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网>深圳文博会>新闻聚焦>

新闻聚焦

自媒体 直播 商业跨界 文创设计 研学开发 年轻一代加入“非遗焕新”生机无限

2023-06-09    来源:深圳特区报    编辑:黄丽

文博会第二天,南登大厅入口舞台处表演非遗节目,吸引市民驻足观看。 深圳特区报记者 赖犁 胡蕾 摄

■ 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莎莎

“这是我儿子,他也在学缂丝,现在帮我做运营。” 裠芳荰缂丝工作室的缂丝工艺师顾卫芳告诉记者。文博会期间,14号馆非遗展区苏州织绣展位人头涌涌,人气旺盛。面对接连不断前来问询、洽谈的客人,顾卫芳的儿子和准儿媳妇成了绝对的主力。她表示,自从年轻一代加入工作室,给缂丝带来了新的想法、新的观念,让“非遗焕新”不再是一句口号。和顾卫芳有同样体会的还有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薛金娣。她的儿子张雪继承了她的衣钵,成为一名“苏州绣郎”。

85后张雪的加入,不仅创新了苏绣的针法,还创作出更具当代审美的“极简”苏绣作品。今年4月,张雪和清华大学的团队带来了一款全球首发“苏绣+科技”的作品——《锦绣兰蝶》在央视《非遗里的中国》首发,打破了传统苏绣二维平面的局限,是一幅可以“动起来”的作品。80后阮同民创立的活字印刷品牌“时光印记”,把已经被印刷产业淘汰的“活字印刷术”“老式印刷机”玩出了新花样,在文旅界站稳了脚跟。年轻一代新鲜血液的加入,正在让古老的非遗焕发生机。

抖音小红书社交媒体改变运营生态

“这个扇子多少钱?”“香囊多少钱?”6月8日,记者在14号馆非遗展区苏州织绣展位采访时,见证了展位忙碌的生意。采访因此被数次打断。“不好意思。”裠芳荰缂丝工作室缂丝工艺师顾卫芳笑着说。她告诉记者,她曾经多次参加文博会,对这个品牌展会的印象非常好。“我在文博会上认识了许多朋友,有的就是从客户开始,从收我的作品,慢慢变成了好朋友。” 顾卫芳说,“前几年很少有大型展会,这届文博会,我感觉大家都憋着一股劲,想要大干一场。”

展位上,顾卫芳的儿子和准儿媳妇忙得团团转。如今,儿子和准儿媳妇都加入了她的工作室,负责运营。“儿子也在学缂丝,他不精,懂一点,更多的是在打理商务、运营。” 顾卫芳说。年轻一代的加入,首先改变的是缂丝的宣传以及获客渠道。顾卫芳的儿子给裠芳荰缂丝工作室注册了抖音、小红书账号等,将自媒体玩得风生水起。如今,裠芳荰缂丝工作室抖音号已拥有了约10万粉丝,抖音店铺直播、销售数据喜人。社交媒体将来自天南地北的传统文化爱好者们聚集在了一起。反馈、交流更直接了,也大大提高了工作室对市场需求捕捉的敏锐度。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过去,缂丝工艺是专门服务皇家的。改革开放初期,缂丝大多出口海外,赚取外汇。“最多的是出口日本,做和服的腰带。” 顾卫芳说。儿子加入工作室后,经常从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上下载最新、最流行的汉服款式,并尝试将缂丝融入改良汉服中。“你看这就是缂丝马面裙。”不仅如此,工作室还设计、制作了大量缂丝文创产品——团扇、丝巾、桌旗、包包等。这些价格实惠的产品大大拉近了与年轻人之间的距离,让他们觉得非遗并不遥远。

