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文化贸易发展论坛碰撞文化产业发展火花
第十七届文博会重量级“头脑风暴”之一——2021中国文化贸易发展论坛昨天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中外产学研各界代表逾百人出席会议,围绕“双循环”格局下文化贸易发展新路径这一主题,深入探讨新冠肺炎疫情下文化贸易应对策略、文化企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务实推进“一带一路”文化和旅游发展合作等议题,碰撞火花共促中国对外文化贸易与投资合作发展,热议共探数字新业态、文化新场景、产业新动能等多维度创新之路。
文博会是向国外市场出口文化产品重要平台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贸易投资促进部副部长俞海燕说,广大文化企业应强化数字技术在项目投资、市场开发、信息共享、教育培训等领域的应用;加强内容创作和科技创新研发,加快推动文化贸易与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度融合,增加科技含量提升附加值,创新文化贸易方式,加快打造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应重视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文化出口基地、文化保税区等平台作用,补齐短板、打通堵点,更好地共推文化产品开拓国际市场。
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弗拉基米尔?诺罗夫致辞表示,文博会是迄今为止文化艺术领域唯一面向外国参观者的国家级平台,已成为展示中国文化成果、交流文化信息、开展文化合作以及向国外市场出口文化产品的重要平台。文化领域的投融资项目以及高水平的国际化,为国际贸易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丰富了各个国家和各国人民的文化生活。在新冠疫情的背景下,各方协力加强文化产品贸易、创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促进文化贸易企业数字化转型等领域的合作尤为重要。
论坛透露,2020年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总额达1443亿美元,持续多年位居全球前列,中国网络游戏、网络文学、短视频等数字文化领域已具备全球竞争力,中国主导制定的手机动漫标准、数字艺术显示标准等被确立为国际标准。
数字技术让文物“活”起来
让文物“活”起来,离不开数字技术的强大助力。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刘玉珠表示,新时代文物事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数字化,数字化在文物领域应用有三大优势:一是数字技术的永久性与可复制性,契合文物保护、展示和管理需求;二是可有效利用海量文物资源,数字技术有助于更便捷检索馆藏资源、更广更深入的文物资源开放共享,数字技术探索保真溯源利于推动民间文物有序规范流通,还能为中外合作追索返还、有效利用海外流失文物提供可操作可实现途径;三是数字化在文物领域的运用,是实现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文物事业发展的绝佳技术路径,2017年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与敦煌研究院、腾讯合作推出“数字供养人”计划,引发累计超过2.5亿人次线上互动,“云游敦煌”小程序接待超3700万人次“线上游客”。
文化产业更好赋能经济发展
文化产业在“十四五”时期应发挥好两个作用、落实四项重点任务。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部创新工程首席专家祁述裕谈到,文化产业应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同时应不断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在文化强国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文化产业在“十四五”时期需践行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促进转型升级;建设区域文化产业带,形成发展新格局;赋能乡村振兴;创新文化消费新趋势,引导文化消费新模式等四项任务。
论坛上,嘉宾们纷纷从融合发展、协同创新、优化升级等多个层面,热议文化产业与贸易升级的同频共振,数字技术助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智慧赋能文化贸易升级迭代“走出去”等成为各方共识。与会专家学者纷纷谈到,文化产业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视为战略产业,已经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文化贸易兼具政治、经济、文化价值,是世界各国传播文化和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本次论坛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主办,中国服务贸易协会等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