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网>

第十四届

勇当文化创新发展排头兵——近年来深圳市公共文化建设侧记

2020-11-10    来源:中国文化报    

深圳少儿舞蹈《奔向阳光》参加广东省第四届少儿舞蹈大赛暨第九届“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展演广东省选拔赛荣获表演金奖、创作金奖。

深圳图书馆举办“中国传统文化年”之“DIY剪纸”“春联送祝福”“猜谜语闹元宵”活动。

2017年深圳市文化馆联盟公益性艺术培训展示会。

深圳图书馆是市民享受文化生活的好去处。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和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是中国40年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历史见证。经过特区人民几十年的共同努力,深圳不仅经济社会建设成就让世界瞩目,公共文化建设也成绩斐然,令人振奋。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深圳市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深圳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以“四个走在全国前列”为统领,围绕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总体目标,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和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公共文化创造活力,提升公共文化供给质量,公共文化建设呈现出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全面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现代化转变

一直以来,深圳市十分注重公共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在市委市政府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制度来促进公共文化发展。2003年,市委三届六次会议首次提出实施文化立市战略,把文化发展摆在深圳现代化发展战略全局的突出位置。2012年,深圳市印发了《关于深入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建设文化强市的决定》《深圳市基层公共文体设施规划和建设标准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2015年,按照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有关要求,深圳市成立了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并印发了《深圳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议事规则》和《深圳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成员单位职责任务分工》,进一步明确了各单位的职责,并定期召开会议协调解决公共文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统筹推进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2016年,为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深圳市出台《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2016—2020年)》及《深圳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16-2020年)》,明确市、区、街道和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标准,推进构建具有深圳特点、全国领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为深圳公共文化建设和改革的纲领性文件。经过多年努力,目前深圳市已初步建立起设施齐全、产品丰富、机制健全、服务质量较高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文化阵地建设是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2016年,深圳市印发《深圳市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意见》,通过盘活存量、调整置换、集中利用等方式,到2018年底全面完成原有街道和社区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现“一街道一中心、一社区一中心”建设目标。目前,全市已建成街道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1个,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97个,初步建成了结构合理、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

群众性文化活动是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内容。深圳市长年实施周末、流动和高雅艺术三大系列文化活动,满足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如组织周末剧场、周末音乐会等,丰富群众周末文化生活;开展流动演出、流动电影、流动展览等,把优质文化资源送到基层群众和劳务工身边;实施市民艺术素养提升工程,推出“美丽星期天”“戏聚星期六”“音乐下午茶”等文化活动,广大市民可以免费或以较低票价享受高雅艺术。每年传统节日期间精心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举办面向劳务工、老年人、残疾人等社会群体的文化关爱活动,让广大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据统计,全市每年举办各类公益文化活动达16万场次,放映公益电影超过2万场次,市民文化福利水平不断提升。

社会力量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抓手。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这里集聚着来自五湖四海的人群,其中不乏一批拥有一技之长的文艺达人。为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拓宽服务路径,弥补体制内专业人才有限的不足,深圳市出台了《深圳市民办博物馆扶持办法》《深圳市鼓励社会资本捐助公益文化体育事业实施办法》等文件,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2016年,深圳市印发《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意见》,要求创新设立“公共文化体育管理服务”等服务类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购买机制。2017年,市级财政投入2350万元购买460场公益文化活动及1.2万场公益电影。南山区“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运作”项目被评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作为全国志愿服务发源地之一,深圳坚持把文化志愿服务建设作为保障市民文化权利、调动社会力量投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来推进,不断提升文化志愿服务的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水平。近年来,深圳制定了《深圳市文化志愿服务促进办法》,成立深圳市文化志愿服务总队,构建市、区、街道、社区四级文化志愿服务网络体系。建立全市文化志愿培训网络和网上交流平台,提升文化志愿者的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打造了“文义惠鹏城——文化志愿者基层行”“文化志愿服务展示月”等全市性文化志愿活动品牌。对社区义务文化辅导员给予适当补助,逐步将文化志愿服务融入基层社区治理。目前,全市经常参与志愿活动的文化志愿者近2万人,成为基层文化服务的一支重要力量。宝安区“文化春雨行动”获评“全国基层文化志愿服务示范项目”及“国家文化创新工程立项项目”。深圳文化志愿者正以青春的激情,积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播洒春雨,润泽市民,惠及百姓,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提供重要文化支撑。

