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数字出版前沿技术发展与应用分论坛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行。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深圳报业集团记者 赖犁 摄
■ 深圳报业集团记者 张锐 焦子宇 刘莎莎
一部文化史就是一部文化和科技不断融合的历史,技术既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保存、展示和传承的重要载体。出版是文化建设的基础阵地,数字出版是出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之数字出版前沿技术发展与应用分论坛6月8日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行。
该论坛以“数字出版前沿技术发展与应用”为主题,由中宣部出版局主办,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深圳市委宣传部、北京大学出版学院承办,深圳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执行。中宣部副部长张建春出席论坛并作主旨演讲。深圳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王强参加论坛。
张建春指出,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考察中国国家版本馆和中国历史研究院,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6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向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发来贺信。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贺信、指示,为我们担当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做好包括数字出版在内的文化出版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张建春表示,近年来,中宣部深入实施出版融合发展工程,设计了数字出版精品和优质平台的子计划,引领带动出版单位加快技术应用探索,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果。他强调,做好新时代数字出版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沿着党的二十大绘就的宏伟蓝图,紧跟时代大势,牢牢抓住数字出版前沿技术发展新机遇,以出版工作的守正创新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勇于探索实践,用好人工智能等技术,积极推进数字出版前沿技术转化应用;要积极开拓创新,牢牢掌握前沿技术赋能出版的主动权,以优势技术成果突破行业发展瓶颈、赶超国际领先水平;要夯实工作基础,强化数字出版前沿技术支撑保障,以数字出版的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推进文化强国和出版强国建设,更好地服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深圳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王强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深圳积极推进数字出版发展,大力推进产业融合和协同创新,形成了以数字出版为特色的产业集群。未来,深圳将深入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加强数字内容的创作生产和流通,培育更多文化IP品牌。
拥抱技术变革 数字出版
收入10年增长数倍
以数字化为核心的技术创新,打破了出版工作的传统定式,极大拓展了出版的内容、对象、方式和环境。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数据显示,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2011年1377.88亿元,2021年增至12762.64亿元(2022年数据尚未公布),10年增长了数倍。
得益于探索、紧跟、用好和依托前沿技术,电子工业出版社积极创新出版业态和工作理念,为传统出版资源集聚、品牌建设、生产营销方式的转型升级提供新动能。中国工信出版传媒集团总编辑、党委委员,电子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总经理王传臣介绍,2022年,其销售收入突破21亿元,计算机图书在零售市场占有率排名全国前三,出版经营实现提质增效。
教育数字化是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人民教育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黄强介绍,目前,人教社正构建以产业共同体为载体的数字教材生态和基于人教教材的移动学习生态,实现从打造产品体系到形成产业生态体系的转变。
前沿技术既是做强出版主业的核心内容资源,也是深化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论坛中,华为云、中文在线集团、腾讯集团和百度均从数字化发展角度,对数字出版建言献策。
前沿技术渗透出版产业链
打造广阔应用前景
当前,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在助力数字出版、出版融合发展方面,描绘出巨大的想象空间。数字出版前沿技术发展与应用分论坛的举行,以拥抱技术的姿态展望出版业的未来,为传统出版社转型升级提供了来自行业内实践探索的交流场域。
论坛上,哔哩哔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总编辑周奕向出版界同仁发出邀请:“目前,以强调品牌符号和品牌价值传递的播客营销模式已成为出版新媒体营销的另一大亮点。通过个体表达制造话题,输出阅读感想、价值观、知识等内容,有利于帮助出版机构搭建私域流量,找到目标读者,提供精准服务,我们欢迎更多出版单位入住B站,共同打造具有较强长尾效应,更有利于内容的沉淀的文化产品。”
作为行业观察者,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认为,当前,数字出版前沿技术渗透于我国出版产业链各环节,正在颠覆传统内容生产方式、存储方式、传播方式、阅读方式。“根据我们的调研数据,目前国内出版单位对前沿技术的需求和应用,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在融合出版产品方面排在前三位的是知识服务、数据库、电子书。”魏玉山说。
古籍“融合出版”
赓续中华文脉
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副院长朱本军表示,古籍出版作为文化传播与传承的重要方式,对赓续中华文脉意义重大。他说,对出版行业而言,古籍是个“小领域”,但它又是一个“大事业”。古籍融合出版需要一种大融合出版的集群化思维,把“古籍活化利用”这个文化产业链条中有形的实体/电子文献、数据、技术、标准、平台、产品,以及无形的社会效益、创新效益、学术效益、政治效益都包括在内综合考虑。他认为,“融合出版视野下的古籍活化利用,如果出版界现在开始落地布局,政府、学界、产业界打好配合,差不多在2035年之前能够取得非常好的成绩,但是,也有紧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