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网>

第十三届

主会场“袖珍馆”主打“文化+科技”5号馆带你穿越到2000年前

2020-11-11    来源:深圳晚报    

▲第十三届文博会5号馆上演编钟表演。

▲三维全自动彩色文物扫描系统。

▲市民现场体验5分钟看完一本书。

本届文博会的5号馆文化科技馆,是主会场9大展馆中最小的一个。单纯看体积,它就像太阳系中的水星一般微不足道——除它以外的最小展馆,面积是它的3倍;而最大展馆1号馆则是它的12倍。然而就是这个仅有2600多平方米的袖珍馆,却能让你在其中花掉不少于逛其他展馆所耗费的时间。当终于走出5号馆时,你一定会怀疑自己踏入了一个令时间飞逝的魔力磁场。

而这个磁场的魔力,就来自“文化+科技”。

传说中的盛景2000年后重现

盛大的宴会上,天子面前繁复地摆放着九鼎八簋,诸侯面前则是七鼎六簋,大夫则五鼎四簋……众君子井然有序地列鼎而食,而乐师们则敲钟击鼓,奏响庄重的雅乐,这就是传说中的“钟鸣鼎食”盛景,它是2000多年前西周贵族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5号馆中由深圳市易尚展示带来的“曾侯乙编钟暨中古古代青铜文明”移动博物馆,则让这一个2000多年前的场景重现在后人眼前。

在这间小小的博物馆里,三维虚拟、多媒体数字化、融合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各种高新科技五光十色、随处可见。成年人们专注地研究着陈列柜里一件件长江中游一带出土的青铜文物,每个文物旁都设有一台平板电脑,供参观者翻看文物的来龙去脉,或在触摸屏上随意翻转、察看文物的各个侧面;孩子们则立即钻进了好玩的秘密角落——那里有一面巨大的幕布,上面按照真实比例投影曾侯乙编钟,在幕布上触碰任何一只编钟都会发出相应的声响。于是整个博物馆里钟声长鸣,其间还夹杂着孩子们兴奋的笑声。

“移动博物馆”展位的中央舞台上,仿真的曾侯乙编钟肃然而立。据了解,曾侯乙编钟出土后,其音频之准确、音律之齐全曾经惊艳世人,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为“一部不朽的古代乐律学典籍”;编钟后面的大屏幕上,则投影出古人按照严格的礼仪秩序肃穆盘坐的宴会场景,镜头缓缓向前推去,古老编钟奏出千古绝响,于是已经在地球上消亡了2000多年的场景瞬间复活了。而当4位演奏者用编钟的古老音色敲击出欢快的现代歌曲时,人们更是为这种奇异的融合所震惊,久久围观不去,掌声也不断响起。

带着孩子在馆里流连不去的韩女士告诉深晚记者:“看完这个馆才发现,孩子并非不爱逛博物馆,而是不爱逛那些不能像移动博物馆一样让文物活起来的、死板的博物馆。”据介绍,西周独具特色的礼乐文明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远影响,而以钟、鼎为代表的礼器用于大型的祭祀或宴飨,则是商周礼仪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移动博物馆让文物“活”起来的意义,其实远不止于让下一代对博物馆产生兴趣这么简单。

闭着眼睛也能看书

看手机、看电脑、看电视、看书……现代人身上最疲惫的器官应该就是眼睛了,那就闭上眼睛看书吧!亮相本次文博会5号馆文化科技馆的“懒人听书”展位让人们看到,这并不是一个视力疲劳者的痴心妄想。

5号馆“懒人听书”展台上放满了各种手机和耳机,随便拿起一部手机,在里面翻翻拣拣自己喜欢的书,再戴上耳机闭上眼睛,就可以缓缓沉入书中的世界,原来观展也是可以如此逍遥安逸的。

“懒人听书”运营总监郭宇认为,有声阅读近几年正在飞速发展,已经成为了继实体书、电子书后的第三种出版力量。他介绍说,懒人听书于2013年7月开始收费,“这并不是我们一家这样做,而是因为有声读物整个产业链各链条已经激活,市场开始成熟。所以这多家同行几乎是同一时间开始收费。”

郭宇说,从这半年来的销售情况看,有声读物的付费用户增加非常快,短短半年从0人发展到现在的40万人,数量还在不断增长,每天都有刷新;此外,用户的平均付费时长也从半年前的60分钟达到90分钟。

展台负责人告诉深晚记者,自2016年懒人听书顺势推出付费精品频道以来,已打造录制了多部热门IP有声书籍,如《翻译官》《权力巅峰》以及最近非常火热的《人民的名义》,其精良的制作令用户们感到物有所值。

据介绍,作为中国最大的有声读物发行平台,“懒人听书”经过5年发展,平台在线有声书籍资源已覆盖散文诗歌、人文历史、网络原创、曲艺戏曲、名家名著、儿童读物等十几个专业领域,音频时长超过100万小时,拥有数万部正版热销书籍资源。并与中信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接力出版社等全国500多家出版社建立合作关系,拥有覆盖国内80%的原创文学内容的有声改编权。除了拥有海量的有声书籍资源,“懒人听书”同时还具备很强的音频生产能力,旗下拥有“创声工厂”专业音频生产工作室,以及上千位签约主播,每月生产音频超数千小时。未来“懒人听书”还将与优秀作家展开战略合作。

瞬间回到幸福校园

走出校园后,“你有多久没读完一本书了?”2016年初,“有书共读”团队提出的这句“成长宣言”瞬间刷爆朋友圈。

其实没能读完一本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缺少学习动力和习惯,更重要的原因是走出校园的我们,已经不复拥有校园般的学习环境。而这正是“有书团队”灵感开始的起点。

5号馆的“有书共读”展位一眼望去,和旁边的“懒人在线”展位非常相似,同样有密密摆放的手机,同样有与手机配套的耳机。只不过拿起手机,你会发现你打开的不是一门书,而是一门课、一个通过互联网联结起来的虚拟课堂。

点开一本书,眼前除了书页外,还可以选择讲座视频,在这本书的下面,此刻与你共读同一本书的“同学们”正在发表各种心得。

“有书共读”CEO雷文涛介绍说,有书打造了一个“每周共读一本书+语音领读+早晚读签到+读书笔记+组队对抗惰性”的完整共读体系,从而能够帮助有强烈阅读愿望的人们克服早期的阅读障碍、扎扎实实地读完一本书。“每个读书群都是一个完整的组织,有班长和学委,书友还会自发地组织线下读书活动。”

据介绍,有书上线仅仅一年,头条单条阅读量就突破了500万人次,公众号每天整理文章阅读量超过300万人次,单篇文最高点赞数超过2万人次,付费用户已超过20万人,实现了“未上市先盈利”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