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网>

第十九届

数字化大潮拍岸 新文产乘势高飞

2023-07-03    来源:深圳商报    

9号馆里的数字虚拟展位。

9号馆处处可见AI数字、虚拟摄影棚等。 本版摄影: 深圳商报记者 韩墨

深圳商报首席记者 陈小慧

AI数字人直播、裸眼3D、元宇宙博物馆、虚拟摄影棚……在第十九届文博会上,这样的数字化应用随处可见。一项项文化产品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活”起来、潮“出圈”,为观众带来了一场科技感十足的数字文博会。

数字化时代,文化产业正迎来一场数字化蝶变。透过文博会这扇“窗口”,可以看到一批数字文化企业异军突起,数字技术已深深融入至文化生产、传播、消费等各方面,涵盖影视、动漫、游戏、绘画等多个领域。背后折射的,是我国数字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是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生动实践。

应用开花

“我们在9号馆设计了一款国风AI绘画作品。在这个作品里,就算是零基础的观众,只要寥寥几笔,短短几十秒就可以画出一幅非常精美的国风作品。”艺博堂多媒体总监杨炎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本届文博会在数字文化馆(9号馆)首次设立“数字中国——AI时代的文化创新”主题展区,展览面积1517平方米,全方位展示数字文化产业最新技术、最新创意和最新成果。

在数字文化馆“数字中国”展区c位,一个巨大的荧幕正在播放着最近大热的舞剧《咏春》。杨炎涛告诉记者,这是本次展区的“重头戏”之一,结合了实景拍摄和数字化技术,让观众在文博会上也能沉浸式体验《咏春》的视觉盛宴。

“你好,我是沁沁!”在11号馆,凡拓数创打造的超写实虚拟人“沁沁”吸引了众多观众前来体验。励丰文化结合裸眼3D内容制作、体感识别互动、LED沉浸式空间等高新技术,呈现裸眼3D内容及沉浸式交互空间。在12号馆,上海展区则重点打造具有灵动感、现代感、科技感的沉浸式展陈空间,现场观众可以踏上特制平台,通过裸眼3D技术,感受穿越石库门、外滩“四件套”、黄浦江、苏州河等各场景的震撼效果……

“基本上每个馆都有这样的数字文化产品,给我感觉整个文博会的科技含量非常高,这也体现了我们国家文化数字化的发展成就。”作为文博会“老粉”的市民李先生告诉记者。

技术赋能

事实上,本届文博会绝不仅是展现丰富的数字化应用,更重要的是借助数字化技术和文博会平台,加速实现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为国家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增长引擎。

“随着AI技术的不断成熟,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文化内容的生产、审核、分发等各个环节,因此各文化领域进行创新都绕不开数字内容的创新,这也是文化产业升级和转型的必然趋势。”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陈雯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表示,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为文化产业的资源整合、传播与创新提供更好的渠道和平台,推动文化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转型。“这对于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激发社会内需潜能,加快各类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盘和林说。

在本届文博会上,AR、VR、AI大模型等各类数字技术同台竞技。例如腾讯的“云游长城”通过技术可以实现季节、时间和天气,与长城实地气象进行映射;在消费环节,本届文博会以文博会吉祥物小水滴“文鹏”IP为核心,线上发售并赋予门票权限。

“数字技术与文化内容叠加将推动数字内容产业不断创新与进化,同时,数字内容产业也将反向驱动科技的发展,为传统行业或实体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的动力。”陈雯璐表示。

加“数”前行

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主流方向,数字文化产业一直备受关注和重视。

近年来,相关政策层出不穷。2020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促进文化产业与数字经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对文化数字化进行总体部署。

2022年11月,工信部、文旅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6)》,提出到2026年,我国虚拟现实产业总体规模(含相关硬件、软件、应用等)超过3500亿元。

“在政策加持下,我国数字文化产业有望迎来腾飞的发展机遇。”陈雯璐表示,得益于人机交互技术、触觉、语音交互等技术和硬件的进步,可以预见,未来将催生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

作为创新之城的深圳率先加“数”前行。根据《深圳市培育数字创意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到2025年,数字创意产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成为全国数字创意产业创新发展高地。

“未来深圳的科技产业可与文化产业做更深度融合。除整合深圳现有旅游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建设影视文创基地外,还可进一步开拓建立并深化科幻创作、教育、研究、学习、影视、生产等系统化产业。”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数字人文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江玉琴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