创新技法融入当代年轻态审美

同在苏州织绣展位的还有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陈红英。这次她与顾卫芳、薛金娣应江苏省工艺美术协会之邀,组团前来文博会参展。“气氛蛮好。7号开展,陆续都有客人前来咨询。” 陈红英说。她还透露,不少客人喜欢展位入口处的巨幅苏绣作品《海之歌》。“这幅作品绣了将近两年。多种苏绣的针法组合,表现大海的浩瀚与宁静。”据悉,这幅作品的售价属于百万级别,意向客户竟然不少。在苏州,陈红英有自己的工作室,还有陈红英刺绣艺术馆,如今她不仅自己创作,还带着一群年轻人一起学习。“年轻人主要是在文创方面发力,他们想法多。”陈红英说。如今国潮风起,势头正盛,陈红英说,团队也积极寻求与时尚的跨界、融合。“现在团队在高端汉服上做订制刺绣,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难度较高的大作品,比如《海之歌》还得我上手。”陈红英说。在实践中教学,通过重大题材、精品力作,工作室的年轻一代也能得到锻炼和提高。1988年出生的“姑苏绣郎”张雪是苏州薛氏刺绣第四代传人。他的母亲薛金娣是苏绣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出生在苏绣世家,张雪从小耳濡目染,但真正入行却是一场意外。“2010年,我原本已经拿到国外大学的入学通知书。家里突然来了一个订单。客户只有简单的描述,要求我们自己出设计、出方案。在帮忙的过程中,我最终确认了自己对苏绣的情感,成为一名绣郎。”张雪说。

为了更好地精进,张雪研究生阶段选择了“艺术设计”。“苏绣传统针法有9大类别、40多种。”张雪说,“但大家平日看到的苏绣作品,用到的不到10种。”在整理全部苏绣针法技艺之后,张雪一直在想,除了常用的几种,这些前人发明并传承下来的针法,莫非就要从此束之高阁吗?怎样才能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焕发新的活力呢?某次,张雪在观看关于星空的纪录片时,一个灵感来了。“看到星球的轨道,好像看到一圈圈银线,立刻觉得,轨道可以用银线以‘盘金绣’的针法去表现。”张雪说,“看到太阳向周围发散光芒,就像苏绣里面的集套针法……就这样,一个个星球就对应不同针法,逐一表现出来了。”就这样,一幅展现苏绣丰富针法又带有未来主义色彩的创新作品《星空》诞生在张雪的绣针之下并一举获得江苏省艺博奖金奖。“我一个男的,总是绣花鸟感觉还是有点奇怪。所以,我选择的题材跟传统苏绣还是不太一样。有时会从一首诗中提取灵感。”

跨界合作共赢万物皆可“非遗+”

创新题材、加入年轻化的审美之外,张雪“子承母业”还给苏绣带来了商业模式上的改变。“过去,我们主要靠卖作品、订制。”张雪说。如今,文创、跨界也成为苏绣产业有益的助力。“我看历史典籍上有记载,织与绣的结合,就尝试去复原。”张雪说,“我还做过陶瓷与刺绣的结合。”万物皆可苏绣。张雪认为,苏绣可以运用于高端奢侈品,也可以与日常器物相结合。他特别向记者展示了,餐巾纸与苏绣组合生成的作品,还有手表、耳环等等。他甚至还用苏绣还原了经典游戏画面——深得玩家喜爱。在张雪看来,技法固然重要,玩法也很重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拥抱一切变化,只有将这门技艺真正融入生活,才能永葆青春。”

在传承方面,张雪成立了弥惟刺绣研习所,弥惟是英文“me we”的音译,寓意“我、我们,大家一起学苏绣”。“来的都是年轻人,志同道合的,一起来学习、探索苏绣。”

不设边界,一切皆有可能。活字印刷品牌“时光印记”的创始人阮同民将被印刷产业淘汰的“活字印刷术”“老式印刷机”玩出了新花样。他用实践证明,“非遗”不仅不是“历史的故纸堆”,而是赓续文脉、传递感情的重要载体。关键看运营者是否具有复合思维,如何玩、怎么玩?

“活字印刷是我们老祖宗的智慧,我看到日本东京有个汉字馆,就想着在国内也搞一个类似的载体。” 2012年,阮同民从收购的三台老设备开始,扩大成私人博物馆,并打出“时光印记”品牌,打造“博物馆+研学基地+文创”的商业模式, 同时做起了跟印刷、汉字有关的文创,并先后在全国开设了三百多家合作店,8家直营店,真正让活字印刷在线上线下“活”了起来。“把非遗带回家。”这是阮同民的期许也是他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