文化相关产品制造等业务板块的文化产业集群,为粤港澳大湾区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业态创新和品质提升提供了有效途径。

■声音

发展文化,资源是基础,创意是灵魂,人力是核心,制度是保障,产权是根本,金融是动力,信用是纽带,科技是翅膀。

改革开放40年来,深圳一直居于领跑地位,现在已进入新的时期,如何抓入粤港澳大湾区新机遇继续领跑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深圳地处沿海、毗邻香港的内外辐射性,让其占有先机。深圳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包容文化、人才优势与产业基础都是文化力充分发展的必要条件。深圳自身的迫切转型动力、产业升级、动能转换、经济领跑以及责任担当,都决定了深圳愿为文化放手一搏。

——文化和旅游部“十三五”规划特聘专家、文化经济学者彭中天

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要打造文化、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的新型湾区发展路径,应该找准四个定位:打造全球文化金融融合的先导区、新兴文化业态的发达区、对外文化贸易的先行区、国际文化交流的先导区。

第一是文化金融融合先导区。“文化+科技”“文化+创意”“文化+产业”“文化+金融”等跨界融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大力推动文化IP发展,这是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方面非常重要的抓手;其次是要大力推进文化融资模式的创新,推动文化投资贸易便利化和金融的自由化;创新互联网文化电子商务营销和互联网文化金融业态,这是深圳占据信息产业优势和金融优势、发挥深港合作优势的契机。

第二要打造新兴文化业态的发达区,深圳必须以文化和科技融合,大力推动“文化+科技”向“文化×科技”的转化。

第三是打造对外文化贸易先行区。要进一步发挥贸易基地的作用,重点向东南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做好辐射,将文化贸易做实做好。

第四是打造国际文化交流的先导区。在科技创新、文化产业方面,深圳要有一些核心产业支撑,而不仅仅是服务业的业态。

——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李凤亮

通过阅读《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我们可以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在未来发展中,将利用湾区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特色文化资源来增强湾区的文化自信,通过文化自信的确立,为大湾区建设提供人文精神支撑,展示大湾区在世界湾区中独特的精神风貌。通过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大湾区的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水平都将达到国际水平。

进入新时代,深圳文化产业能否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关键还是要靠市场。事实上,深圳文化产业之所以从无到有,这么多年来在国内能够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创造出一些细分领域的领军企业,就是跟市场化因素有关。深圳参与国际城市竞争,文化产业是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深圳市社科院副院长王为理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关于人文湾区建设的表述十分全面、细致,深圳可将本地的文化规划与“人文湾区”发展思路相结合,出台相关的落实文件,推动大湾区文化设施、资金、人才、培训、文化创意产业等方面的合作和交流。

未来,深圳可从多个方面入手,为“人文湾区”的建设提供思路。比如,在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方面发挥领头羊的作用,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保护、传承和弘扬粤港澳大湾区的地域文化特色;对大湾区共通的文化资源进行共享和合理配置,提升大湾区的文化服务水平,满足不同人群的文化需求;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形成具有大湾区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推动大湾区高雅艺术出精品、出力作、出人才,提升大湾区在高雅艺术层面的国际影响力;积极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和支撑作用。

——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学术总监、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毛少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