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轮番展演精彩纷呈
龙川手提木偶表演。肖兵峰摄
一名老艺人正在用和平泥鸡演奏。深圳商报记者肖兵峰摄
▲汉绣工艺师介绍汉绣针法。深圳商报记者施平摄
汕尾渔歌。肖兵峰摄
几名表演者被山东布道手艺所吸引。肖兵峰摄
文博会是市民精神文化的狂欢,也是行业分享交流的盛会。8号非遗馆自开馆以来,备受关注,被观众热评为“最好看”、“最接地气”也是“最有历史感”的一个馆。
本届文博会,8号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秉承“传承、技艺、产品、保护”四大主题,展示来自五湖四海的民间美术技艺类、手工瓷器技艺类、刺绣类、雕刻与编织类文化遗产,包括竹编、雕花蜜饯、织锦、女书等在内的国家级、省级项目纷纷展现绝活,让市民观众感受浓浓的非遗文化魅力。和往年不同,今年的非遗项目展示重在互动参与,每个品牌除了项目介绍,增加了项目传承人与观众之间的交流,让非遗文化不止活在人们眼中,更走入百姓生活。
黔南展示区,将贵州非遗文化与深圳天赢集团品牌化、高端化非遗工艺产品融合起来,共同展示非遗产业化成果。展馆现场,惠水布依枫香染、水族马尾绣、都匀绕家大歌、黔南州民族服饰、贵定长衫龙、水书表演、都匀毛尖茶艺表演等非遗技艺及演艺节目轮番展示,实现动态技艺展示和静态实物展示相结合以及视频滚动宣传和现场表演展示相结合,极具观赏力。
“大湘西”非遗展区吸引众多眼球。该展区由怀化市牵头承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张家界市、邵阳市、娄底市、永州市等6个市州共同打造,36个品种,500多件国家级、省级非遗产品参展,参展企业达31家。怀化的通道侗锦、芷江沅州石雕、会同肖氏竹编、靖州雕花蜜饯,张家界的织锦,湘西自治州的苗绣、竹编、土家刺绣,邵阳的蓝印花布、洞口木雕、滩头年画,娄底的溪砚、梅山棕编,永州的江永女书、瑶族织锦等一一亮相,观众们现场感受一场久违的非遗盛宴。
“技艺、工艺之美是建立在非遗传人对材料的无限认知以及在不断实践基础之上的精益求精。而实用,是最简单也是最根本的目标。”来自湖南江永的绣娘覃曼丽不仅是非遗传承人,也是一位年轻的女企业家。她表示,非遗的美,正是围绕着与生活贴近之心,“即服务于实用的目的,美才不至于偏离方向,滑向华而不实的轨道。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地区、一个村落的文化,在其居民的日常生活中最能得到体现。我们就是秉承着让非遗走入生活的理念,让文化和人们的日常起居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持续绵延,拥有长久的生命力。”
创始于1901年的深圳传统小吃“合成号”自2012年亮相文博会以来,每每出现都成为焦点所在。这一次,“合成号”掌门人、“深圳传统小食手工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陈淦忠再次带给观众惊喜:现场被打造成了一个粤式民居。云片糕、炒米饼、油角、糖环、艾果、松糕、鸡椿角、米通、干果腌制等摆上了八仙桌,为即将到来的端午节带来欢乐气氛。在这里,观众不仅可以参观深圳本土小吃的制作过程,还能亲自参与制饼的乐趣。此外,“合成号”去年刚刚获得省级非遗的称号,今年,不仅带来了技艺展示,还推出了新产品——“深圳你好”地图版小吃系列。“传承与创意如何并存?”陈淦忠认为,传承是基础,没有传承,何来创新?创新是动力,没有创新,传承也将乏力,终会消失,“因此,我们一方面做好传承,把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精华、技艺绝活进行挖掘、整理,另一方面还会在此基础上,根据现代人的口味不断研发新的品种,并将之赋予南粤文化内涵,让人们感受口腹之欲之外的脉脉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