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网>艺术产业>展会预告>

展会预告

“悬浮”苏州当代艺术群集展

2019-12-27    来源:雅昌艺术网    编辑:黄丽

image.png

展览海报

展览时间:2019-12-27 - 2020-01-17

开幕时间:2019-12-27 15:00

展览城市:江苏 - 苏州

展览机构:56文创园·梵融美术馆

展览地址:苏州工业园区通园路80号

策 展 人:吴鸿

主办单位:56文创园·梵融美术馆

展览备注:展览总监:王晓东

展览策划:张玉赢 陈平

媒体支持:艺术国际 风凰网 头条 东方头条 UC 新浪 腾讯 网易 今日头条 天天快报 视觉江苏 一点资讯 雅昌艺术网 搜狐

展览介绍

所谓“悬浮”,如果按照物理学术语来解释,是指固体微粒分散在流体中。这就会涉及到两层意思:其一,固体微粒彼此分离,并相互之间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这样,微粒虽然微小,但是它坚持着自己的独立性,不抱团,不苟合,而自由的代价就是只能以个体微小的独立性悬浮在环境中。这是所谓“悬浮”状态的内因。其二,之所以会形成悬浮状态,除了固体微粒的均匀分散作为内因之外,外在环境的流动性和复杂性,也是形成这些微粒不易沉积的外力因素。否则,即使是微粒彼此分散,但是在一个封闭而静止的环境中,也终归会静止下来,停止悬浮。所以,“流体”状态的环境因素就是“悬浮”的外因。正是因为“悬浮”作为一种状态性描述所包含的内因和外因两个层面的意思,我选择这个词来作为对于苏州的当代艺术生态特征的主观概括。

首先来谈外因。苏州自古以来水陆交通便利,经济发达,文风昌盛。及至近代,在实业救国的口号下,所谓民族资本家的群体亦多发轫于苏锡两地。随着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改开运动的不断深入,又恰逢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波助澜,以苏锡常为核心的长三角地区,渐成为与珠三角并列的所谓外向型经济增长的代表。与经济的日益外向型特点相对应的是,其文化的发展并没有能够延续自民初以来得时代风气之先的传统。具体到视觉艺术的范围中,虽然在二十世纪初有颜文樑所创办的苏州美专和苏州美术馆领一时之风骚,但是时至今日,当代性的艺术实践却难以能够与苏州的经济规模和产业模式相适应。究其原因,其一无非是苏州的民间收藏风尚以传统的势力过于强大;其二或许又因为距离作为区域文化中心的上海太近,文化漏斗效应使苏州难以长期附着当代艺术的地区氛围。数年前,苏州艺术界的一些有识之士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以公立的苏州美术馆新馆和民营的雨村美术馆为代表的一批艺术机构的出现,一时间使沉寂多年的苏州几成为全国当代艺术版图中的热点。然而时至今日,或者因为文化体制的保守,或者因为市场风潮的残酷,苏州区域性的当代艺术整体氛围又几近归于寂寥。与此同时,我所知道的苏州本土从事当代艺术创作的艺术家们上下奔徙,苦心谋划,委曲求全,无非是想谋求一个能够安心创作和正常交流的空间和环境。但是,经济的快速增长不但不能反哺文化,而且,在经济的快速增长刺激下的房价和地租使艺术家们的梦想一次次在现实面前成为泡影。所以,我们作为一个外来的过客,可以想象着苏州的渔舟唱晚、园径通幽、昆声婉转;却难以想象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的苏州的文化体制和艺术氛围的僵化和困寂。继之者,梵融美术馆重聚苏州当代艺术群集的大旗,其牵集者、参与者、呼应者,又让我在大脑的记忆中重新唤醒了对于这些老朋友们以及他们的作品的记忆。希望在苏州这块现今中国经济形态最为活跃、人口迁徙最为频繁,同时也是当代文化生存最为不易的区域中,苏州梵融美术馆的当代艺术“重启”之旅能够长久且光大。

继而来谈内因。首先,正因为外部环境的种种局限,虽然身处经济最发达地区,在苏州能够完全以作品来维持生活的真正意义上的“职业艺术家”反而少之又少。苏州的艺术家们大部分在艺术家的身份之外,还有大学老师、艺术机构工作人员等另一个职业身份。这样,在家庭、单位和工作室三者之间的空间转换,就成为了很多苏州的当代艺术家们的生活常态。这种生活及工作状态,必然会导致苏州艺术家相互之间的创作交流机会极少。这样,一方面促使了他们个体创作独立性的建立,从而减少了那种因为艺术家之间“扎堆”居住和创作而必然导致的艺术风格的趋同。精神的独立性,以及同行之间交往的非功利性,形成了苏州的当代艺术群体的个体化的生存经验。他们之间可以互相偶有帮衬,而绝无互相无故打扰和酒肉交集。这种若即若离的群体交往方式也即是苏州艺术家们的生活常态。而另一方面,在个体鲜明的创作逻辑和风格特征之外,我们又很难找到一种地域或群体式的共同点。从成功学的角度而言,这也确实不利于作为一个群体的共同视觉识别经验的建立,从而也导致了在苏州之外的展览中,苏州的艺术家们只能代表他自己,而无法在一个更大的范围中以一种地域性的精神气质或图像经验的共同性来被外界所熟悉和选择。其次,在苏州的当代艺术家群体,既有像王晓东、王绪斌这样的“老苏州”,更多的还是来自于全国各地,毕业于各个院校的“新苏州”。“老苏州”们不急不躁,坚持着他们的终极之追问或书斋式的冥思。而在“新苏州”们的性格中也更多地融入了这种独立而不争的文化气质。在快速市场化的中国当代艺术进程中,各种时尚和流行风格如过眼烟云,所谓各领风骚三五年。而苏州艺术家的群体却能够以一种“独立而不争”的文化定力,坚守着自己的艺术品质和生存尊严,这是我能够与他们引以为朋者,并敬重他们的理由。

长太虚兮浩渺,惟微粒兮独存。

吴鸿 2019年12月24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