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会肩负着“拉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和“推动中国文化产品出口”两大核心任务。昨天闭幕的第十三届文博会以出色的成绩单完成了这两大任务,并以不断提升的“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的办展水平,以“质量型内涵式”的发展思路,彰显越来越强的全球辐射力和全国影响力。
回顾文博会走过的13个年头,也是深圳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13年。文博会作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的地位更加巩固,也更具实效:展会取得实际成交额2240.848亿元,同比增长10.28%。
今年是《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实施方案)》全面贯彻落实的第二年,在文博会的大力助推和“2020(实施方案)”的指引下,文博会将成为我国文化产业走向世界的国际知名品牌。当一位位观展者流连忘返,当一位位参展商恋恋不舍,当一位位采购商满载而归,新起点上的新飞跃已然开始。
一幅蓬勃发展的生动画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速,呈现出“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良好态势。第十三届文博会主会场设文化产业综合馆和8个专业馆,共有2302个政府组团、企业和机构参展,比上届增加5个。第八次实现全国省、区、市政府组团“满堂红”,全国31个省、区、市及港澳台地区全部参展,这些组团均带来各自富有市场前景的文化产品。
文化产业的检阅台和风向标的作用得到了完美呈现。记者在各主展馆看到,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展区精彩地展示了十八大以来文化产业、文化创新和文化出口的新成就,犹如展开了一幅中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画卷。
13年来的坚持和探索,一批具有鲜明文化特色和国际竞争力的龙头文化企业在这里获得认可。本届文博会龙头文化企业和机构参展比例进一步提高,出现不少中国优秀文化产业园区和示范基地、文化企业30强、文化产品出口重点企业等龙头文化企业、产品项目。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华侨城集团等“文化企业30强”和新华文轩、易尚展示等优质上市文化企业带来了更具竞争力和特色的展品。
国际化扬起远航的风帆
深圳以文博会为辐射中心,既推开观察全球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的窗,也打开展示输出中华文化精华的门,为文化产品走出去扬起风帆。
本届文博会“一带一路”影响力不断扩大。将原“一带一路”馆升格为“一带一路·国际馆”,美国、英国等国家和埃及、以色列、印度、马来西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共计35个国家和地区参展,重点展示了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传统工艺美术、创意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内容,受到参展商和观众的关注和好评。
主会场和分会场也举办了数十项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文化项目展演、论坛、洽谈、签约等配套活动,来自俄罗斯、印度、埃及、以色列等国家和地区的50多个国际知名企业代表参加活动并发出了文博会“国际声音”。“一带一路·国际馆”及配套活动增进了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产业合作,促进了沿线国家地区间的文化交流。
来自40个国家和地区的117家海外机构、约2万名海外采购商参展,使得今年的文博会“国际范”十足。
海外展团带着实物,带着设计产品,带着自己的文化来到展馆,成效显著。如来自美国洛杉矶的图卢兹古董行老板约翰今年是第二次来到文博会,因为去年的销量非常乐观,所以今年再度远涉重洋而来,带来19世纪的艺术品与古董。
不少国际客商赞叹,文博会规格之高、品种和内容之丰富,令他们不虚此行。
“文化+”推动产业升级
文博会创立之初,深圳市委、市政府就确立了展会运作模式,即“政府办会、企业办展、市场运作、打造平台”。确定了“市场为王”的明晰定位之后,文博会开始全方位围绕“市场化”来做文章。
众多项目成功签约,也让文博会市场化特色凸显。第十三届文博会交易额增长一方面得益于中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是由于本届文博会采取多种措施强化交易功能。
“文化+”推动文化产业升级,提升文化供给质量,也激发更多文化消费需求。13年来,一大批“文化+科技”、“文化+非遗”、“文化+影视”、“文化+动漫”、“文化+新媒体” 的业态在这里成长,使得文博会成为跨界融合创新发展的“新引擎”和传统文化产业转型的重要推手。
专业化则是注重从点滴细微处打造体验式服务。本届主场馆各大展馆的安静程度进一步提高,人们观展颇为悠然自得。还首次推出了“文博会版权通”平台,为全馆客商提供专业化的版权保护服务。
如果说每年一度的深圳文博会是搭建国际性平台的大盆地,那么数量不断攀升的文博会分会场,则是深圳借助文博会地利之便,迅速发展自身文化产业的一个个小绿洲。今年68家分会场文化内涵丰富、公众参与度高,品质也逐年提升,同样成为产业升级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