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网>

第十四届

讲好中国故事搭建全球平台

2020-11-10    来源:深圳商报    

——写在第十四届文博会开幕之际

本届文博会有来自42个国家和地区的130家海外机构参展,海外展区面积占比达20%,全球101个国家和地区的约2.1万名海外展商前来参会、参展和采购。深圳商报记者韩墨摄

为期5天的第十四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今天面向世界拉开大幕。

今年文博会由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电影局)、文化和旅游部(今年轮值主办)、商务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广东省政府和深圳市政府联合主办,由深圳报业集团、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深圳出版发行集团公司和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有限公司具体承办。

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叶建强告诉记者,自2004年举办以来,文博会历届累计成交总额超过1.7万亿元,出口成交额累计超过千亿元。从展会规模、数量、质量、水平以及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程度等方面来看,文博会都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经过14年的创新发展实践,文博会不仅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桥头堡,也是一个观察和研究我国文化改革发展趋势的重要窗口。

坚持国际化定位

为中华文化搭鹊桥

在往届文博会上,我们常听到这样的喜讯传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黄梅挑花”的产品出口到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江西“贺氏剪纸”传承人贺虹接到数十万美元的国外订单;遵义杂技团与美国、澳大利亚、韩国的机构或企业签下演出订单……文博会搭台,传统文化唱戏,我国一批文化企业得以借助文博会与外国机构、客商成功“牵手”。

文博会在走过的14个年头里,由于坚持在经济新常态中要有新发展,坚持在提升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上下功夫,坚持以“质量型内涵式”的发展思路,于是得以彰显越来越强的全球辐射力和全国影响力。来看这组数据:第二届文博会海外采购商只有3000人,第七届则跃升到了1.2万人,而第十三届参展的海外客商就达到了创纪录的约2万人,海外展区面积占总面积的20%,不少海外客商都是怀揣大订单而来。2017年,第十三届文博会交上了一份出色的成绩单:来自40个国家和地区的117家海外机构、约2万名海外采购商参展,展会取得实际成交额2240.848亿元,同比增长10.28%。总参观人数达666.106万人次,比上届增加79.021万人次,增长13.46%。

“梧桐引得凤凰栖”,今年第十四届文博会再度刷新了上述数字:来自42个国家和地区的130家海外机构参展,海外展区面积占比达20%,有全球101个国家和地区的约2.1万名海外展商前来参会、参展和采购,“一带一路·国际馆”招展扩到六大洲,其中,瑞典、拉脱维亚、芬兰等均属首次参展。文博会不仅打开了一扇对外交流的窗口,更搭建了一个全球文化融汇交流的平台,在向世界展示我国最新文化成果的同时,也让世界文化精品走进中国。埃及展团连续三年参展,从2016年第十二届文博会首次设“一带一路馆”便首次参展,感受到了展会盛况和参观者的热情之后,在2017年第二次参展时带来了更加丰富的展品,展位规模在“一带一路·国际馆”中居首。

创新“1+N”模式

办展经验全国输出

14年的创新实践让深圳文博会成长为全国乃至国际展会界的一枚大IP。叶建强说,在依托深圳文博会这一国际知名展会进行品牌输出,引领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积极探索“1+N”办展模式,将文博会纳入市场化轨道运作,使其成为魅力四射、“永不落幕”的文化盛会等创新发展方面,深圳文博会在部委主办单位,广东省委、省政府,深圳市委、市政府以及承办单位深圳报业集团等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显著成效。

2010年,深圳文博会开始推出“1+N”办展模式。“1”即文博会。“N”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文博会平台,延伸出“N”个专业类展会;二是借文博会“天时”,充分发挥深圳市场“地利”,优选全市60多个文化产业园区,成为文博会分会场,全年展示文博会平台的产品和项目。2016年,深圳文博会公司通过大力拓展“1+N”经营模式,充分发挥文博会平台资源效益,形成了既有综合性展会,又有常年开展的若干个专业展会的创新发展格局,进一步扩大了文博会在全国的品牌影响力。两年来,深圳文博会公司先后主导承办了第四届新疆丝绸之路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首届、第二届鄂尔多斯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2016、2017中国(深圳)文博会澳门精品展;首届、第二届中埃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国内外大型文博展会,使深圳文博会“金字品牌”声名远播。

文博会探索出的“1+N”办展模式,将这块国际品牌擦得越来越亮,其品牌价值和影响力、辐射力逐年提升,探索出一条助推文化产业发展、引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成功之路,其办展经验已在全国起到标杆和示范作用。

探索“文化+”业态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

走进文博会主展馆和分会场,“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数虎图像展现“文化+科技”力量;古玩城分会场展现“文化+传承+创意”内涵;深圳文交所促进“文化+金融”联姻。文博会14年来一路前行,就是一条探索“文化+”新模式的路,一大批“文化+科技”“文化+非遗”“文化+影视”“文化+动漫”“文化+新媒体”的业态在这里成长,使得文博会成为跨界融合创新发展的“新引擎”和传统文化产业转型的重要推手。

深圳是全国较早发展文化产业的城市,在2003年就将文化产业列为与高新技术产业、现代金融业、现代物流业并立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依托市场、产业和科技优势,深圳在全国率先探索出“文化+”发展模式。2004年,在“文化立市”发展战略提出的第二年,深圳文博会应运而生,14年来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借助文博会,保持了平均20%的增长速度,核心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已成为全国对外文化交流、贸易的重要基地和口岸。2017年,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业绩靓丽: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2243.95亿元,增长14.5%,占全市GDP比重超过10%;深圳文化创意企业近5万家,从业人员超过90万人,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155家。

文化让一座城市大有可为。一部深圳文博会发展史,就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坚持不懈地发掘、阐释、传承、弘扬、传播中华文化的历史。文博会14年来的发展历程,不仅为深圳文化创新发展带来了重大契机,也成为深圳使命担当、创新活力、进取精神、国际气派的缩影。这一段意义非凡的文化发展旅程不仅让深圳城市文明得到锤炼和升华,更是契合了党的十九大报告所强调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当前的深圳正在《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实施方案)》指引下,按照“认准一个目标,实施一套方案,构建五大体系,一年干几件实事,坚持数年,必见成效”的总要求,夯实基础、补齐短板,谋划长远、创新发展,着力打造与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和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相匹配的文化强市。文博会正是精彩文化蓝图中那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