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工作中的千阳刺绣手艺人 秦 毅 摄
本报驻陕西记者 秦 毅
“西秦刺绣产业形成增收致富规模后,辐射带动全县各村妇女加入刺绣生产中。县上把刺绣产业培训由闫家村转向了全县,各村共成立刺绣合作社21个,组织上万名群众制作刺绣产品,年销售产品8200多万元……”近日,谈到覆盖全县、愈加红火的刺绣产业,陕西省宝鸡市千阳县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传统手工艺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门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在宝鸡的多个区县,传统工艺正在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让流淌在当地群众情感深处的文化基因与富民富村的文旅产业相融合,让一个个“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绽放出时代光彩。
西秦刺绣成为增收好产业
千阳县是古丝绸之路重要驿站,民间手工技艺西秦刺绣历史久远,千阳县南寨镇在2021年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刺绣之乡”。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秦刺绣”的重要传承地,千阳县坚持“合作社+绣娘+农户”发展模式,不断壮大产业规模。千阳县先后创办了太阳鸟、仟惠刺绣专业合作社,让240多名留守妇女参与制作刺绣产品。合作社采取“合作社+绣娘+农户”的经营模式,统一设计、剪裁、发料,统一样式、标准、质量,统一销售、核算、计酬,充分解决了群众技术、款式、销售等问题,在相互交流中集思广益、共同提高、抱团发展,年销售产品70多万件,产值800万元。目前,千阳县有省市级非遗传承人3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2人,市级“西秦巧娘”8名,20多人的110多件精美作品在省市获奖,成为受市场欢迎的品牌产品。
“2021年,全县共生产刺绣工艺品600多万件(套),实现产值8200多万元,刺绣艺人人均增收6000多元,以特色产业带动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西秦刺绣产业也成为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中坚力量。”千阳县文化和旅游局工作人员说。
据悉,千阳县委、县政府将刺绣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不断提升乡村妇女的产业参与度,辐射带动1.2万余名妇女加入到刺绣布制工艺品制作行列,全县成立专业刺绣合作社21家,省市级非遗工坊6家,建成刺绣专业村11个。千阳县组织省级工艺大师立足村内刺绣产业合作社,带动妇女边学边干边计酬,充分调动其参与积极性。同时,千阳县将刺绣技能培训纳入再就业培训、扶贫“雨露计划”等项目培训之中,组织全县刺绣从业人员开展文化创意、电商经营、营销理念、销售知识等学习培训100多期,培训人员6000多人次。
千阳县南寨镇继承民间文化艺术西秦刺绣传统制作技艺,结合现代时尚理念,不断创新,带动全县上万名群众就近就地灵活就业创业,有效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刺绣之乡建设成果转化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骨干产业,走出一条文化产业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的新路子。2019年,千阳县文化和旅游局被评为全省非遗扶贫工作先进单位,2020年,西秦刺绣助力精准脱贫行动被评为全国非遗扶贫行动品牌项目。
多措并举打造凤翔文旅“金名片”
“我们充分利用凤翔泥塑、凤翔木版年画两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和文化艺术资源,形成品牌效应,在推动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凝聚良好社会风气、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有效扩大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播力和美誉度。”宝鸡市凤翔区文化和旅游局负责人表示。
据悉,为了让民间文化焕发时代活力,凤翔区强化顶层设计,切实抓好项目保护。2021年出台了《宝鸡市凤翔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并将其列入区本级财政预算。同时,对凤翔泥塑保护和传承做出突出贡献的非遗助力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在促进非遗、手工艺传播方面,凤翔每年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进行集中宣传和展示活动;同时利用文化下乡等活动编排文艺节目,搞好展演宣传。其中,舞蹈《泥塑人家》《关中姑娘》等,多次在凤翔区内外登台演出,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此外,凤翔以活动为抓手,联动展示非遗文化。通过连续多年组织“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非遗展示活动,举办凤翔泥塑文化艺术展演、凤翔泥塑传统工艺振兴研讨会、“先秦古都 最美凤翔”旅游景区及精品线路推介等系列活动,促使凤翔民间文化和旅游深度有效融合,让手工艺融入当代生活。
“研学旅游是传承非遗项目、推动艺人增收的一项重要举措,已成为我区文旅市场的热点,同时也是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凤翔区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精心拓展市场,产业发展的活力如今愈加强劲。凤翔依托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六营泥塑村,积极拓展研学旅游发展空间,增加旅游供给新动能,研学旅游已成为“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