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亮相本届深圳文博会。
本报驻广东记者戴波摄
文博会日益成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平台,图为本届文博会主场馆非遗小镇
展区。 本报驻广东记者戴波摄
本报评论员
鹏城百花放,南海起新潮。今天,备受关注的第十四届深圳文博会盛大开幕。
五月的深圳,商贾云集,群英会聚,2308家各类机构踊跃参展,不仅第九次实现我国31个省、区、市及港澳台地区全部参展的“满堂红”,还吸引了来自全球六大洲42个国家和地区的130家海外机构。
这是深圳文博会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的有力证明,是我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最好注脚,也是改革开放丰硕成果的生动体现,更是乘十九大东风走进新时代的亮丽风景。
40年的改革开放,40年的不懈奋斗,深圳从一个边陲小镇崛起为一座欣欣向荣的现代化大城市,成为我国最早实施改革开放、影响最大、建设最好的经济特区。文博会的实践经验,深圳的发展成就,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现历史性变革的缩影。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改革开放40周年。本届深圳文博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深入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围绕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主题和“一带一路”倡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紧扣主题主线组织策划博览交易内容和配套活动,集中展示我国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成果和文化产业发展成就。
40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脚步从未停歇。深圳这片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也从未放慢勇于创新的脚步。有着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之称的深圳文博会,自2004年初创至今,其成长发展正处于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重要的历史时期,从首届成交额356.86亿元,到第十三届跃升至2240.84亿元,累计成交额已突破1.7万亿元。成交额一路攀升,不单是因为深圳文博会探索出“以商带展、以展促商”的国际化办展模式,逐年提升项目投融资功
能,助推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更是缘于“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金融”“文化+时尚”等文化产业新型业态的不断涌现。
如今,深圳文博会主场馆设置的九大展馆基本涵盖了文化产业核心层的各个门类,特别是重点引进和展示了体现文化产业发展前端和趋势、代表行业发展水平的项目。从最初以工艺品交易为主,逐步扩大到数字广播、数字影视、数字动漫、网络出版、全媒体出版等新型文化业态项目的展览与交易,目前新型文化业态项目已占参展项目的70%,成为深圳文博会各专业展馆的参展主力内容。
完善质量型、内涵式办展模式,突出体现“文化+”内涵,强化高端引领作用,是深圳文博会能够持续取得良好成效的成功经验。本届深圳文博会除文化产业龙头企业积极参展、引领带动作用明显外,多项配套活动也着重凸显“文化+”内涵,如文化和旅游部、广东省政府等联合主办的内地与港澳文化产业合作论坛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合作论坛,国家新闻出版署主办的数字出版高端论坛等,将为相关行业提供权威导向和前沿理念,推动文化产业加快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党的十九大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时代呼唤新作为。深圳文博会呈现的喜人景象令人鼓舞,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如何进一步增强文化产品供给的有效性,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文化消费,助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出去”,仍是摆在大家面前的重要课题,需要我们不断用创新实践给出更有效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