2016年4月1日,《深圳经济特区全民阅读促进条例》正式施行,标志着深圳这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殊荣的学习之城,实现了从公共文化服务到文化治理的美丽嬗变,率先在全国以法律形式厘清了政府、社会、市民三者之间在阅读推广参与方面的关系,体现了一座城市的文化梦想与追求。阅读立法的背后是深圳多年来坚持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缩影,自2000年至今,深圳市共成功举办17届“深圳读书月”活动,每年近千万人次参与其中,开展读书文化活动超过6000项,成为深圳重要的文化名片。2012年,深圳正式成立“深圳市阅读联合会”,将全民阅读引向基层、引向深入。同时,不断完善阅读推广人才培训体系,实施儿童阅 读推广计划,推广数字阅读,成立全民阅读基金;扶持实体书店的发展,推动城市大型书城群和特色书吧建设,致力于实现“一区一书城,一街道一书吧”。此外,深圳市还颁布实施了《深圳市全民阅读发展纲要(2018-2020)》,为全民阅读活动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支撑。

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特色鲜明、成效显著

早在2009年,深圳图书馆“城市街区自助图书馆”就被列入首批国家文化创新工程。在深圳,只需通过一张居民身份证,就能通过“城市街区自助图书馆”服务终端,坐拥深圳图书馆500多万册馆藏文献,乐享24小时图书借阅服务。

近年来,为了向市民提供更好的阅读服务,深圳依托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打造图书馆之城。深圳市的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又被称为“图书馆之城”,它是一个形象的概念,即把深圳建成为一个没有边界的大图书馆网,以全市已有、在建和将建的图书馆网点和数字网络为基础,联合各图书情报系统,建立覆盖全城、服务全民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实现图书馆网点星罗棋布、互通互联、资源共享,为市民提供功能完善、方便快捷的图书馆服务,达到提供丰富资讯、支持终身学习、丰富文化生活的目的。2009年开始,深圳市公共图书馆启动了“图书馆之城”统一服务平台建设,统一全市公共图书馆的条形码、RFID标签,着力打造“全城一个图书馆”,为读者提供便捷、高效、无差别的一站式图书馆服务,2012年服务平台全面正式启动。

在前期打造“图书馆之城”的基础上,近两年深圳市大力推进全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实现全市公共图书馆统一服务。目前,已经形成以市图书馆为中心馆、区图书馆为总馆、街道图书馆为分馆、社区图书室、24小时自助图书馆为网点的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同时建设全市公共图书馆统一服务平台联通市、区总分馆体系。截至2017年底,全市263家公共图书馆及300台自助图书馆(含书香亭)纳入统一平台,实现资源上联合采编,服务上一证通行、通借通还。现在,星罗棋布的公共图书馆网络覆盖全市,彰显了现代都市的书香氛围,构筑了快捷便利的阅读通道,并借助专业物流和统一服务实现了实体馆藏的互通和共享,使各图书馆的合作得到实质性突破。

文化馆总分馆制是文化馆建设的新探索。今年初,深圳市发文贯彻落实中央五部委《关于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广东省《关于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实施方案》,提出2018年全市各区全部建立文化馆总分馆制的目标任务,实现全市各级文化馆的标识统一化、设施标准化、资源共享化、管理信息化和服务体系化。深圳市各区对此也是积极响应,纷纷出台本区的实施方案,如福田区印发《福田区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实施方案》、龙华区印发《龙华区推进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实施方案》等,深入实施区级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建设。

