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网>

第十三届

文博会在交流互鉴中涵养中华文化认同

2020-11-11    来源:深圳晚报    

借助文博会平台,建立和保持文化自信和文化定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与交流,有助于增强中华文化亲和力、感染力、吸引力、竞争力,更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为期5天的第十三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15日落下帷幕。在本届文博会上,各种“文化+”新业态呈现出与科技、产业深度融合的趋势。同时,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带动下,传统文化“走出去”的渠道更加丰富,中外文化交流更加活跃。(详见06~10版)

数据显示,本届文博会实质性成交2240.848亿元,比上届增长10.28%;总参观人数达666.106万人次,比上届增加79.021万人次,增长13.46%。成交额的显著提升,说明本届文博会取得明显交易实效,文化消费活力得到进一步激发与释放。而总参观人数高达两位数的增长,既展现出本届文博会的开放性与吸引力,也有力地呼应了成交额的大幅攀升。

本届文博会以迎接党的十九大为主线,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积极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举措,按照“走质量型、内涵式发展之路”的总体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路创造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推动文博会的市场化、专业化和国际化水平再上新台阶,打造了一个高端、优质的中国文化产品与项目的展示交易平台,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促进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应有贡献,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营造了良好氛围。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倡议,持续扩大“一带一路”影响力,本届文博会上,原“一带一路”馆更名为“一带一路·国际馆”。此外,展会期间,主展馆和分会场举办了数十项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文化项目展演、论坛、洽谈、签约等配套活动。凡此种种,彰显的是本届文博会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全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决心。事实证明,秉承着“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本届文博会有效促进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之间的文化贸易和文化交流,成为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平台。

汲取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重点是要做好“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本届文博会突出“文化+”内涵,注重体现文化与科技、互联网、金融、商业、旅游、时尚等产业的融合,推动文化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在优化展示内容上,更加注重突出文化和科技、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不仅有力拓展了文博会“文化+”的跨界融合属性,而且以此为突破口,进一步推动了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塑造我国国家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博会承担着独特而重大的使命。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借助文博会平台,建立和保持文化自信和文化定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与交流,有助于增强中华文化亲和力、感染力、吸引力、竞争力,更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一年一度的文博会,无疑为深圳文化创新发展带来了重大契机,也成为深圳使命担当、创新活力、进取精神、国际气派的靓丽缩影。一部文博会发展史,某种意义上,就是深圳肩负着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任,坚持不懈地发掘、阐释、传承、弘扬、传播乃至更新、发展中华文化的历史。在这一段意义非凡的文化发展旅程中,不仅深圳城市文明得到锤炼和升华,更使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在文化传承中生生不息,为全球治理贡献更多中国智慧、提供更多中国方案,与其他文化一道携手推进人类文明发展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