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文·谢湘南(南都记者)
这个刚过去的周末,深圳艺术空气炽热。2019艺术深圳的开幕带动了全城的艺术展事,除了艺术深圳,还有“2019立梵艺术博览会”、“深圳、新加坡、马来西亚、欧美非艺术家国际联展”等同期举行的艺术展,这些展览规模都不小,使深圳在9月,有了一个高涨的艺术氛围。
艺术深圳今年已是第五年,在深圳众多政策利好的背景下,今年深圳的艺术市场也被国内外的艺术机构与艺术家所看好。
我对今年54家参展画廊做了一个简略统计,发现其中24家来自北京,7家来自上海,深圳本地的有6家,广州4家,日本两家,香港两家,其他9家分别来自南京、成都、澳门、重庆、西安、福州、厦门、台中9个城市。这个数据可以看出国内当代艺术活跃城市的部分样貌,也可以看出艺术深圳的国际化程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在参展作品方面,据主办方的统计数据是2000余件,这2000余件作品据我在现场目测,以架上绘画为主,其次则为雕塑、装置、影像类作品。绘画作品中,以表现形式分,抽象类的占到了约1/3,这似乎是一个好现象,能否说明抽象艺术被接受的程度在扩大?没有肯定答案,但可以看出这个时代艺术生产的一个走势。
影像与纸本水墨类作品,现场目测数量相当,都不是主流,但有自己的存在感,也为个性化收藏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雕塑与装置类作品,以装饰性为主,探索性的作品少,具有公共艺术特性的作品也是屈指可数,如果从城市的艺术事件上考量,公共艺术作品的展示方面有待进一步强化。
说到这个时代的艺术生产,其实2000余件作品已足够作为一个样本进行分析,什么年龄层次的艺术家,在创作什么样的作品?这些作品展现了一个什么样的艺术世界?这些作品与我们身处的现实世界又形成了怎样的映照关系?通过这些作品,公众、消费者、藏家各自又触摸到什么?这些都可进行探讨,形成话语,从而也扩大艺术深圳的边际与效应。
举例来说,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在这次艺术深圳上展出了一幅艺术家陈丹青2017年创作的《面纱》,陈丹青为什么在这两年专注于画时装模特,这是个有意思的现象。今年5月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在香港空间推出过陈丹青的个展“装扮与写生”,但其实也没有引发足够的讨论,一个话题级的知名艺术家的个展,难道不应该是这个时代艺术生产很重要的个案,艺术深圳其实可以把这一话题发酵、打开,予以充分探讨。
作为样本的艺术深圳,当然可以从各个层面进行分析。比如对于逛展、看个热闹、准备接受艺术洗刷的公众,它是感官的,它是一些图式与色彩的撞击、拼贴、混杂与叠加,它是冷感与热感的交集,置身现场,感觉这方面,本届艺术深圳做到了“小而美”。会展中心6号馆,不大,但要一幅幅作品细心去打量,一个下午也是需要的,但即便逛一下午,也不会感觉累或喘不过气来,整个展场的空间与展陈还是很流畅与疏朗。
对于专业些的艺术爱好者或者藏家,艺术深圳是一个发现作者、发现价格的买场,这是毋庸置疑的一点,艺博会的终极目的就是成交,然而作为主办方,需要充分营造气氛,给成交一个理由。那么吸引专业人士进入现场,从而发现作者、发现价格成为其主要的职能与意义承载。艺术深圳这方面做得如何,也值得每一位参与者去深入分析。
总之,根据这5年来的观感,个人判断艺术深圳是一直处在上升趋势中的,它做得越来越精准、也越来越有带动作用。在深圳要成为“示范区”的背景下,作为艺术现场的深圳同样大有空间,可以放开手脚,彰显出更大的集聚效能与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