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至15日,是第十三届文博会的公众开放日。连续三日,会场内人气爆棚。
水族马尾绣、广西花竹帽、阳江漆艺、洛阳唐三彩、土家织锦、青海唐卡、江永女书……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57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齐聚文博会,还有“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非遗”文化技艺,“非遗”文化引来参观者的声声赞叹。
马尾绣是水族妇女以丝线裹马尾制作图案的一项手工艺,被誉为刺绣艺术的活化石,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文博会8号展馆,52岁的传承人宋水仙已经是第五次参加文博会了。她带着老花镜现场作绣,绣台旁围满了观众。今年,她不仅带来用马尾绣做成的绣花鞋、围腰、胸牌等绣品,还与深圳一家文化产业公司联合开发了以马尾绣为装饰元素的“中国风”手提包、餐垫、钱包等。这种“非遗”手艺+时尚设计的创新,让不少观众赞叹:“马尾绣‘活’了起来,普通的皮具也被点石成金!”短短三个公众开放日,宋水仙的微信已经加了1000多个马尾绣爱好者。
在1号展馆,中国紫檀博物馆作为北京展团成员首次参加文博会。展位只有两三平方米,展品有手机壳、手串、把件等,属于“玩票”性质,却因为取材于上品海南黄花梨、印度小叶紫檀,吸引了大批红木爱好者驻足。展销员告诉记者,“没想到深圳市民这么‘识货’。公众开放日期间,我们带来的4条2.5小叶紫檀手串等全部卖光了。一个巴掌大的老料貔貅把件是带来‘镇场’的,无标价,没想到询问的人那么多。”
今年,“文牵一带,博汇丝路”的主题在7号“一带一路国际馆”得到了充分展示,来自五大洲的文化精品以浓郁的异域风情吸引了大批公众。巴基斯坦展商带来了铜雕饰品、摆件,为便于交易,展商还挂出了大大的“二维码”接受微信支付。第二次参加文博会的埃及展团今年展区十分气派,还带来多名工匠现场订做传统埃及手工艺品。大量精品以8折价格促销,受到观众热捧,现场还准备了点钞机收款。埃及文化发展基金会主席艾哈麦德·奥德·奥斯曼表示,“未来我们每届文博会都会参展,而且参展规模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