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网>广告传媒>

广告传媒

河北沧州:大运河畔杂技火遗产活化机遇多

2022-11-14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谢佳晔

▲运河边的千人杂技秀   沧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本报记者  李  琤

今年9月1日,京杭大运河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城区段实现旅游通航。大运河沧州段全长216公里,游客泛舟水上,不仅可以观览运河两岸无限风光,还能感受运河2000多年来孕育的生生不息的文化。

截至目前,沧州市已对沿线176处文化遗产、375个非遗项目建立保护名录;对泊头胜利桥沉船、泊头冯家口宋墓进行了抢救性挖掘,完成青县马厂炮台、泊头清真寺等文物的保护修缮;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主体封顶,将成为大运河沿线省市非遗文化的集中展示区……

在运河沿岸,被誉为“天下杂技第一乡”的沧州市吴桥县,近年来借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契机,推动吴桥杂技文化与运河文化相融合、焕发新时代光彩,不仅得以活化、传承、保护,发展得更是红红火火。

吴桥杂技起源于春秋时期,元代大运河取直,贯穿吴桥全境,让更多吴桥艺人北上南下,走出家门。

吴桥杂技因运河而兴、因运河而盛,至今很多杂技节目都保留着运河沿岸劳动人民生产、生活、游戏的影子,如“水流星”“中幡”“顶杆”“大跳板”等,都带着吴桥杂技与大运河自然环境交融的生动印记。至清末民初,吴桥更是涌现出一大批杂技精英,他们通过海陆交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世界现代马戏之父”孙福有、享誉欧美的“北京皇家班”创始人孙凤山、精通六国语言的史德俊、号称“东方卓别林”的赵凤歧等杂技表演艺术大家,带动了吴桥杂技与世界杂技的交流。

传承杂技文脉、促进文旅融合、建设好大运河文化带,是历史赋予吴桥人的使命和责任。1993年投资2亿元的吴桥杂技大世界景区,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杂技主题公园,也是吴桥杂技及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园区内“江湖八大怪”“鬼手居”“吹破天剧场”“杂技小院”等主题表演区域,作为民俗旅游品牌,备受海内外广大游客的青睐,园区内常年活跃着杂技类非遗项目41项,拥有各级代表性传承人36名。

吴桥杂技大世界景区包装“江湖IP”文化生态品牌,创新演艺形式,推出了《江湖》《时代》《运河·印象》等一批杂技、魔术情景剧,进一步展示了吴桥杂技鲜明的文化特色和时代魅力。

同时,吴桥杂技教育全面发展。吴桥杂技艺术学校、吴桥职教中心、铭扬杂技学校3所学校先后为国内外杂技团输送毕业生6000多名,助推吴桥成为世界杂技人才培养的基地。其中,吴桥杂技艺术学校自2002年以来先后为24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19批637名杂技留学生,为推动“一带一路”文化传播作出了突出贡献,成为民族文化传播和文化外交中的一张亮丽名片。

“杂技进校园”全覆盖。2017年起,吴桥启动了“杂技进校园”工程,通过编写杂技教材、选聘专业杂技教练、落实校本课程、组织展演比赛、建立特色班级等方式,组织全县127所中小学、幼儿园的3万名学生参与其中,并于每年“六一”期间举办中小学生艺术节,展示“杂技进校园”活动成果。

杂技产业赋能后劲十足。围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近年来累计投资近20亿元建成云瑧金陵杂技酒店、运河人家美食街、运河公园、五季公园、江湖大剧院、球幕影院等项目。目前,正在大力实施环球杂技城、海洋极地世界、红牡丹杂技研学基地、杂技学校二期扩建、吴桥中国杂技博物馆、杂技山水田园综合体二期六大文旅项目,为杂技文化展示、展演和传承提供更具活力的平台和载体。

杂技惠民活动丰富多彩。近年来,组织了200余场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大型杂技类文化活动,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够欣赏文化盛宴。为克服疫情影响,线上发布推送“杂技惠民文艺演出”200余期,发放文化惠民券2万余张、惠民卡600张,让吴桥老百姓免费游览杂技大世界景区。

从沧州吴桥的发展实践可看出,运河沿线文化遗产类型多样、分布广泛、文化价值高,做好运河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将给沿线城市及其文旅发展带来全新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