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网>

第十三届

文博会:中国“文化自信”的响亮表达

2020-11-11    来源:深圳特区报    

文化的交响,正在深圳激荡。文博会是一种文化符号,它是中国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文化自信”的响亮表达。

英国、法国、美国、奥地利、匈牙利、埃及……走进本届文博会的“一带一路·国际馆”,人们会惊讶于一座刚刚诞生两年的新馆竟然有了那么多新朋老友。从2015年第十一届文博会设立之初以“丝绸之路馆”为名、接待15个国家参展,到今年迎来全球6大洲的35个国家与地区的展商,并更名为“一带一路·国际馆”,它的国际视野正随着它的跃升而迅速宽阔。

文博会的华丽升级,来自于它所承载的内在理念——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承和传播,而不只是销售文化产品。借助文博会这个国际化平台,更多国家的客商以及民众,透过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理念、哲学、智慧,更为深入地了解中国不仅是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国家、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国家,更是一个致力于全球文化交流、构建世界文化共同体的负责任大国。

当然,这其实也是以文博会为基点,向其他国家的民众深入展示中国的文化自信与民族传承。文化是一个国家持久发展的不竭动力,文化自信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支撑。文化作为一种基因、血脉和传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渗透人的活动的方方面面,也渗透道路、理论和制度中,影响广泛而深远。中国的文化自信非一日而起,而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尤其是在相对更为开放的汉唐时期,对外交流与融合呈现出一幅丰富多彩的图景,汉唐时期中国中原地区也一直保持着经济、文化上的优势,对周边地区形成很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丝绸、瓷器等输出,更是形成了影响至今的丝绸之路。

当然,这也是双向的交流,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的交流融合,让中华文化汲取了更为多元的文明形态,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文博会是一种文化符号,它是中国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文化自信”的响亮表达。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不仅要靠经济实力,最终还要通过文化符号来表达,文化力量来展示。文博会实际上是中国软实力的绝佳诠释。

21世纪的今天,在中国跃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文化软实力变得更加重要,我们需要重新定义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发展潮流中的坐标与价值。在中国“走出去”的历程中,文化走出去是题中应有之义。广义上的“全球化”定义,就是指在全球范围内,不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领域逐步加强的交流与合作。因此,中国文化“走出去”,首先要通过强大的国际文化与公共产品建设来加以体现,彰显其背后所代表的国家文化。

文化交流自贸易而起,又引领着不同国家更高层级的价值共融。实际上,通过文博会等方式传播中国文化,更能润物细无声,而对于致力于文化强市的深圳而言,以自身努力来参与传播国家的文化自信和国家软实力建设,也是其庄严责任与使命所在。

诚如一位参展外商所言,文博会俨然成为“国际文化交流大会”,“走进文博会,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各地的门”。如果放眼于更长远的未来,深圳借助文博会这个平台,把“一带一路”文化交流通道连接起来,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找到了一个关键点,同时也由此奠定了深圳在“一带一路”文化通途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凭借近年来富有前瞻性的文化产业布局和强大的对外交流优势,深圳将为文博会发挥“一带一路”文化节点作用提供重要的基础和保障。

文化的交响,正在深圳激荡。未来,文博会需要抓住机遇,拓展深化其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的平台意义,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路创造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着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最终为深圳乃至中国新一轮文化产业全球化增长,创造新的外部动力。

备案编号:粤ICP备14056205号-4 Copyright © cnci.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