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下午,为期5天的第十八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深圳文博会”)落下帷幕。以“梅州——致力打造全球客家文化传播推广中心”为主题的梅州展馆精彩纷呈,完美收官。
今年的深圳文博会,是我国不断优化防疫政策,施行“新十条”后,在深圳举办的第一场大型展会。办了起来且办得好,显现出各界对于恢复正常生活秩序、恢复正常经济交往状态的热切期盼。
此次我市克服疫情影响等不利因素,共组织各县(市、区)的31家展商、300多件展品参展,综合展示和推介梅州客家文创产品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项目。
动静结合展示客家文化
梅州馆的展演以广东汉剧为主,结合现场轮番播放客家山歌、提线木偶、烧火龙等梅州非遗的宣传片,激发市民关注和了解客家文化的浓厚兴趣。产品展示则以大埔青花瓷为主,辅以各县(市、区)特色文创产品及重点文旅产品推介,通过动静结合,多角度、全方位展示客家文化。
深圳观众边美娟表示,客家文化是广东的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而且是很有历史沉淀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实际上客家文化的传承应该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久远的,呈现形式也不拘于传统,可以是文字介绍或者是多媒体展现。”江西观众钟先生说道。
如果说非遗表演是动态的,那么一墙之隔的大埔陶瓷展,则是静态展示。两者一静一动,为游客打造一个充满文艺感、互动感的友好体验环境,引得不少游客驻足观赏和购买。
本届文博会,梅州展馆在设计方面上聚焦“世界客都”“历史文化名城”“苏区+湾区”等内容,以咖啡色为主色调,结合客家围龙屋浑厚的弧线形造型,点缀具有客家特色的灯笼、梅州柚、“亻厓”等元素,突出梅州地域文化特色,精彩呈现客家文化的绚丽多姿和深厚底蕴。
“我看了几个展馆,都是展现客家文化的,到了这里看到梅州展馆后,客家元素展现得非常完美,其他展馆几乎看不到这种元素。”江西赣州人黄珍田表示。深圳观众仲女士表示,梅州馆造型像围龙屋,这就是客家文化的一个展现,设计很有创意。
现场汇集了陶瓷工艺、木雕、石雕、漫塑、陶塑、紫砂、青铜制造、版画、藤具、竹编、植染、花灯等“客味”十足的文创精品,梅州馆凭借创意奇巧、制作精良、品种丰富、底蕴深厚的客家文创展品,给广大参展商、采购商和市民游客留下了深刻印象。“我认为梅州的‘足球之乡’、陶瓷、青花瓷、客家娘酒,是在全国或者全世界都立得住的。”北京观众钟碧珍认为。
全媒传播助力“融湾”
在被誉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的文博会上,梅州把握平台机遇,推动客家文化“出圈”。一方面是多形式展示梅州文创产品,充分体现客家元素,让市民游客感受客家文化,另一方面是互学互鉴,找差距、补短板,推动梅州文化企业不断释放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打造更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文创产品。
“参展使我们大开眼界,也通过文博会把我们的产品推向了全国。现场有很多国内的采购商来参观我们的产品,也认可我们的产品,已经达到了我们参展的预期目的。我们还要继续努力,要通过这个平台提升我们自己的文创产品,提高附加值和竞争力。”大埔陶瓷参展商黄文斌说。
本届文博会,梅州派出随团记者,通过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和手机APP、短视频等新媒体,全方位宣传报道梅州参展情况。除此之外,还积极邀请中央和大湾区媒体对梅州馆进行全程多角度宣传报道,短短五天时间,国家级、省级和大湾区各大主流媒体发稿超过20篇,其中,深圳广播电视台还以手机端做了半小时的直播,形成全媒体、全方位、全覆盖的宣传矩阵,高密度、高热度展示“世界客都”“历史文化名城”“苏区+湾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充满生机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向全球传播推广客家文化。
今年的文博会,是党的二十大召开后首个全国性的文化产业展会。此次梅州参展,展现出了文化产业、文旅融合的新气象、新作为。与此同时,梅州紧扣打好“融湾牌”,在“粤港澳大湾区馆”(12号馆)能找到不少梅州元素,充分体现客家文化全面融湾的良好态势,更好地向全球传播推广客家文化,助推广东打造文化强省。
责任编辑: 曾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