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每当节假日我都会来村史馆看看原汁原味的老胶片电影,走进战火纷飞的年代,重温峥嵘岁月,感受革命先烈艰苦奋斗、献身革命的英雄情怀。”山东省莘县西马沟村六年级学生马广涵说。每到节假日,西马沟村村史馆里就会格外热闹,周边的中小学生都喜欢到这里转转,看看老电影,接受教育;认认老物件,感受过去岁月的气息;听听老党员讲革命故事,接受党史教育;看着村里旧貌与新颜的对比照片,感知乡村大变化。
像西马沟这样有特色、有底蕴、有亮点的村史馆,在莘县878个行政村及社区已经全覆盖。今年以来,莘县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抢抓省部共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县机遇,全域推进村庄村史馆建设,通过建设村史馆弘扬传统文化、涵养文明乡风、留住乡愁记忆,努力让农村地区的广大干部群众从历史中汲取前进力量,推动乡村振兴“凝心聚魂”。
立足村庄实际 避免铺张浪费
走进大王寨镇东田庄村,一处古典式建筑格外醒目。这座已有160余年历史的老房屋就是该村村史馆,馆内陈列着老地契、老家具、老物件等。“这个房子是我们村辛守仲家的,这房子空了有20多年,村史馆的建设让这所老房屋重新焕发了生机。”该村党支部书记辛增才说。
“针对村史馆建设,我们不搞照搬复制,不搞大拆大建,不搞强迫命令,确保少花钱、不花钱多办事。”莘县文旅局局长马彦青说,灵活运用租赁、置换、挖潜等形式,归集用好闲置房屋、老旧物件,是莘县在建设村史馆中积累的经验。
突出特色引领 确保“一村一品”
莘县在推进“村史馆”建设的过程中,以村庄历史沿革、村落文化、民俗风情、乡贤名人、生产生活等内容为切入点,立足红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渊源、农耕文化印记、产业发展亮点和村庄面貌变化,深入挖掘和展示村庄发展变迁的历史轨迹。
大王寨镇富裕集村村史馆收藏有老木匠梁怀增的全套家什,各种规格的锛凿斧锯有40多件。“过去的木匠活主要靠工具和手艺,木料也都是些杂木,做个桌子得忙活好几天。现在用现代化设备,一天就能造成百上千。”“新木匠”梁俊峰是村里的众多老板之一。
富裕集村,过去是个“沙窝子”,土地也多是盐碱地,和“富裕”二字拉不上一丝一毫关系。但过去的几十年里,富裕集村经历植树造林、防风治沙、盐碱地改造、扶持民营经济等诸多变化,依托木材加工产业,村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二层楼在村里比比皆是。
创新管理方式 凝聚前行力量
红庙村村史馆依托中共中央冀鲁豫(平原)分局旧址,深挖红色资源,提炼村中特色的、独有的和标志性的红色元素,讲好红色故事,完整展示了该村光荣的革命历史。
该村村史馆成为了附近学校的“第二课堂”,也是培育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的重要平台之一。
莘县把村史馆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阵地,充分发挥场馆的教育作用,与各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共建共用,以场馆为文明实践的主阵地,多采用“讲、评、帮、乐、庆”等形式开展系列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如村史馆里宣讲、奖评、演出等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真正成为群众活动的场所。
种田用的牛轭、扒耙、耧车;织布用的梭子、纺车、织机;做木匠活用的锛凿斧锯;改革开放初期开始普及的二八自行车、缝纫机……过去几十年间,莘县人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许许多多老物件退出了历史舞台,村史馆留住了村庄记忆,同时也留住了乡愁。
在村史馆建设中,该县多部门联动,充分挖掘和整理村庄文化资源,利用好闲置资源,用最少的投入撬动产生最大的社会效果。如今,无论是突出历史印记、红色故事、非遗传承,还是民俗风情、农耕文化,亦或是乡贤议事、乡贤名人、村落文化,“一村一品”的莘县村史馆留住了乡村记忆,把好村风、好民风、好家风、好传统传承下去。
“村史馆建设既是我们县党史学习教育的载体,也是我们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抓手。”莘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敏表示,铭记历史方可不负未来。今后一个时期,莘县将持续做好村史馆建设工作,讲好乡村故事,激励全县人民奔赴新征程,取得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