同时,深圳市以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共建共享为宗旨,由深圳市文化馆牵头,创新组建“深圳市文化馆联盟”,下设执行办公室和品牌活动、理论研究、培训辅导、艺术创作、数字化建设五大专业委员会,并聘任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文化馆副馆长戴珩为联盟高级顾问。根据联盟章程,成员馆之间可以资源共享;各个成员单位可以结合自己的人才力量和传统,着重打造优势项目,不必辛苦地追求“大而全”;每个成员单位可以把优质的文化资源拿出来共享、同时也可以在联盟的平台上寻求补充不足的文化资源;各区可以在采购后通过互换的方式进行调度,这样资源的优化利用率更高。各级文化馆以联盟为平台,共谋文化发展,共享文化资源,共建文化队伍,共抓文艺创作,共创文化品牌。

同时深圳市文化馆联盟还建立了统一的信息服务平台,创建深圳市数字文化馆,打造“深圳市文艺资源数据库”,使各成员单位间在免费开放、公益服务、作品创作、社会组织培育等方面的沟通协作实现无缝衔接;实施项目合作,推动联盟成员联合策划,创新文化品牌活动举办方式和内容;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定期召开主席团会议、全市文艺骨干创作会议、群文理论研讨会等,推动重大文艺赛事参赛备战和各项文艺作品创作,探索全市群文工作提升途径,为市民和来深建设者提供更便捷优质的文化服务。

2016年,深圳市文化馆联盟于中国文化馆年会期间,举办《深圳市文化馆联盟:市、区联盟共创文化馆行业发展新模式》主题论坛,就全国各地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实践展开交流和讨论,吸引超过500名年会参会代表到场,在全国文化馆界产生了积极影响,树立了文化馆事业发展的深圳模式。

从各自为政到共谋发展,深圳市文化馆联盟打造了一个资源共享的平台,初步解决了区域公益文化场馆分布不均、人员配置不均、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和均等化建设提供了一份可供参考的答案。

文化品牌活动及文艺精品创作齐头并进

品牌文化活动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有效保障。近年来,深圳市打造了以促进学习型城市建设为重点的“深圳读书月”,以倡导高雅文化为重点的“交响音乐季”,以面向来深建设者为重点的“来深青工文体节”,以面向社区居民为重点的“鹏城金秋市民文化节”,以发挥市民创意潜能为重点的“创意十二月”,以保护文化遗产、弘扬历史文化传统为重点的“文化遗产日”等系列活动,上述品牌文化活动坚持创新出彩,突出精品性、创意性和参与性,深受市民欢迎。除此以外,近年来,深圳还举办了中国设计大展、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深圳“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文化活动。

十九大报告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绘制了新蓝图。近年来,深圳市充分挖掘、发挥“藏艺于民”的优势,调动公共文化机构和民间文化组织中文艺人才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群众文艺精品创作热情,不断创作生产彰显深圳特区文化气质、以人民为中心的好作品。特别是近几年群众文艺创作精品频出,屡获大奖:盐田区外国语小学童声合唱团参加第八届中国少年儿童合唱节荣获全国十佳;深圳市参加第七届广东省音乐舞蹈花会荣获4金4银3铜,参加广东省第十四届美术书法摄影联展荣获2金3银3铜;2017年度广东省群众文艺作品评选,深圳市获7个一等奖、5个二等奖、15个三等奖。少儿舞蹈《奔向阳光》荣获广东省第四届少儿舞蹈大赛表演及创作金奖,舞蹈《粉红丝带》荣获广东省第三届中老年舞蹈大赛金奖。

公共文化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式。深圳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公共文化领域的重大改革部署,步步深入,充分发挥特区敢为人先、敢闯敢试的优势,结合实际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服务手段,通过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服务设施网络、丰富服务产品供给、推进服务社会化等举措,推动公共文化建设实现新突破、再上新台阶,并取得明显成效。深圳市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称号,且是全球迄今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宝安、南山、罗湖、福田和盐田等5个区先后获得“全国文化先进区”称号;福田区成功创建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罗湖区09剧场《军哥剧说》被列入第三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关山月美术馆被评为首批全国9家重点美术馆之一;深圳市图书馆和福田、罗湖、南山、盐田、宝安、龙岗等6个区图书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图书馆;深圳市文化馆和福田、罗湖、南山、盐田、宝安、龙岗等6个区文化馆被评为国家一级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