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网>深圳文博会>新闻聚焦>

新闻聚焦

会是“文化第一展”城是“最佳代言人”

2023-09-05    来源:深圳商报    编辑:刘颖

2023年06月06日 版次:B01

本报首席评论员胡蓉

最美好的相守,是双向奔赴、彼此成长、相互成就。

回看文博会的发展历程,就会发现,这句话不只适用于人与人的交往,也非常适合描述深圳与文博会共同创造的发展佳话。

把时间的指针回拨到二十年前:2003年,在中国推进文化繁荣发展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大背景下,深圳在全国率先提出“文化立市”战略,并结合其产业发展特点和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决定从2004年开始举办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

文博会自此扎根深圳,一座城市与一场盛会的相互成就之旅自此开启。

经过19年的深耕,文博会的展示规模从首届的4.3万平方米增加至如今逾12万平方米;展商数量从首届的700多家增加至本届的3596家;参观参展的国家和地区从首届的10多个增加到第十九届的108个;至今,文博会累计成交总额超过2万亿元……展会规模、观众数量、交易成果的连年攀升,让文博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辐射力越来越强,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

作为文博会的举办城市,受益于文博会的平台支撑和带动作用,深圳也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品牌效应的“最佳代言人”。

2004年,首届文博会举办之年,深圳将文化产业列为四大支柱产业之一,文化产业增加值开始了飞速增长。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深圳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2600亿元,在全市GDP的占比超过8%;深圳也被国务院评为首批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成效显著的10个城市之一。

每届文博会的举办,让深圳企业成为最直接受益者。借助地利之便,它们能够近距离感知文化产业发展最新趋势,更快更充分地参与各类重大活动。19年间,深圳创意设计、动漫游戏、数字文化等行业乘风而起、借势而上,涌现出一批全国知名文化企业;文化产业集聚效应在深圳日渐显现,目前深圳共有市级以上(含市级)文化产业园区71家,合计营业收入超过1500亿元;深圳的设计行业在全国一路领先,深圳也成为国内第一个被授予“设计之都”的城市。

文化产业的繁荣还为深圳带来了巨大的溢出效应。城市文化软实力因优秀的文化出品而声名远播。原创精品舞剧《咏春》自3月启动全国巡演,所到之处广受欢迎;“深圳出品”电影《邓小平小道》《奇迹·笨小孩》双双获得第十九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展现了深圳文化产业的实力与深圳精神的风采。

文化氛围的浓度提升,丰富了市民生活、提振了大众消费。今年以来,深圳重磅演出好戏连台,各类文化活动接踵而来。前不久举办的草莓音乐节,吸引3万余人涌入梅沙海滩,带动起交通、餐饮、周边和市集产品等许多消费新场景,也让盐田的酒店一房难求。

双向奔赴,共创双赢。文博会强有力的推动,让深圳从文化立市迈向文化强市;深圳则以耀眼的数字与发展,让有着文化产业“推进器”和“加速器”之称的文博会更具盛名。

成功从来不会唾手可得。是深圳的矢志创新,不断提升展会规模与品质,才造就了这双星辉映的绮丽风华。

文博会年年有突破、届届有惊喜。从实现全国政府组团,到设立“一带一路”国际展区,深圳不断扩大文博会的国内国际“朋友圈”;从扩容线下展馆,到打造数字文博会,实现线上线下融合举办,文博会向着“永不落幕”的目标坚定前行;从推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先进技术与文化产业的深度交融,到大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首次设立“数字中国——AI时代的文化创新”主题展区,文博会不断用科技为产业赋能,引领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从举办重磅信息发布、路演、洽谈、签约等重大配套活动,到携手抖音打造“文博会直播消费季”,文博会始终以促进交易为核心,锻造出文博会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深圳与文博会,已然成为相生相长的“共同体”。自首届起,文博会便开始“试水”分会场机制,当时只有大芬油画村一家分会场。今年的文博会分会场数量已达64家,遍布深圳众多街区。这些分会场不仅是文化产业的集群和孵化地,也成为深圳市民日常享受文化生活的公共空间。

这种交融无间的场景,最能反映深圳与文博会的美好相守——同心同德、共勉共进,携手向着更好的未来砥砺前行!