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网>

第十三届

文博会的成功举办为国际文化交流文化贸易注入强劲动力

2020-11-11    来源:深圳特区报 林洲璐    

“文牵一带”看文化产业新成就,“博汇丝路”助中国文化走出去。第十三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15日正式落幕,为期5天的展会实际成交额达2240.848亿元,同比增长10.28%。

本届文博会的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程度更高,“文化+”创意更多,“国际范”越来越足,为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精彩,为参展商创造了更多的商机,为世界文化交流与文化贸易注入了更强劲的动力,成为名副其实的推动中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盛会。

“文化+”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本届文博会以“文化+”为重要抓手,通过促进文化与科技、互联网、金融、商业、旅游、体育、时尚等产业的深度融合,集中展示新业态,增强文化产品供给的有效性,激发文化消费需求,推动文化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在1号馆文化产业综合馆,上海展区设立了创新融合区,重点展示文化与科技、文化与艺术、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一批创新型民营企业项目,包括亮风台研发的AR智能眼镜、微鲸科技的智能投影、狂龙数字的智慧阅读等;在山东展区,“文化+科技”是重头戏,科技型文化企业占40%,与智能机器人互动、VR畅游岱庙等文化科技融合新成果、新业态在现场亮相;湖北展区展示了该省文化科技的核心成果及产品,包括荆楚文库、长江云、秀宝AR技术等。

近年来,文博会的蓬勃发展,有力推动了深圳本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今年的文博会,不少深圳企业带来了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的新产品。

在“文化科技馆”,易尚展示带来了“移动博物馆”项目,懒人听书展示了有声读物的听书体验,彰显深圳“文化+科技”的领先成果;在“文化消费·时尚文化馆”,“字在”让文字与设计碰撞出火花;在“影视动漫馆”,华强集团的“熊出没”展示出深圳原创动漫IP的活力……深圳文创军团在文博会上大放异彩。

“一带一路”风情尽显国际范

从第十一届文博会新设丝绸之路馆,到本届文博会将“一带一路”馆升级为“一带一路·国际馆”,“一带一路”元素的凸显,彰显文博会与时俱进的智慧和勇立国际文化发展前沿的时代担当。

展会期间,主会场和分会场举办了数十项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文化项目展演、论坛、洽谈、签约等配套活动,来自俄罗斯、印度、埃及、以色列等国家的50多家国际知名企业代表参加活动并发出了文博会“国际声音”。“一带一路·国际馆”及配套活动增进了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文化产业合作,促进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间的文化交流。

文博会的“国际味”越来越浓,吸引了大批海外采购商,本届展会共有20016名海外采购商参加,比上届增加493人,主要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匈牙利、以色列、立陶宛等99个国家和地区。

传统文化“走出去”正逐渐与国外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域上和美集团是一家从事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企业,目前正在柬埔寨和尼泊尔分别布局以四川文化和藏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旅游”项目。来自重庆苗族地区的苗绣融入了现代时尚元素,挎包、围巾、饰品等创意产品受到欧洲消费者青睐。据苗绣技艺传承人陈国桃介绍,意大利威尼斯一家博物馆已为苗绣开设专馆。

感受传统文化的新脉动

每年的文博会,都是一场文化与创意的年度之约。今年文博会上,记者看到了众多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妙创意表达。观念的变革与产业的力量,让传统文化以更火的方式,更新的内容进行传播,也让中国故事讲得更好,传得更远。

济宁的儒家文化、鹰潭的根雕艺术、佛山的功夫推拿……本次文博会,大批传统文化被新创意激活,并通过“文化+”的新模式,焕发出勃勃生机。根据孔府文物档案馆 “商周十供”青铜器1∶1仿制的文创产品,一套能卖上万元;作为建筑材料的瓦当,经过包装设计,开发出的“百福”“百寿”“百家姓”等砖雕产品,价格翻了数十倍……当传统文化注入创意,迸发出的火花格外耀眼。

将时尚元素嫁接到传统文化之中,文博会上有不少成功的样本。从文博会上走出的深圳企业“字在”颇有发言权。“前几届参展文博会我们主要是卖产品,到如今开始推出我们的空间,主题也开始从活字印刷扩展到文字的范畴。”“字在”负责人刘美松说,除了打造一系列颇具“汉字美学”的文创产品,“字在”在今年文博会上主要推介的是几个空间产品,它可以是销售“字在瓶”的一面墙,也可以是设于学校里的一个“活字工坊”,甚至还可以是一个泡“笔画茶”的茶空间。“原来文字还可以这么好玩。”许多观众在观展时不由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