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骨灰盒的旅程会是怎样的?抛弃骨灰盒,你能接受吗?既然终究化为尘土,面对死亡你会如何选择呢?这是来自“身边的九个‘碳’问题:《可持续设计研究》课程成果展”中的一个思考。这一课程成果展和“设计新目标99+:助力可持续发展”主题巡展、“设计新目标99+:助力双碳目标”主题巡展、华为“AloT助力生活创新”课程教学成果展共同构成正在中央美术学院展出的2023“未·未来”系列展览之“可持续设计系列展览”。展览梳理符合可持续特征的评价指标,筛选经典案例,创新展陈模式,加强互动体验,引导观众对“碳”问题的思考。
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办的2023“未·未来”系列展览包括“瞰·见”国际艺术设计院校教学成果展、“生态融合”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生态远见计划展-生”、设计驱动创新机遇文献展、“理想与思想-未来城市文献展”和“可持续设计系列展览”。这些展览共同回应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2050年“教育的未来”的新倡议,共同呈现了探索新时代艺术设计教育交叉、融合、创新的新举措,共同研判艺术设计教育未来有效发展的新趋势,并共同构建资源公平、智慧共享、可持续的艺术设计教育新格局。
共生者·它是个体也是群落 刘桂羽(中国)
在“瞰·见”国际艺术设计院校教学成果展中,78所国内艺术设计院校、27所国外艺术设计院校、40余位院长对艺术设计教育的审慎思考,300余个精彩纷呈的艺术设计课程与项目、600余份课程作品、100余份国内外优质毕业作品汇集中央美术学院。展出的艺术设计课程和项目中,囊括基础课程、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创新课程、开放课程、专题项目,涉及文化传统、社会现实、绿色经济、科技创新、个体关怀、城市未来、环境生态、边界拓展、空间探索、关系重塑、新型材料等诸多话题,形成集思辨、策略、方法、技术多层面碰撞的实证场域。
“生态融合”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继前两届的主题“技术伦理”“后生命”之后,进一步探究不同环境、不同领域、不同类别的相交性,特别是机器与人、人与生物、人与非人等的交错或是融合。《对话》《冷流》 《隐形之躯》《突如其来的地带》《声音温室》《造型》等多形态的数字媒体艺术作品,反映了艺术家对“虚拟与现实”“科技与自然”“表象与本质”之间关系的关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自然、环境与人的复杂关系趋势,探究了自然生态与人工造型和谐共生的生态逻辑。《过载》由三个循环动画组成,表达了有机体和人造物之间逐渐模糊的界限。该系列将巴洛克时代的富裕与数字时代的过剩进行了对比,算法生成的数字生物引发了人们对日益技术化的未来和逐步消失的自然世界的焦虑。机械动态装置作品《一》由三部分组成:悬浮在空中的固体装置、地面投影裸眼增强现实及墙壁投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剧场式空间场景。《唤醒者》是一场行为表演、一个可穿戴装置、一段实验影像。表演者身穿装有植物生长灯的可穿戴装置在夜晚的森林中穿梭、起舞,与植物互动。
生态危机背后可以有哪些具有远见性的新机遇?“生态远见计划-生”展览呼唤一场跨文化、跨时空、跨领域的国际生态对话。展览以“生”为主题,自甲骨文草木萌发的字义为起始,连接生命、生态、生活、生产的不同图景。来自15个国家及地区的28位艺术家所创作的涉及45个物种的32件艺术设计作品,通过全新视角探求“生”活的变迁、“生”境的变局、“生”态的变革以及“生”存的变机。《马塔德罗的果实》是马德里文化中心为解决西班牙的气候变化问题所做的委托项目之一,让公众能够参与到以城市热岛为主的气候变化项目中;《共生者·它是个体也是群落》通过智能可穿戴装置的方式,以植物的习性约束身体;《CMD2.0》是一个由三个生物反应器组成的人工生态系统,它们共享一个光源;《垃圾考古》通过模拟一个垃圾考古研究所,收集7类垃圾的有关数据,找到垃圾所反映的被忽视的人类行为模式。《气适万形》围绕人体与空间、身体延伸设计,在可穿戴面料研究中借用了建筑中“气承式膜结构”和响应式“可动表皮”等结构,重新思考衔接人与空气的桥梁。
设计驱动创新机遇文献展由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创新设计方向策划,以环境共存、教育无处不在、数字平行世界、人工智能协同、大健康预防、步进的制造、文化空间重构与太空日常化等8个创新机遇为原点,以“创新几何”视觉模型为形式,展出近5年来的创新设计课题与青年设计师作品,体现设计如何融合技术、人文、商业与趋势等要素,创造性地应对跨领域的复杂问题,形成具有前瞻性的解决方案或捕捉潜在的创新机遇,从而探索人们未来的生活方式。
“理想与思想-未来城市文献展”包含“问题与课题”“理想与思想”“观念与概念”“生命与生态”“空间与建筑”以及“工具与人才”6个专题,探究未来城市发展的方位、方向和方法,研议未来城市人才的原型、类型与模型。展览在跨专业、跨文化视野下精选出100余个城市问题和200余个城市课题,从不同维度透视和开启关于未来城市之生存、生态、生产、生活和生命的持续思考。以古典罗盘为原型模拟的4组未来城市管理工具,采用切片式装置,以圈层逻辑解析和建构未来城市的动机与秩序、概念与要素、价值与策略、变数与弹性,呈现以目的性、系统性、逻辑性和应变性为基本原则的未来城市学思维。此外,还展出了以动机、观念、原则和策略解析的58个世界经典城市概念及其形态模式、100条汇聚东西方智慧的幸福观念、 40余座建筑大师作品模型等。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数字化的普及,设计行业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宋协伟介绍,在这一背景下,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一直努力建立一个以广义设计为核心的开放、平等、可持续的智慧型艺术设计教育平台。课程上形成了以“战略设计、科技设计、社会设计、文化设计、产业设计、设计研究”六大维度为基本架构的新文科设计学体系建设模块;教学上,采用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实践,在项目中学习和成长;此外,还建立了国际化的教学平台,邀请国内外优秀的设计师和教育家来校讲学,为学生提供更加开放、多元的教育资源和视野。
宋协伟说:“在当下,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开辟了新的境界、格局与高度,与此同时,在人类社会面向数字化转型的过程当中,区块链技术、云宇宙、云设计、人工智能、自然语音处理技术等新兴技术也得到广泛应用,并正在重塑我们的日常生活。在此不禁要问:如何将历史的方法、经验赋予新人才的培养?如何将世界的发明、发现赋予新学科的建设?如何将人类的思想、智慧赋予新时代的变革?未来设计教育应通过学术、艺术与技术等方面的多思维模型,创造性地建构全球视野、战略导向及学科融合,并通过系统再造和标准升维,为未来培养全域性交叉人才。”
过载 乔纳森·莫纳亨(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