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诗篇《长城》天津首演 天津交响乐团供图
长城是全球知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长期以来,从《长城谣》“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的熟悉旋律,到话剧《春风正度》、舞剧《长城》等,长城主题的文艺作品层出不穷,以不同的形式、从不同的角度展现、解读着长城的魅力。
经过两年多的酝酿筹备,又一部长城主题佳作与观众见面。近日,天津交响乐团新作“交响诗篇《长城》——为合唱、独唱与交响乐队而作”在天津首演,并将于8月奏响北京。
交响诗篇《长城》由张千一作曲、屈塬作词,天津交响乐团团长、指挥家董俊杰执棒,天津交响乐团三管编制的百人乐队携手北京音协合唱团、天津音乐学院青年合唱团、天津交响乐团附属合唱团组成近300人的阵容,并邀请琵琶演奏家张雅迪,歌唱家张喜秋、蔡静雯加盟,采用合唱、独唱、独奏与交响乐队的形式,以8个乐章筑起一座诗与乐的长城。
谈及交响诗篇《长城》的缘起,董俊杰说,最初计划是创作一部关于塞罕坝的交响组歌,在赴塞罕坝采风过程中领略到长城的壮美深邃,创作长城主题交响诗篇的想法逐渐萌生,并且得到张千一、屈塬的认可。张千一与屈塬合作创作过歌曲《一个都不能少》《雅鲁藏布》等优秀作品,被业界誉为“黄金搭档”,他们在交响诗篇《长城》中再次展现了深厚的造诣与默契。
张千一表示,接到创作交响诗篇《长城》的邀约非常激动,但也深感创作难度很大。“我希望以当代视角挖掘古代、近代、当代不同时期的长城精神。最初修建长城的目的是防御,而如今,可以说‘长城两边是一家’,这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包容性、同一性,全曲8个乐章的音乐布局也体现了这种变化。”张千一说,他努力将历史性、现代性、史诗性、艺术性、大众性结合起来,用音乐讲述长城故事。
同样感到“压力山大”的还有屈塬。屈塬表示,宏大、厚重的长城题材不好写,接到邀约后,他第一时间“恶补”了有关长城的资料。“我对长城题材充满敬畏感,尽力写出我所认识的长城。”屈塬深感,没有现实观照的写作是没有意义的,没有思辨色彩的写作是没有价值的。长城不仅作为物理客体存在于天地之间,更作为精神信仰存在于中国人的血脉中。于是,《长城》的歌词创作并未回避历史上修建长城带给人们的苦难,“那些劳燕分飞的梦中人,边塞的消息有没有”“报捷的快马,在路上走得太久。泛黄的家书,收到已是百年后”。与此同时,“历尽苦寒,穿越洪荒,远离家园,构筑梦乡,父兄们倒下,少年们跟上”“一座座雄关,敞开蹈海的门户;一代代筑梦,架起飞天的桥梁”的气魄雄浑,更写出了自强不息、众志成城的精神力量,具有历史的纵深感、厚重感。
优秀的作品需要出色的演绎。董俊杰介绍,第八乐章《长城万岁》中吹管乐器的大量运用,几乎达到吹管乐的极限,对演奏家的体力、技巧都是不小的挑战。天津交响乐团首席雷声说,为了表现昂扬的激情、非凡的气势,第六乐章《飞舞的大刀》使用了大量快速的乐句,这对乐手的演奏技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此外,声乐的部分难度也不小,“很好听但是很难唱”是张喜秋的真切感受。“有些旋律音高刚好处在男高音的换声点上,有些则需要连续唱高音。更重要的是,要用声音树立起长城的形象、唤起观众的共鸣,这比单纯的歌唱技巧更需要用心揣摩。”张喜秋说。
艺术的动人魅力往往在张弛之间,艺术家的独具匠心时常能以举重若轻的方式,做出独辟蹊径的表达。在交响诗篇《长城》第四乐章《破阵子》中,大乐队休息,作曲家以一把琵琶、一面中国大鼓配合男声合唱,表现铁马金戈的气势和对阵前战士的牵挂思念,乐器音响的节制使用带来充满古典意蕴的留白之美,与“铁衣冷,玉臂寒,一弯残月两地看。铸剑为犁未有期,惟以精诚固残垣”的歌词相呼应,震撼之中又饱含细腻的情愫,深深打动了观众。
主创团队希望将交响诗篇《长城》打造成继《黄河大合唱》《长征组歌》之后又一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大型交响声乐作品,观众用掌声与喝彩表达了对作品的喜爱。
董俊杰表示,天津交响乐团作为中国职业交响乐团,肩负着用音乐讲好中国故事的重任,并常态化推出原创作品,践行着自己的职责。“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的重要历史载体,交响诗篇《长城》是一部讴歌祖国、讴歌人民的潜心巨作,作品将长城故事、中国故事做出国际化表达。”董俊杰说,未来,交响诗篇《长城》将启动巡演,让这部作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