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陈道明在电影业高质量分论坛上发言。 深圳报业集团记者 范绍华/摄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行以及在场听会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能在电影业高质量发展分论坛上分享一些自己的想法。
我主要说两个方面:
一是量与质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指出调查研究的重要性。近来我时常在朋友间做一些小调研,比如会问他们,过去一年上映的国产片中,能否说出10部印象深刻的电影?很遗憾,大部分人都说不上来。
这就回到了我们一直以来最为关心的问题,即电影与观众的问题。中国有14亿观众,就这个观影基数而言,现在每年生产的国产片数量其实不算多,实际上还可以创作得更多。但这一前提是,电影需要抵达观众。
我们不能眼见着一些电影要么在影院里“一日游”,要么成为库存,必须处理好电影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数量是基础,质量是保证。只有相对好的电影的数量,才是生产出高质量电影的保证。
我始终认为,电影创作一定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任何电影都可以拍得很好看,主旋律电影也是其中的重要体现,近年来一些电影的成功正说明了观众的选择。就像总书记说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从电影层面来看,老百姓就是主旋律,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主旋律。
同时,电影类型也需要更加丰富,不必一味追求规模,纵观中外电影史,从来都不乏“小而美”的电影,这也是对观众多样化需求的满足。
由此引出了我想说的第二个方面,坚定信心,守护信任。
对于中国电影,我是充满信心的,我们的电影人有能力创作出优秀的电影作品。中国的故事是讲不完的,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在。近年来我们看到涌现了一批已经开花,但尚未结出丰硕果实的青年创作者。他们带着梦想和创造力进入电影行业,没有过多的思想束缚,是我们未来的期望。
观众是爱看电影的,即使在流媒体时代,在影院里观看电影依然是无法取代的方式。那么,编剧、导演、演员,每位创作者都是观众信心的来源。作为电影人,我们一定要守护好观众对电影的信任。
最后,我想与在座的各位共同思考,在出发前,也就是在一部影片的创作前,我们需要思考电影的质量如何保证,思考电影和观众的关系、电影和生活的关系是什么,思考电影本身的文学性、艺术性、社会性有哪些,思考电影的影响能否持久,思考一部电影是否能成为历史的经典。我们要将生活思想化,思想生活化,这是好电影的基础。
以上就是我的想法,谢谢大家!
来源|晶报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